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五)
2019-06-29 18:49:44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终刚强兮不可凌 凌:冒犯,侵犯。 汉家烟尘 烟尘:战争。 B.身当恩遇常轻敌 轻:小看,藐视。 萧条极 极:穷尽。 C.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节:为捍卫节操而死 大漠穷秋 穷秋:深秋。 D.江流曲似九回肠 回:回环。? 惊风乱飚芙蓉水 飚:吹动。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后职屡改迁,至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①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景佑二年大封拜宗室,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赐入朝不趋。 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母丧,哀戚过人。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 仁宗冲年②即位,章献皇后临朝。元俨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③。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及太后崩,仁宗亲政,益加尊宠。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尝问翊善④王涣曰:“元昊平未?”对曰:“未也。” 曰:“如此,安用宰相为?”闻者畏其言。 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既而元俨病甚。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忠言。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赢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帝为嗟泣。明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衮二州牧、燕王,谥恭肃。比葬,三临其丧。(节选自《宋史·元俨传》,有删减) [注]①燔(fán):焚烧。②冲年:幼年。③沉晦:隐而不露。④翊妒善:宋朝官名,掌管侍从讲授。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坐:因为 B.行荆州、扬州牧——行:巡行 C.颇善二王书,工飞白——工:擅长 D.元俨自以属尊望重——属:地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晨夕盥洁焚香以祷——樊哙侧其盾以撞 B.恐为太后所忌——慎勿为妇死 C.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则或咎其欲出者 D.陈、楚之地尤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每次拜见皇上,元俨都痛心地提及自己的过失,皇上十分怜惜他。 B.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元俨额头宽阔,双颊饱满,面容威严刚毅,看上去不可冒犯。 C.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正值陕西用兵,皇上拿出每年五十万的公用钱来资助边关军用。 D.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皇上面露忧容,亲自到元俨的卧室里,亲手为他调制药剂。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俨年少时很聪明,深受太宗喜爱。太宗不想让元俨过早出宫任职,约定在他年满二十岁时再外出就任。 B.元俨历经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官职连续升迁,到宋仁宗景佑二年,被委以荆南、淮南节度大使的重任。 C.元俨事母至孝。母亲德妃每次患病,元俨都亲自侍奉吃药,早晚盥洗焚香祷告,为母病担忧连饭都吃不下。 D.元俨忠心为国,病危之时都不愿花费国家的钱财,对皇上赏赐的五千两白金坚辞不受,令皇上感慨不已。 5.文言文中说元俨“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意思是说他闭门谢客,故意装疯乱语,不再参与朝政。对这种做法,有人鄙夷,认为他圆滑世故;有人赞赏,认为他懂得韬光养晦;还有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杨杲等,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及椒竹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真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以祐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 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祐能诗文,有《节斋集》。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州宁晋人,世业农 业:从事 B.时诸王得自辟官属 辟:避开 C.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部:统率 D.遂皆出,应期而办办:完成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陈祐体恤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又上便民二十余事?②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③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④遂皆出,应期而办?⑤救民获罪,亦所甘心 ?⑥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祐出身于耕读之家,有良好的家学传统。他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奋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得到皇帝征召,有所作为。
B.陈祐初为河南府总管时,首先拜会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等来咨询治民治国方法,说明他为官谦虚好学;后来他被正式封为河南西路总管,为官清廉自守。
C.陈祐任卫辉路总管时,在号称难以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建孔子庙,修比干墓,注重教化百姓,治理百姓有方,同时也深得百姓爱戴。
D.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蝗灾,朝廷命陈祐去灾区处理此事。陈祐到后,能客观地分析当前形势,并果断地采取措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5分)
(2)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5分)
5、单选题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闻斯行诸
C、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D、举直错诸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