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2019-06-29 18:49:4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①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曰:“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②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溃。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竿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注释:①并:并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太原一带。 ②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或木片。?(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祖微时,欲之 聘:以礼物订婚。
B.廷璋至,左右 屏:使……退避。
C.廷璋获之,送京师 械:镣铐。
D.潜遣亲信使蜡书求援邻境 赍:携带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廷璋呕血不食数日 ②昔偃也闻诸夫子曰
B.①见小吏,未尝懈惰 ②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C.①诏廷璋率部入阴地 ②己不欲,勿施于人
D.①城中鼓噪出 ②有杀身成仁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杨廷璋“有干材”的一组是
①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 ? ②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③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 ? ④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
⑤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 ? ⑥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 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就算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慢。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对待怀疑他的人,他也能坦诚相待。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
(2)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隰州城墙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制造攻城的器械,应当出奇计打败他们。
(2)请减少偷鸡的数目,每月偷一只鸡,而等来年完全不偷。
(3)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而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也可以说是完满无缺的人了。


本题解析:
小题1:械:用镣铐拘禁
小题1:所:代词,用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或事物、地方。A者:前者是代词,可译为“……的情况”,或“……的状态”;后者是衬音助词。B乃:前者表假设,“即使”;后者表转折,“虽然”。D以:前者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小题1:②写廷璋的悲伤;⑤写廷璋好仪表;⑥写廷璋善待士。
小题1:“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文中没有依据。
小题1:(1)句意1分,“卒”“具”各1分(2)句意1分,“损”“攘” 各1分(3)句意1分,“授”“要”“成人”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一向低微贫贱,有个姐姐守寡住在京城,周祖地位低下时,想要娶她,他姐姐把这事告诉了杨廷璋。杨廷璋去见周祖,回来对姐姐说:“这个人相貌不一般,不可拒绝他。”姐姐就听从了他。
周祖随从汉祖镇守太原,杨廷璋多次探望他的姐姐,周祖喜欢他的纯朴谨慎。姐姐去世, 留杨廷璋在身边供职。等到外出讨伐三处叛乱,入京平定国难,杨廷璋多次献上奇妙的计谋。 周祖即位,追认册封杨廷璋的姐姐为淑妃,破格提拔杨廷璋为右飞龙使,杨廷璋坚决推辞不受。
周世宗从澶渊返回京城,说杨廷璋有办事能力,升为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病不朝见,周祖命令杨廷璋前去接替他。将要出发,对他说:“如果史懿不接受命令,就设法谋取他。”杨廷璋到达后,让周围的人退避,把诏书给史懿看,告知祸福利害,史懿当天就上了路。不久听说周主去世,杨廷璋几天吐血不进食。
正值隰州刺史孙议去世,杨廷璋派遣监军李谦溥掌管州事。李谦溥到达,并军来攻打这座城,参与谋划的人认为应当赶快救援他。杨廷璋说:“隰州城墙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制造攻城的器械,应当出奇计打败他们。”就招募不怕死的勇士一百多人,许诺给予重赏,从小路派人约李谦溥为内应。到达后就悄悄在夜间出击,城中士兵呐喊冲出,并军大败。奏章送到,世宗下诏褒奖他。
宋初,加官检校太尉。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命令卢多逊撰写碑文赏赐他。李筠叛乱,暗中派遣亲信让他携带密封书信向邻国求援,杨廷璋捉获了他,给他戴上镣铐押送京城,趁机献上攻取的计策,皇帝当即下诏把谋划的事委托给他。等到皇帝亲征时,诏令杨廷璋率所辖军队进入阴地,分散贼势。贼军平定,返回军镇。
杨廷璋髯美,上须长而下须短,喜好修饰容貌仪表,即使会见小吏,也未曾怠惰。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在晋州时,太祖任命荆罕儒为钤辖。荆罕儒因为杨廷璋是周朝近亲,怀疑他有二心,每次进入府中,随从的人都手持刀剑,想要杀杨廷璋。杨廷璋推诚相待,毫不设防,荆罕儒也不敢动手,最终也没有祸患。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Ⅰ.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9.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10.材料二中所讲的是??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
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 (2分)


参考答案:9.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1分),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2分)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1分)
10、“言”和“行”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2分)


本题解析:译文一: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译文二: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孔子说:“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从宰予的表现改变了先前对人的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令闻而之,即解出亲/凡在故老,犹蒙
B.选举不,请托无所容/访风景于崇
C.由是乡里之/去来兮
D.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壶觞以自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弟子皆通关被系/木欣欣向荣
B.荐颍川杜安退/觉今是昨非
C.以示天下私/二虫又何知
D.恢以意不得行,称疾乞骸骨/瞻衡宇,载欣载奔
3.下列各句中,与“诸公多其行”的“多”字词类用法相同的一项(?)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善万物之得时,……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宾主尽东南之美
4.下列各项,与其它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
B.后窦氏诛,帝始亲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参考答案:1.A
2.D
3.B
4.A
5.D
6.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列坐其——次:排列第二
B、夫人之相——与:给予,交给
C、可乐也——信:确信
D、况修短随化,终于尽——期:动词,至,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所以游目骋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B、引为流觞曲水。——有志矣,不随止也。
C、无丝竹管弦之盛。——趣舍万殊。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雄也。——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王羲之,东晋琅琊临沂人,因其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因做过右军将军,后代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是王羲之当场写就的。
B、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C、作者总是面对古人对死生之事发生感慨的文章,悲伤感叹,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D、本文虽是书序,但立意高远。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对两晋政治恐怖,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杀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


参考答案:1、D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①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守亭、障者不过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②,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丸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节)
[注]①梁: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魏国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②三川:指黄河、伊水、洛水一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乃倍从约倍;背弃
B.据九鼎,按图籍按:审察
C.齐,韩之与国也与:给予
D.贬蜀王,更号为侯贬:降低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表明张仪具有“卓越辩才”的一组是
(?)
①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②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③而因仪以请成于秦?④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⑤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⑤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被刺杀后,张仪从秦国到魏国去游说魏襄王,魏襄王果然在张仪蛊惑下背弃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盟约,倒向了秦国。
B.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求救。司马错主张趁机出兵讨伐蜀国,并与张仪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C.张仪反对秦国对蜀国用兵,主张应与魏、楚交好,然后兵出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打周王朝,这样才可以号令天下,成就大业。
D.司马错主张要取得大业.先要树立德望,并从容易的事情入手,认为讨伐蜀国同时攻打韩国才是上策,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小题4:把第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4分)
译文:?
(2)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3分)
译文?
(3)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1)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
(2)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3)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各诸侯国。


本题解析:
小题: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实词的理解能力。所选四个实词都属于“常用”范围,此题考查目的重在对课内文言词汇的迁移和对一词多义的理解。“与”既有虚词的用法,也有做实词的用法,如《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就是“亲附、亲近”的意思。此题中的“与”就是“亲近”的意思
小题:此题考查筛选和辨识重要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目,需要先对所给句子逐句加以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选项。③为魏王违背合纵盟约,单独与秦国媾和,派张仪向秦国献媚的举动;④是说秦惠王犹豫不决;⑥是司马错分析攻打蜀国的利弊得失
小题:此题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事件过程、人物关系、叙述的顺序等都是这类试题命题的着眼点。A项“张仪从秦国到魏国”无中生有,此时的张仪就在魏国为相。从“‘……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可知。B项“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张冠李戴,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D项司马错并不主张攻打韩国。从“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 可知
小题:(1) (关键词“从”、“盟”、“坚”各1分.大意对1分)
(2) (关键词“因”、“成”各1分,大意对1分)
(3) (关键词“属”、“轻”各1分,大意对1分)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文言翻译的能力,包含两个能力层次:一是文意的理解,二是现代汉语的表达。翻译过程的难点:一是关键词语,二是文言句式。
参考译文: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杀苏秦,杀死了苏秦。
张仪劝说魏襄王道:“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没有崇关大河的险要,防军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杀的战场。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然而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小人苏秦的一番伎俩,就结成同盟,明显是不足恃的。大王您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赵国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那么魏国也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就谈不上联合抗秦,没有合纵抗秦那么大王您的国家想避免危险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辞去魏国相位,回秦国去筹划修好。”魏王于是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司马错建议他仍旧出兵伐蜀。张仪却说;“不如去征讨韩国。”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张仪便陈述道:“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因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我听人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纠缠于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张仪说:“不对。我也听说有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这三个条件具备,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之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因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而军队不须有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广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细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对此,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所以,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全境。把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试..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