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写景,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意境高古、清幽(或 “幽雅”);颈联写入望的远景。景象阔大、幽渺(或 “幽深”)。(意对即可)
(2)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对卢岵处土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卢岵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高洁,以及作者的景慕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 东?溪?
?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情虽不厌”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水鸟在岸边歇息,岸旁的老树春深开花,本是人所共见之景,但作者却从“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到它有“闲意”,从而融情于景,生动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闲适;由老树着花而主观地认为其无丑枝,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老当益壮的特定情感。
2.从内容上看,点明对所看东溪之景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之情;从结构上看,总括颔联、颈联,并与第二句的“发船迟”,最后一句中的“薄暮归”相呼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下絡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A.此诗的颈联中“吊影”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寄托了什么思想情感?
B.“千里雁”“九秋蓬”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这里的“雁”与“蓬”指什么?
答: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吊影:自吊自影,自我安慰。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孤独之感。B.比喻。喻指离散的亲人。
(2)控诉战争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抒发了厌恶战争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筹笔驿①怀古 罗隐②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③。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因诸葛亮多次在此驻军筹划军事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一生不得志。③谯周,三国时蜀国大臣,在邓艾逼近成都时,力排众议,劝蜀后主刘禅投降。
【小题1】前两联概括了诸葛亮生前的那些事迹?对全诗情感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5分)
【小题2】后两联用什么手法表现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事迹:走出南阳辅佐刘备,北伐运筹帷幄,赤壁之战借助天时地利大捷,时运不济事业受挫。②作用:这些史实中寄寓了诗人对诸葛亮忠智的赞扬,对其命运的感慨,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小题2】①用衬托、拟人等手法表现情感。②用昏君庸臣葬送大好河山徒留遗恨衬托诸葛亮的忠诚与功绩,寄托对他的怀念之情。用拟人手法写檐下流水,借景抒情,原本无情的流水也变得如此多情,日日夜夜傍驿流着,仿佛在怀念诸葛亮,更何况人。③这样写把抽象的情感写的具体形象,委婉深沉,耐人寻味。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意思。诗的首联讲诸葛亮走出南阳辅佐刘备,北伐运筹帷幄;颔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讲赤壁之战借助天时地利大捷,“运去英雄不自由”讲诸葛亮时运不济时事业受挫。至于“作用”,可结合诗题和注释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用什么手法表现情感”和“好处”两个词语进行分析。最后两联运用的手法有衬托、拟人等,用昏君庸臣葬送大好河山徒留遗恨,衬托诸葛亮的忠诚与功绩,寄托对他的怀念之情。将原本无情的流水用拟人手法也变得仿佛在怀念诸葛亮,借景抒情,把抽象的情感写的具体形象,耐人寻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小题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小题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各1分,共2分)
小题1: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各3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柳条系,黄莺相识显然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不说自己依恋湖上亭,而说湖上亭的景象依恋他。
附鉴赏: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小题1:本诗似人手法用得别致。其中表现在他用柳条系,表示留,黄莺啼表示不舍,反其道而行之,取得了别样的效果。
附鉴赏: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