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小题2:在这篇悼念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作者与朱光潜先生曾经激烈地相互批评过这一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4:朱光潜先生对“论敌”的态度给你哪些启迪?请你结合文本分条陈述。(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扩大了范围。原文是“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间力量”,选项少了限制词“许多”。
小题1:“蚁族”关注“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但并不排斥“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小题1:强加因果。文章中“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是“蚁族”关注的内容,不是他们“反对……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 题。
写完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蒋捷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到了这个阳台上,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4.第三段中说“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根据文意,这里的“精神境界”是指什么?(4分)
答:?
15.作者在文中对雨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试赏析其中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
答:?
16.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听雨时感到兴高采烈?(6分)
答:?
17.作者在文中说自己“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请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6 分)
答:?
参考答案:14.要点:听雨时①无限喜悦,②浮想联翩,不能自已,③又青春洋溢的心境。(答出任两个要点即可。)
15.要点:比喻生动描写雨声高低快慢等,形象传神;排比或整齐的句式富有节奏感。
16.听雨给自己带来青春活力,也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前景和喜悦,给大地和生命带来希望。
17.“雅”主要指作者熟悉古典诗词中关于雨的诗句,有文人雅趣。“俗”主要指作者对农民深厚的感情。相比较而言,作者更心忧农民生活的疾苦。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 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策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策的组绳称作“纬绳”、“韦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扎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为麻绳。”毫无意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1.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A.把横向编联简策的组绳称作“纬绳”、“韦编”是理所当然的。
B.孔子读《易》,竟然多次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
C.既然“纵”字在汉代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
2.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解释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
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的“韦”都是“素丝编”和“青丝编”。
C.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解释为皮绳是错误的。
D.“韦编三绝”的“韦”被解释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到过用皮绳编联简册的实物,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帛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韦编”。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两个“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句中的《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时期即已传世。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征,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本题解析:
1.B(B项指出了“韦编三绝”典故的出处和成语的本义,是本文所考证的对象,而不是作者考证结论的依据。)
2.C(本文要证明的就是新版《辞海》对“韦编三绝”中“韦”的解释“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原因有二。划线句正是原因之二,故C项正确;A项中“可能”表示的是不确定性,而原文“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句表示的肯定性的判断;B项错在没有理解文本的意思,与文旨不相符;D项错在“只见于史书的记载”,与划线语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反。)
3.D(文中说“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策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对照发现,D项把竹简与编绳的“纵”“横”顺序弄反了。)
4.A(原文“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两个“汉人”意思是不同的,前者指司马迁,后者指汉代人;另外,“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之说在文中没有依据,故该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
王波
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却是个“制造麻烦的人”。
麦克林托克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疯狂:周末到办公室忘带钥匙,她爬上楼边的建筑物,从窗子里钻进去;学校明令禁止晚上11点后学生留在实验室,但她总鼓励学生继续干下去。
同事们也不大喜欢与她相处。这个女人思路敏捷得让人跟不上,而她又缺乏耐心,不愿跟同事解释和争辩。这让周围的人觉得麦克林托克“自以为是”。
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
这是1940年的夏天,院长希望麦克林托克离开。一年前,这位助理教授刚刚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在生物学界名声显赫。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在密苏里做一名助理教授,这还有赖于朋友的帮助。
院长一年后就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他听说麦克林托克已被提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劝说她回来并承诺为其升职。但为时已晚,麦克林托克去了冷泉港实验室。那里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圣地,她已经在那里种了一块玉米地。
传言在不久就变成了现实。1944年,麦克林托克不仅成为院士,还当选遗传学会的主席。而她那身打扮,几乎不曾改变——宽松的衬衫和裤子——这身男人一样的打扮只是为了方便在地里观察玉米。
“我从来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我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需求。”晚年,她曾回忆道。
这个短发女人的全部需求,就是从事遗传研究。1927年,25岁的麦克林托克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
女儿“奇怪的”选择和行为,一度令父母非常犯愁。几年后,忧愁的父母前往欧洲度假,在船上结识了英国遗传学家克鲁。他们这才知道小女儿从康奈尔的玉米地里,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之后的10多年里,她更是成为遗传学界的中坚人物。在女人被歧视的年代里,这可以给麦克林托克带来赞扬和尊敬,却不能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
只有在冷泉港的玉米地里,她还可以安静地做研究。
偶尔她会和实验室的人打网球。一次与她打球的人叫谈家桢。她当时发现了玉米的“跳跃基因”,这个中国年轻人则发现了瓢虫色斑镶嵌显性现象。据说麦克林托克对谈家桢的发现极感兴趣,还向他提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
然而,在1951年冷泉港的夏季学术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与人分享她的发现时,发现精心准备的演讲被台下听众漠视。很多人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高声抱怨:“这个女人在忙些什么呢?”
这些后来被人评价为“表达准确而优雅”的论文,当时被一些遗传学家视为“发疯”之作。这个遗传学界最耀眼的女人,开始被学界主流所不解和抛弃。
只有她自己在坚持。“我知道我是对的。”麦克林托克后来回忆说。也正因为如此,在5年后的讨论会上,她又将自己的发现作了一次介绍。
这一次,换来的是比5年前更多的蔑视。委婉一点的同行称她“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则直接称她为“冷泉港闲置了多年的旧手提包”。
这也是麦克林托克一生中最孤立的时刻。有人甚至怀疑,她是否还具有对科学的洞察力。麦克林托克在此时保持了克制和沉默,不再谈论自己的发现,也很少发表文章。
而她对玉米的研究,一刻也不曾停止。直到几年后,法国科学家在细菌中也发现“跳跃基因”并获得1965年诺贝尔奖。固执的麦克林托克才再次赢来人们的赞扬。
18年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决定将当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81岁的麦克林托克。评委会评价她“在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完成了研究工作”。
一个人坚持战斗的老人,此时不再觉得孤立,而是感觉“一下子被关注得太多了”。坐在一屋子记者面前,她感到“非常不自在”,抱怨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出名,只想躲进实验室的一个僻静角落里”。?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麦克林托克作为一位遗传学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的特立独行和自以为是让院长和同事难以接受,他的父母也不理解她。
B.因为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麦克林托克不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遗传学会的主席,还得到了到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C.麦克林托克选择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主要是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安静地做研究,并能够得同行的高度认同。
D.本文通过对麦克林托克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
E.在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遗传学界的专家们虽然认为麦克林托克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她的研究成果。
小题2:麦克林托克虽然被朋友和同事疏远,长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但在科学研究方面她却毫不自私自利,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6分)
小题3:文章详细叙述了两次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表现,这些事实对人物形象的凸显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麦克林托克的行为是疯狂而不可理喻的,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她专注于事业的体现和她的不同寻常之处,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6分)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学生离开;对谈家桢的发现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在学术研讨会上与同行分享她的发现。(每点2分)
小题3:(6分)反衬麦克林托克的品格与成就;突出表现她对科学研究坚定执着的信念和极强的自信心;体现了她研究内容的超前与伟大。(每点2分)
小题4:(8分)探究示例:麦克林托克的行为表面上看确实有些古怪,甚至疯狂,但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她对事业的专注和执着(敬业精神),(2分)这正是她的超常之处,也是她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2分)她忘带钥匙,从窗子里钻进去;不顾学校禁令晚上11点后留学生在实验室继续工作;不跟同事解释和争辩等行为都是怕耽误工作时间,这些行为体现了她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她鼓励学生到其他地方发展,终生守在玉米地里从事遗传研究,不顾专家的蔑视坚持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等也表现了她对科学的专一、执着和自信。(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阅读全文并感知大意的基础上,用代入法,带着思考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A项“自以为是”评价失当。C项原因分析不准确且“这里”指代有误,应是冷泉港实验室的玉米地。E“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是委婉的讽刺。所以,选择BD。
小题2:此题难度不大,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科研方面的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如第四段“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表明了他为学生前途的考虑;文章第十三段“据说麦克林托克对谈家桢的发现极感兴趣,还向他提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在学术研讨会上与同行分享她的发现。都表明了他在科研方面毫不自私的性格特征。
小题3:此题难度不大,在答题时,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上来理解,大多数文章往往都是通过这种表现手法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本文两次详细叙述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表现,就是为了衬托出麦克林托克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信念,伟大。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答题时,要结合着麦克林托克的性格、科研成就、人生信念等方面全面阐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答题时,可以适当的用原文中的句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