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6-29 18:45:3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一)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释】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③。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小题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分)
(2)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形象。(6分)



4、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渔 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①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西岩:湖南永州西山。②欸乃:摇橹声。
小题1:“岩上无心云相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化用了《归去来兮辞》中?一句的句意。(2分)。
小题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寄彭民望①
李东阳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②。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91eXaM.org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③盘。
  【注】①彭民望:湖南攸县人,景泰间举人,曾任顺天通判,后失意归。②“斫地”句。化用杜甫诗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弹长铗”,语出《战国策·齐策四》: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长剑)归来乎,食无鱼。”③苜蓿:牧草,其嫩芽可食。
(1)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本诗塑造的彭民望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分析综合》试..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