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2019-06-29 19:23:2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 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为此。据爱戈尔记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节选自《写在人生边上》)
1、文章第1自然段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自然段中指出:“窗子和门的根本区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那么,“窗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写到歌德憎恨戴眼镜的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窗”作标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说到“开窗”,是为了欣赏屋外的春天;文章最后说到“关窗”,其原因又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天有了衬托才显得美。或:有阴深、沉闷、寂静作衬托,春天才显得美。(意思对即可)
2、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让人不必出去就能安坐了享受(意思对即可)。
3、(1)从反面证明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它能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的观点。
  (2)丰富文章的内容,显得有可读性。(意对即可)
4、(1)以窗为中心组织材料,结构严谨;
  (2)借窗传达精深的要义。(意对即可)
5、保障个人私生活;让灵魂更加自由;春天还留着残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钟?声?鲍尔吉·原野
①在音乐中,离生活最近的是钟声。换句话说,在生活与劳动产生的音响里,唯有钟声可以进人音乐。
②人常常把钟声当作天籁。它悠扬沉静,仿佛是经过诗化的雷声。城市上空由于烟尘环绕而使太阳一轮金红的晨晕,钟声有如钢琴的音色,让半醒的奔波于途的人们依稀回忆起什么。像马斯涅的“泰依斯沉思曲”,不是叙说,而在冥想。人们想到钟声也刚刚醒来,觉得新的一天的确开始了。在北方积雪的早晨,钟声被松软的、在阳光下开始酥融的雪地吸入,余音更加干净。有时候想,倘若雪后之晨没有钟声,如缺了些什么,索性等待,等钟声慢慢传过来。这就像夏日街上的洒水车驶过,要有阳光照耀一样。
③钟声可亲,它是慢板。它的余音在城市上空回荡时,比本音更好听,像一只手,从鳞次栉比的屋舍上拂过,惊起鸽子盘旋。如果在山脚听到古寺传来的钟声,觉得它的金属性被绿叶与泉水过滤得有木质感,像圆号一般温润,富于歌唱性。当飞鸟投林,石径在昏瞑中白得醒目之际,钟声在稀薄的回音中描画出夜的遥远与清明。在山居的日子里,唯一带不走的,是星星,还有晚钟。
④在晚钟里,星星变大了。每一声钟鸣传来,星星一如精灵,像掉进了水里,又探出头。那么,在天光空灵的乡村之夜,光有星星而无钟声,也似一种不妥;像麦子成熟的季节,没有风拂积浪一样。
⑤如果用人群譬喻,钟声是老人,无所谓智慧与沧桑,只有慈蔼。那种进人圆融之境的老人其实很单纯,已经远离谋划,像老橡树一样朴讷,像钟声这么单纯。自然这是晚钟,是孩子们准备了新衣和糖果、焦急等待的子夜钟声。在昼日,钟声是西装尚新、皮色半旧的男人,边走边想,瞻前顾后。他们已经不想独奏,也不甘合唱,发出一串连音,如数心事。总之,随你怎么想,钟声都能契合人的心境。
⑥一个没有钟声的城市,是没有长大的城市。在喧杂之上,总应该有一个纯和的、全体听得到的静穆之音。
1.在第①段中作者把钟声与音乐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钟声与音乐有着怎样的关系?(5分)
2.下面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说说这些比喻所表达的意思。(4分)
⑴雪后之晨没有钟声,如缺了些什么……这就像夏日街上的洒水车驶过,要有阳光照耀一样。
⑵在天光空灵的乡村之夜,光有星星而无钟声,也似一种不妥;像麦子成熟的季节,没有风拂积浪一样。
3.在第⑥段作者说:“一个没有钟声的城市,是没有长大的城市。”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5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城市写到乡村,从早晨写到晚上,从钟声如“天籁”写到钟声契合“心境”,用大量的文字铺染了钟声的美感。
B.文章从音色、质感、触觉、形态诸方面展开对钟声的描绘,并融情入景,使钟声“著我之色彩”,极富诗情画意。
C.作者以钟声来比喻人生,老人那淡泊尘寰、归复圆融的心境如同子夜的钟声,中年人世事繁杂、稳重内敛的心境如同昼日的钟声。
D.文中对大自然绮丽风光的描绘,意在抒发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美,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陶冶和净化。

E.这篇抒情散文联想丰富,文笔清新,语言灵动,表现出恬静、舒适、轻松的气韵之美,有着耐人品味的哲思和意蕴。


参考答案:
1.(5分)⑴这段话的意思是:钟声是一种特别的音乐。⑵钟声与音乐的关系是:钟声是生活的音响,又有艺术(音乐)的美感,是由生活中升华出的艺术。
2.(4分)
⑴雪后之晨没有钟声,过于清冷、单调,就像没有阳光照耀的水,显不出晶莹清丽。
⑵空灵的乡夜没有钟声,就显得沉寂,就像成熟的麦子没有风拂积浪,就过于沉甸。
3.(5分)
钟声代表了生活中心境的平和、安宁与从容;一个城市,在繁华热闹的同时,又能显现着它的平和、安宁与从容,这样的城市才是成熟的城市。
4.A D(4分)


本题解析:
1.第⑴题2分;第⑵题3分,其中“生活的”、“美感”、“升华”各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每小题各2分。每小题中,对没有钟声的看法,1分;对喻体的理解,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3.对钟声的理解,2分;城市方面,对“喧杂(繁华热闹)”、“纯和、静穆(平和、安宁与从容)”和“长大(成熟)”的理解,各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4.A.第②③④段不能为“钟声如‘天籁’”所概括,这些段落中对钟声的描绘渗入了作者的感情,也与“心境”有关。
D.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仍是为了表现钟声,而不是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和净化。
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4分。答案超过两个的,本题不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在碰到大的难题时常常求助于神,只有在人力无法解决的困难面前,神才显示它的威力,这重大的难题就是人们无法克服死亡的威胁。绘画配合宗教,为克服这一难题竭尽全力,故绘画中尽管满篇神仙鬼怪,却尽是人的根本欲求——生存意识的体现。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道教壁画,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风格,同时也渗透着深奥的道教美学思想。其中,《朝元图》着力表现神仙们奇特的经历和传说故事,一方面把神仙居住的洞府描绘成世外桃源;另一方面又极力宣扬仙界尊卑的严格性,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表现方法的两重性,反映了道教“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并存,而这种并存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②绘画中的山水自然题材与壁画题材不同。山水自然题材首先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追求。按孔子的说法,自然四时是天意的体现,人的德性是受之于天,而天又以自然的形态出现,则自然世界蕴含着天意,故面对自然可悟通行为规范,于是他宣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视为培养人的道德精神的一部教材。
③其次,山水自然题材绘画体现着个性情感的抒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自然四时景观与人的情感对应展示出来,是“天人”学说在情感领域走向美学的标志。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体现出人们对终极的追求,这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又一表现,人们对自由解脱的向往,就在这种绘画中显露。
④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的,除儒家外还有道家。庄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因为它们都是世界本体(道)的化身。老庄的“天人合一”不是外象的“天人合一”,而是本体的合一。但在客观现实中,自然是与人相对立的存在。艺术家的努力就是使二者获得统一。如果说儒家“天人合一”美学观是助于社会理性的培养,调节人的情感。那么,道家的“天人合一”美学观则是为了解放人性,争取自由,是对物的压迫、人的压迫与自我情感困扰的反抗与解脱。
⑤追求天地精神势必鄙弃物质外象。庄子在《天道》篇感叹道:“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可见庄子美学强调于象外求意,不拘于形色。北宋时,苏轼、米芾大力提倡水墨写意,于是水墨画大盛,后代所谓“元四家”、“明四家”,蔚为大观。水墨写意之流,到了清代,画水墨山水被奉为上乘,而工笔重彩的青绿山水被斥为末流。我们从这一发展流程看,庄子思想在山水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⑥“明四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感到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途,以诗文书画自娱。而自北宋、明初绵延于此的“尚意趣、精笔墨”的元人绘画传统,则为他们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昭示了道路,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创作旨趣成为他们山水花鸟题材的普遍特点。如,沈周的《夜坐图》、《江村渔乐图》尤能反映出明代文人山水的美学追求。
(《文艺生活》2011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天人合一”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道教壁画《朝元图》中把神仙洞府描绘成世外桃源,又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两重性表现方法体现了“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并存。
B.绘画中的山水自然题材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追求,这主要是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C.儒家“天人合一”美学观主张面对自然悟通人的行为规范,是助于社会理性的培养,调节人的情感。
D.道家的“天人合一”美学观有助于解放人性,争取自由,是对物的压迫、人的压迫与自我情感困扰的反抗与解脱。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绘画配合宗教为克服人们无法摆脱死亡威胁这一难题,所画的内容尽管是神仙鬼怪,但表现的却是人的生存意识。
B.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体现出人们对终极的追求——对自由解脱的向往,这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又一表现。
C.庄子在《天道》篇感叹道“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可见庄子美学喜欢于象外求意,不喜欢形色。
D.“明四家”成员淡于仕途,加上吸收了“尚意趣、精笔墨”的元人绘画传统来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这让他们的山水花鸟题材绘画有了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特点。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推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文章来看,无论是宗教题材绘画,还是山水题材绘画,都带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B.孔子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自然四时是天意的体现,人的德性是受之于天。
C.从北宋、明,到元、清,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兴盛主要受庄子“重意轻形”思想的影响。
D.仕途的险恶,加上受老庄“出世”思想的影响,常使明代一些文人名士淡于仕途,转而以诗文书画寄托情怀。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参照第④段“如果说儒家”天人合一“美学观是助于社会理性的培养,调节人的情感”,可看出,对道德追求主要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不是道家思想,属张冠李戴。
小题2:原文是“庄子美学强调于象外求意,不拘于形色”,属偷换概念。
小题3:应是孔子认为自然四时是天意的体现,人的德性是受之于天,而天又以自然的形态出现,则自然世界蕴含着天意,故面对自然可悟通行为规范才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说法。属逻辑关系颠倒。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杨静远译,有删改)
1.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2.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3.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绿色的梦(节选)
史铁生
  不知为什么,我今天特别高兴。
  下班出楼门的时候,我发现我不是在走,而是在蹦——像小姑娘那样一步一颠,而且还轻轻地哼着《猎人之歌》:树林是多么美丽,天气是多么好……我有多久没这么高兴了?好像就是从童年结束的时候起。童年,童年可真有意思……我总以为小河里的石子真就是天鹅下的蛋变成的。天鹅飞走了,把即将出世的小天鹅托付给了河床上的垂柳和野花。小河的低吟不正是妈妈那温柔的摇篮曲么?“呜呜哟哟”的,小天鹅才不会孤单。我和辉辉在河边茂盛的草丛里编花环。辉辉说他憋不住尿了,我说:“你尿吧,我给你看着。”看着谁呢?四周没人,而我才是他应该防备的女孩子……真可笑!然而童年真迷人,童年不懂得防备。这些我好像从来没跟伟男说过,今天回家应该跟他说说。
  马路上的车辆像是一条喧嚣奔腾的江河。当我穿过马路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了危险,而平常我都是漫不经心地穿过这条“江河”的——我常常希望,有一个喝醉酒的司机把我送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我在回忆,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特殊的事。
  “你眼睛瞎了?!”一个抱着一捆大葱的老太太冲我瞪眼。其实是她撞了我,是她踩了我的脚。“对不起。”我说,甚至还向她微笑着点了点头。我今天似乎不会发火了。而我也绝没有料到,老太太那双已经露出凶光的眼睛立刻羞愧地躲到大葱后面去了。我一贯是这样谦让的么?不,只不过是因为今天我特别高兴。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大街上之所以经常有人互相辱骂乃至厮打,人们之所以都有一副防范乃至憎恨的表情,就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或许倒有一肚子火。否则人们就会谦让得多了。
  我一直在心里唱着那支童年的歌:我不打兔子山羊,我单打狐狸和狼……是的,我高兴,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而且还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想起辉辉——那个胸前总有饭嘎巴的男孩子……我们在儿童体育场旁边碰上了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你为什么不爱干净呢?”辉辉问。“你的衣服都破了!”我说。“你没有衣服吗?”“你妈妈呢?”“你也没有袜子呀?”“你妈妈生气了吧?”……我们就一起跑回家去拿衣服。辉辉说我家太远了,应该到他家去拿。我们拿了他爸爸的呢子大衣,他妈妈的毛裤,还有他姐姐的白丝袜……童年!人如果能永远不长大有多好。我说“再拿两件给老爷爷的妈妈吧”的时候,辉辉绝没想到要说“你倒大方,敢情不是你家的”;而辉辉说“别拿了,箱子都空了”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到什么叫“小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纯真,没有猜度和怀疑,只有信任——用不着反复声明的信任。我们着急的是赶紧把衣服给那个老头儿送去。然而老头儿不见了。我和辉辉坐在白杨树下一直等到天黑,我们哭了。“老爷爷会冻死吗?”“会。”“也许是别人给了他衣服吧?”“也许是别人给了他衣服,然后他就回家了?”“准是!”然后我们就放心地往回走了……孩子的心多么善良、单纯和坦白!童年啊,更迷人的是,你也用善良、单纯和坦白的心来理解别人。那条小路在哪儿呢?还有那个儿童体育场?那一排排的小白杨和那片飘着暮霭在夕阳下泛光的绿草地啊……
  汽车到站了,我飞似的扑向我的小屋,“你到哪儿去了?”丈夫的目光充满了怀疑。“谁使你这么高兴?”他的微笑中掺杂着狡诈。“你梦中总叫着那个人……”他的动作显得那么戒备。“辉辉是谁?嗯?可以告诉我吗?”
  天啊!周围一切又变得灰暗……难道人们必须得这样么?难道人们的心灵真的不能相通么?可就在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我今天为什么一直那么高兴了。就是因为昨夜那个梦,我想起来了:我和辉辉手拉手地走在晨光熹微、空气新鲜的树林里,到处都是清新明快的嫩绿色;我们唱着:我不打兔子山羊,我单打狐狸和狼……(选自《命若琴弦》)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
A.小说的构思颇具匠心,作者像一个安静的倾述者,将两个孩子的美好和现在的“我”的“醒悟”和盘托出,将缥缈而又清晰的过去和世俗而又简单的现在萦绕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B.“我一贯是这样谦虚的么?不,只不过是因为今天我特别高兴”,作者勇于自我剖析,通过分析自己的心理突出“梦”的力量。
C.小说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真实感人,语言质朴灵动,体现了史铁生创作的基本风格。
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给我们再现了作者美好、单纯的童年时光和生活。
E.小说线条明丽,情节流畅,立意鲜明,作者的文笔在过去和现实之间自然跳接,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
2.文章开头写作者“不知为什么,我今天特别高兴”,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强调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1)真可笑!然而童年真迷人,童年不懂得防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条小路在哪儿呢?还有那个儿童体育场?那一排排的小白杨和那片飘着暮霭在夕阳下泛光的绿草地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绿色的梦”有什么含意?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总领全文,写出自己一路的高兴,与结尾的失望呼应并形成对比;开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在文中反复强调,形成文章线索,使结构清晰,突出文章主旨。
3.(1)可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再现了童年单纯的内心,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2)赞美了孩子的善良单纯和淳朴互信的纯洁心灵,表达了作者对冷漠现实中的不满和迷茫,深化文章主旨。
4.作者用“绿色的梦”为题,①表达了对童年纯真善良生活的怀念和赞美;②同时,运用象征手法,用绿色的梦比喻理想的社会生活,以此反衬现实生活的灰暗,表达对人与人互相猜疑冷漠的不满;③作者高兴就是因为这个梦,这个梦构成文章的暗线,深化文章主旨。(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