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9 18:59:5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0—13题。 于成龙传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劄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诇【注】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綈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诇:xiòng,刺探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益得尽力耕耘?益:更加 B.甫成,山水发?甫:刚刚 C.桥圮,坐夺官?坐:因此 D.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摄:代理 11.下列各句分别表现于成龙处事讲究策略和深得民心的一组是(?) A. 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B. 伪为丐者,入其巢/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C.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D. 成龙擒斩之/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通过在罗城为官的政绩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深得百姓的 拥戴。 B.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魄力和计谋均得到了很好地表现。 C.于成龙的下属刘君孚因为吴三桂的蛊惑而叛变,于成龙充分利用了心理战,使他归降。 D.康熙皇帝以于成龙为榜样来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4分) 译文:? (2)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3分) 译文:? (3)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0.C(坐:犯罪) 11.B(A项、D项的前句均不能表现处事策略;C.后句跟得民心无关。) 12.D(“天下廉吏第一”是舆论对于成龙的评价,不是皇帝对他的褒奖。) 13.(1)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暗中查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追查其踪迹线索)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得分点:微行、狱、辄、踪迹) (2)贴出文书告知自首的人可以免罪,前来自首的人每天数以千计,都饶恕了他们。(榜示、日、贷) (3)这年冬天,皇帝南巡至江宁,告诉江宁知府说:“你一定要仿效前任总督于成龙正直清廉,才不辜负我。”(得分点:是、务、乃)
本题解析: 【文言文参考译文】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已经四十五岁了。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瑶、僮等少数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周边的少数民族来侵犯,于成龙召集民兵要捣毁他们的据地,他们害怕了,发誓再不敢侵犯罗城。老百姓更加安心尽力地耕种土地。在罗城任职七年。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 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岐亭原来有很多盗贼,在光天化日之下行窃,没有谁敢过问。于成龙安抚贼首彭百龄,让盗贼自觉赎罪。他曾经通过调查得知盗贼所在的地方,伪装成乞丐,打入他们内部,跟他们相处十几天,详细的了解了他们平时行窃的情况。于是召集官兵抓捕这些盗贼,其他盗贼闻风而逃。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 康熙十三年,代理武昌知府。吴三桂进犯湖南,朝廷军队正进攻岳州时,有公文命令于成龙修造浮桥渡过军队,浮桥刚修造好,山洪暴发,浮桥被冲塌了,于成龙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吴三桂在湖北各地散发伪造的文书,麻城、大冶、黄冈、黄安等地的盗贼,都占据自己的山寨响应吴三桂。巫师黄金龙隐藏在兴宁山中,谋划作乱。刘君孚,曾经是于成龙手下的衙役,善于捕捉盗贼,也收到了吴三桂的文书。就和黄金龙等人与大盗周铁爪勾结起来,占据曹家河来叛乱。朝廷因为于成龙原来为官时深得民心,征召他前去招讨安抚。于成龙侦查得知刘君孚虽然叛变了,其他人并没有完全接纳他,还在犹豫之中。日夜兼程赶到盗贼的山寨处,距离十里左右停下住宿。贴出文书告知自首的人可以免罪,前来自首的人每天数以千计,都饶恕了他们。 先派遣地方官员告知刘君孚,主动投降的人可以用不死之罪来对待。才骑着骡子前往,带着两个随从,打着伞敲着锣,直接进入盗贼的据地。叫刘君孚出来,磕头接受招安,使他的手下数千人投降。黄金龙逃到纸棚河,和他们的贼首邹君申前往保山砦,于成龙抓住并处死了他们。朝廷得知,向皇帝请求恢复于成龙的官职,于是擢升为黄州知府。 康熙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进入京城担任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调任湖广总督,朝廷命令于成龙同时代理两地巡抚的事务。不久以后,在任上去世。 于成龙任官期间从不携带家属,去世时,将军、都统和同僚进去看,只有竹箱中装着一件袍子、床头放着几罐豆豉而已。百姓关闭集市聚集在一起痛苦,在家里画了于成龙的像来祭祀他。这年冬天,皇帝南巡至江宁,告诉江宁知府说:“你一定要仿效前任总督于成龙正直清廉,才不辜负我。”又对大学士等人说:“我广泛地听取了舆论,都说于成龙确实是天下廉吏中的第一人。”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①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②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③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考译文】惠帝二年,萧何死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治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召曹参回去。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两人有了隔阂。到萧何将死的时候,所推荐的贤相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的,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和封国的官吏: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 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来的人都想说话。来到的人,曹参就把醇厚的酒给他们喝,一有空,官员们想要有话说,曹参又让他们喝酒,喝醉以后才离开,始终不能进说,把这个当作常规。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曹参的随从侍吏厌恶他们,但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听见官员酒醉唱歌呼喊,随从侍吏希望相国召来他们制止他们,曹参竟反而取来酒设座喝起来,也唱歌呼喊跟他们彼此呼应唱和。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曹窋洗澡洗头以后回去了,乘机进言,按照惠帝的话劝谏曹参。曹参愤怒,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给曹窋处罚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注:①诎(qū):说话笨拙。②已:通“以”。③窋(kū):同“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趣治行,吾将入相 趣:通“促”,催促 B.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务:追求 C.从吏幸相国召案之案:考察 D.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垂拱:垂衣拱手 (治理天下)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木诎于文辞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B.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参辄饮以醇酒以勇气闻于诸侯 D.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何地位低下时与曹参关系很好,二人做了将相后有了隔阂,所以萧何一直到死也没有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
B.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大臣,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为求行事稳妥,一本萧何的做法,"萧规曹随",大大增强了国力,受到百姓的称赞。
C.曹参担任丞相,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谨守职位,维持现状,墨守成规,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缺乏创新精神。
D.曹参主张"治道贵清静",身为相国,整日整夜地喝酒,甚至和后园的官员一起饮酒唱歌,被惠帝当面谴责,回家后迁怒儿子曹窋,用竹板大了曹窋二百下。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①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很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后,两人有了隔阂。②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替别人隐藏遮盖,因此相府中没发生过什么事情。③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案:制止。“案”从“案件”推断有“惩治”之意,再结合上下文可知与“考察”无关。
点评:本题是对多义词在语境中意思的考查,既不是生硬的识记,也没有明显的课内迁移点,有一定的难度,但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小题1:试题分析: A介词,在……方面/介词,比;B定语后置的标志;C介词,用/介词,凭借;D连词,况且/连词,而且
点评:本题设置较好,定语后置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会轻易地将“者”译为“……的人”,而对课内知识又采用死记的方式,然后臆断B是不相同的一项。
小题1:试题分析:A项“所以萧何一直到死也没有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错,萧何推荐的人只有曹参;C项“缺乏创新精神”属于无中生有,而且曹参的做法是认为萧何已经做得很好。D项“被惠帝当面谴责,回家后迁怒儿子曹窋”错误,是惠帝让曹窋来规劝曹参。
点评:这是一道常规题,中规中矩,难度不大。
小题1:试题分析: ①“微”由词语“卑微”一词可得出是“地位低下”之意;“卻”由课内知识“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羽本纪》)迁移可推出来。②“过”作“有”的宾语,结合上下文可译为“过错”。③“能”与下文的“贤”结合起来,可知为“能力”;“孰与”是常见的固定结构,如“项伯孰与君少长”。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涉及较多,但文言现象中重要的一个点词类活用没有涉及到,有点遗憾。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昌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缞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 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期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薄:迫近
B.体仁衔之衔:怀恨
C.道周不与焉与:参与
D.道周引祖制抑之抑:约束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黄道周最终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免死罪。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伤害治国的本质。(“殚”“徒”“隳”各1分,“无益于边计”状语后置1分,句子大意1分)
(2)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所以”“绳”“图”各1分,句子大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与:赞同。
小题2:③为崇祯帝所为;④表现黄道周的正直勇敢;因此包含③④选项的不能选。
小题3:“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这一假设有误,实际上袁崇焕已经杀死毛文龙。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 5 分)
( l )简述凤姐计害尤二姐的相关情节。
( 2 )简述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相关情节。
参考答案:( l )参考答案: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偷地同尤二姐结了婚,就将尤二姐骗进府中。一面唆使被逼退了亲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宁国府;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又指使丫头们虐待尤二姐。胡太医开出虎狼药,令光二姐小产,尤二姐遂吞金自尽。凤姐故作姿态,伤心痛哭。
( 2 )参考答案:黛王从傻大姐那里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的消息,便一病不起。一天,黛玉叫紫鹃扶她起来,要来宝玉送的有题诗的旧帕狠命地撕扯起来,但因病弱无法如愿。黛王又叫雪雁笼上火盆,将旧帕投进火中,随后又将诗稿撂进火盆.紫鹃、雪雁赶忙去抢,却来不及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6分),并回答问题(4分)。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子 曰 吾 非 此 之 问 也 徒 谓 以 子 之 所 能 而 加 以 之 学 问 岂 可 及 乎 子 路?曰 南 山 有 竹 不 柔 自 直 斩 而 用 之 达 于 犀 革 以 此 言 之 何 学?之 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
2.文中“------------------- ”一句表现了子路轻视学习的毛病,而“------------------ ”一句则表明他接受了孔子的建议。(2分)
3.子路用------------------?的方法,阐述理由推辞学习。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问”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1、断句(6分)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以之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对两处得1分)
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1分)?敬受教(1分)
3.比喻的方法(1分)一个有成就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本领的人。或:读书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或我们绝对不能轻视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问也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也给分。)
本题解析:
标点: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以之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他:“你喜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好练武。”孔子说:“这不是我想要问你的。我只是说,像你这样的才能,如果再在好学喜问上下工夫,谁能赶上你呢。”子路说:“南山生长的竹子,用不着去揉直,自然长得笔挺。把它砍下来,做成竹箭,照样能够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甲、盔和盾。由此说来,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孔子说:“如果把竹箭的后尾装上硬羽,箭首装上磨得尖锐的箭头。它射到甲、盔、盾上,不是更加深入了吗?”(子路听了),连连下拜道:“我一定要好好接受你的教导。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