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试从诗歌形象的角度入手,说说前两句诗是怎样扣紧“留别”的主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人谢榛称赞这首诗“妙在结语”,结合全诗,试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风飘拂,柳花飞舞,如此撩人春色,自然使人不忍离去;“柳”字谐音又暗扣“留”字,再写“吴姬压酒”劝酒的情景,此种风情,使自己倍增留恋之意。(意对即可)
(2)①“东流水”暗示酒肆面对长江,诗人将乘江船离去;②诗人将别意与江水比长短,融别意于江水,将愁情形象化;③结语以问句呈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意对即可)
(3)首句写景引出“香”,其实“柳花”本无所谓香,此“香”只为勾出下文的酒香而已,二三两句由景及人,引出因难以别离而尽觞的情形,最后将别意与流水比较,以诘问收结,情景交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0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小题1:赏析第二句“急”字的妙用。(4分)
小题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急”字表面是刻画水流的迅疾,其实暗写了舟行的迅疾。(2分)表达了作者对远去的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2分)
小题2:前者用“红叶青山”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6分,每处景物描写,答出表现手法给1分,答出作用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赏析“急”这个字运用的妙处,需要把握其表面和内在两层意思,注意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和主旨,联系诗歌题目,是送别诗,应联想到诗人的心情等,据此作答。
小题2:首先脑海中要有这些印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衬托等。此题要结合诗句,联系本文写作内容和主旨,不难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小题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分)
小题2: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士形象。(2分)
小题2:主要用了对比、拟人手法。(2分)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小题2: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甩东坡韵?[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篷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苹洲外,山欲瞑,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1)请简析“秋雨一何碧”两句写景的作用。(3分)
(2)“苹洲外”三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3分)
(3)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1)(3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通过描写雨后秋山美景,反衬词人心中思乡念国的忧愁(2分)。
(2)(3分)拟人(1分),描绘了远山暮色之景(1分),引出对人世沧桑的感叹(1分)。
(3)(4分)①孤独漂泊,思念家乡;②中原未复,山河破碎;③时光易逝,世事无常;④怀才不遇,功业难成。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下面两首诗词有相近的主旨,采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 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所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