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九)
2019-06-29 18:43:32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①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试评述上段孟子选拔贤才的启示。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①。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超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變侯。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谥曰惠侯。 注:①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相亲爱?亲爱:关系亲密 B 而新野宰乃污晨宅?污:污秽 C会王郎反?会:适逢 D流衍它郡?衍:扩展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舍晨庐,甚相亲爱?②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③最终无恨色?④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⑤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⑥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A.①②③? B. 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并感到高兴。 B.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成为光武帝北方道路上的主人,能为光武帝提供更大的帮助。 D.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译文:? (2)“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译文:? (3)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译文:?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门虽设而长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4、多选题 选出下列句中画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 A.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言之,貌若甚戚者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可十二丈可:达到 B.适自通州将北还适:刚好 C.山川之胜胜:美景 D.美好不外见见:显现
|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穷山之巅 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 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乳而下垂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 洞以此三人得名②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 而地得因人以显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②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小题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3分)
译文: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2分)
译文: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3分)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