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即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贤士介子推,这一天家家户户只吃冷食。
【小题1】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看,杜诗和孟诗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4分)
答:
【小题2】杜诗和孟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首诗都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艺术手法。(2分)诗人的感情都没有直接从各自所描绘的美丽春景中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之美来反衬诗人感伤之情,有“倍增其哀”的效果。(2分)(答“直抒胸臆”无分)
【小题2】所抒发的感情相同之处是,二者都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孟诗除此之外,还表达了对时时断炊的“贫居”百姓的深切的同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孟诗的情感更为丰富和复杂,由己及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颔联进行分析。(3分)
小题2:首联哪个字概括出了东村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喜爱,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颔联用低小的茅屋和简陋的土床表现出生活条件虽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答出“喜爱”之情即得1分,联系颔联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深”字概括出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2分:“深”1分,答其他不得分;“幽僻、清静”1分,意思对即可)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幽闲的意境。(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要求结合颔联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小题2:本题答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问的是首联哪个字概括出了东村的环境特点,但要求是结合全诗来加以赏析。因之,概括出东村的环境的特点非常重要,幽僻、清静,以下都要据此来赏析。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来写地之偏。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2)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3),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4)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
(5),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
(7),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8),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参考答案:(1)赢得生前身后名?(2)山岛竦峙
(3)千载琵琶作胡语?(4)可以横绝峨眉巅?
(5)野芳发而幽香?(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7)苟非吾之所有?(8)奈何取之尽锱铢
本题解析:该题需要考生熟记教材中相关篇目的背诵及默写情况,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诗句中“生前身后、竦峙、作、峨眉、野芳、报怨、苟非、锱铢”的写法。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琵琶行》中的“行”都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形式比较自由。
C.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和盂浩然为代表。上承陶渊明、谢灵运,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D.词根据篇幅长短分为长调、中凋、小令三种,其中小令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90字之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杂剧,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用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结局。
B.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丑(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C.“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D.《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四个典故,分别涉及的人物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汉朝的孝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是矛盾冲突的结局错,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