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9 19:23:0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即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贤士介子推,这一天家家户户只吃冷食。
【小题1】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看,杜诗和孟诗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4分)
答:       
【小题2】杜诗和孟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首诗都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艺术手法。(2分)诗人的感情都没有直接从各自所描绘的美丽春景中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之美来反衬诗人感伤之情,有“倍增其哀”的效果。(2分)(答“直抒胸臆”无分)
【小题2】所抒发的感情相同之处是,二者都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孟诗除此之外,还表达了对时时断炊的“贫居”百姓的深切的同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孟诗的情感更为丰富和复杂,由己及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颔联进行分析。(3分)
小题2:首联哪个字概括出了东村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喜爱,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颔联用低小的茅屋和简陋的土床表现出生活条件虽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答出“喜爱”之情即得1分,联系颔联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深”字概括出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2分:“深”1分,答其他不得分;“幽僻、清静”1分,意思对即可)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幽闲的意境。(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要求结合颔联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小题2:本题答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问的是首联哪个字概括出了东村的环境特点,但要求是结合全诗来加以赏析。因之,概括出东村的环境的特点非常重要,幽僻、清静,以下都要据此来赏析。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来写地之偏。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2)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3,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4)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
(5),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
(7),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8),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参考答案:(1)赢得生前身后名?(2)山岛竦峙
(3)千载琵琶作胡语?(4)可以横绝峨眉巅?
(5)野芳发而幽香?(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7)苟非吾之所有?(8)奈何取之尽锱铢


本题解析:该题需要考生熟记教材中相关篇目的背诵及默写情况,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诗句中“生前身后、竦峙、作、峨眉、野芳、报怨、苟非、锱铢”的写法。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琵琶行》中的“行”都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形式比较自由。
C.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和盂浩然为代表。上承陶渊明、谢灵运,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D.词根据篇幅长短分为长调、中凋、小令三种,其中小令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90字之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杂剧,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用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结局。
B.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丑(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C.“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D.《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四个典故,分别涉及的人物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汉朝的孝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是矛盾冲突的结局错,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