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2019-06-29 19:32:27 【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无贵无贱,长无少/无:没有。
B.其闻道也先乎吾/固:本来。
C.余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D.是故圣益圣,愚愚/益:更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 “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崇以从嗜欲乐:音乐
B.不党,不私色阿:迎合
C.轻罪功,以谢于百姓省:反省
D.为人,而诸侯为役:奴役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小国与失其所与,不知
B.其行公正无邪明智忠信,宽厚而爱人
C.故谗诌群徒卒繁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灾害加诸侯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景公最初轻视诸侯和百姓,没有将心思放在治国上。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
便向晏子求教。
B.晏子通过对圣君和昏君的治国之道的对比,让齐景公知道了“宽厚爱人”的重要性。
C.齐景公认为晏子的说法很有道理,便依其法而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D.墨子听说此事后,对晏子给与很高的评价,认为晏子的观点虽然在做法上违背了个人利益,但事实上却使更多的人能够依附于你。
小题4:把第I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2)“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景公很害怕这种处境,问晏子说:“古代的圣主,他们的行事怎样?”(5分)
(2)晏子懂得治国的方法,得道在于为别人,失道在于为自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乐:享乐。省:省去。役:效力
小题1:A依附。B连词,并表列关系。C前一个为“的”,后一个为“到”。D在
小题1:“在做法上违背了个人利益”在文中没有根据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甲】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乙】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
小题1:结合甲文,简析孔子为什么会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4分)
小题2:乙文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子夏在孔子“先有了底子然后再绘画”的回答之后(1分),联想到礼与仁义的关系,提出礼后于仁义即礼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看法(2分),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肯定(1分)
小题2: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是“各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的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倡导的“周礼”。


本题解析:
小题1:“人笑的时候,口眼端正,眼睛黑白分明,有这样自然的美丽本质,又以华彩妆饰,就如同素地上妆饰了颜色一样,更加美好。”子夏不明白素以为绚的意思,疑惑为什么用素反而用来妆饰,就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就比如绘画,一定要有素的画布,然后再加上各种颜色。是素在前而绚在后。人的相貌也是一样,一定要长的好看,然后再化妆修饰,才更美丽。子夏听了孔子回答,心里忽然有了悟处,世间的礼法,就像绘画一样,似乎也是位于后面,一定有在它前面的素地。世间的礼法,考虑到人情的因素,才加以文饰。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的意思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有涉及到的,子夏可谓是闻一知二,触类旁通之人。所以孔子高兴的称赞他说:子夏呀,你真是能起发我的意志啊。象你这样聪明颖悟的人,才可以一起谈论诗呀。
小题2:克己复礼,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论语》上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是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点评:经典文化的理解,应求得对经典文化的初步的大体的把握,了解其代表性人物的主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明白其材料述说的主要意思,与材料所涉及人物的主要思想相参照,基本上就能理解材料所表现的观点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吏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奉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太守臣逵臣孝廉(考查和推举)
B、而刘疾病(绕)
C、臣以险衅,夙遭闵(危险)
D、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
2、以下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非臣陨首能上报——二州牧伯见明知
B、臣进退——二虫又何知
C、臣少仕伪朝——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无至今日暮——则刘病日笃
3、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表文写得情词动人,又十分得体。李密反复申说祖母的养育之恩和本人终养祖母的愿望,同时还摆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道理,使人感到他的陈情无懈可击。此外为防备皇帝疑心自己仍在怀念蜀汉故国,又加说了“不矜名节”等语。
B、第二段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称颂皇恩浩荡,后申诉委曲矛盾的心理层次。
C、骈体文要求表达方面的声韵美,注意句法整齐,渐渐发展为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四字句、六字句交互使用。这些特点在本文中可以窥见,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
D、本文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好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仍属于宣扬封建道德。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