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七)
①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②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③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④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⑤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⑥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⑤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圬①者王承福传?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而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抑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朱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古文观止》)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镘màn:粉刷墙壁的工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征调
B.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上下:增加或减少
C.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特:特别
D.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待:依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弃之来归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食焉而怠其事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薄功而厚飨之者邪何以番吾生而安吾性耶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承福是个有战功、可以获得官职的人,却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操馒做工谋生,租住在雇佣他的人家中。
B.王承福认为社会是有一定分工的,也只有承认社会分工得必要性,才能安心于自己所做的事业,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而问心无愧。
C.王承福一直都是在富贵人家干活,见证了许多富贵人家由盛而衰的变化,借此劝告人们不可“食焉怠其事”。
D.选文记叙了王承福的事迹和言行,对王承福所言,世人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4分)
(1)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
?
(2)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
?
(3)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
?
3、单选题 加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范景仁墓志铭?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恬于进取恬:淡泊
B.章累上,不报 报:回复
C.落翰林学士落:在……之后,落后
D.或劝公称疾杜门杜:关闭
小题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 (?)(3分)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⑥死生祸福,天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贷:宽容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宜负信于戎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君何尤而深谢/吾尝终日而思矣
C.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帮为之文以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的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从事害怕而没再请托。
B.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C.武威太守孟云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最初除袁安外其他公卿都反对。
D.窦太后临朝时,其弟窦宪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4.把文中画线的或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