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①数以轻骑出塞②恐所得不雠所失 ③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④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⑤数上言禄山且乱⑥至互市,辄高偿马直 A.①②⑤ B.③④⑥ ![]() C.①③④ D.②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曾说:“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负:以……自负或依仗;乃:却;竭:使……尽;中国:中原;幸:侥幸获得。每处1分,共5分。)
(2)预计攻取石堡城得不偿失(或:所得不能抵偿所损失的),用高价买马以便使敌人战马匮乏,断定安禄山有叛乱迹象,可说是深谋远虑了。(当:抵偿;直:价钱;空:使匮乏;论:断定。萌:萌芽,迹象。每处1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审:清楚,明白
小题2:略
小题3:“认为王忠嗣是一代名将”。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亲战死,忠嗣这一年九岁,入宫见皇帝,伏在地上大声哭号,帝皇抚摸着他说:“这是像霍去病一样的遗孤啊,等成年后须任命为将军。”又赐给现在的名字,养在宫中。当时肃宗为忠王,皇帝让忠王与王忠嗣交往。等到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皇上和他谈论用兵之法,应对流畅自如,滔滔不绝,皇帝器重他。试着让他任代州别驾,豪强恶霸闭门不出,收敛行迹,不敢犯法。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对皇帝说:“忠嗣勇猛善战,恐怕会失去他。”因此召回京城。
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曾说:“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
皇帝正谋划夺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之计,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卫石堡城,如果屯兵坚固的城池之下,耗费士卒数万人,然后才能夺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去的,请厉兵秣马,等时机成熟在夺取它。”皇帝心里不高兴。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下诏忠嗣分兵接应,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奖励制度,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前来游说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计划。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万人,却不立重赏,凭什么鼓舞士气?况且大夫吝惜几万匹赏赐,而给奸人留下进谗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胜,归罪于大夫,大夫就先受祸害了。”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忍心拿几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吗!”延光过期没能攻克,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阻挠进兵。
另外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请求忠嗣协助筑城,趁机想留下他的军队;忠嗣先期到达,不见禄山而返回。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李林甫更加嫉恨他,暗中派人诬告说“忠嗣曾养在宫中,说我想奉太子为帝”。皇帝大怒,……贬忠嗣为汉阳太守……四十五岁去世。后来哥舒翰引兵攻打石堡城,占领了它,死亡将尽,像忠嗣所说,因此当世号称忠嗣为名将。
当初,在朔方郡,每到互市时,忠嗣总是把买马的价钱给的很高,众蕃人争相前来交易,因此蕃马渐渐减少,唐军战马精壮。到天宝末年,繁衍生息的更多了。
赞曰:凭忠嗣的才干,攻战必破,攻取必克,预计攻取石堡城堡不偿失(或:所得不能抵偿所损失的),用高价买马以便使敌人战马匮乏,断定安禄山有叛乱迹象,可说是深谋远虑了。然而不能自免于谗言,最终死在流放之地。自古忠臣贤良,精通谋划国事就拙于谋身,这样的例子多了,可以说得尽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应诏言:“非宗室外家,虽实有勋劳,毋得辄加王爵。顷者有以师傅而领殿前都指挥使,复有以太尉领阁门事,渎乱名器,乞加订正。”迁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有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隔者,与众弃之。”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德,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小题1: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市:买
B.时龙大渊、曾觌用事用事:掌权
C.寻易隆兴府易:降职
D.辟为干办公事辟:征召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陆游敢于直言的是
①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②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
③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隔者,与众弃之。
④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
⑤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
⑥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各项说法,与原文文意吻合的是
A.张焘在皇帝面前谈及龙大渊、曾觌当权的一些问题,皇帝追问看法的由来,张焘只好如实告知了皇帝,皇帝因此对陆游十分生气,同时也把张焘贬职外调为建康通判。
B.陆游在王炎手下做事时,认为要进取中原必要从长安开始,因此他建议王炎储备粮草、训练军队,只要敌人来挑衅就进攻,敌人不来就做好防守工作。
C.陆游被起用知严州,临行向皇帝辞行,皇帝告诉他严州山水秀丽,在空暇之时可以以诗文自娱。这表面上看是对陆游的关心,但这实际上表明陆游并未受到皇帝的重用。
D.陆游晚年复出,为权相韩侂胄撰写了《南园阅古泉记》,他因此遭到清流名士的非议,而朱熹则早就预见了此事,由此可见朱熹确实有先见之明。
小题4:用“/”给下面的句子冒号后面的部分断句,限断六处。(3分)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小题5:翻译下面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1)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
(2)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
(3)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小题5:(1)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2)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3)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本题解析:
小题1:易:调任、改任。
小题2:②表现的是陆游的远见,④表现陆游知人,⑥表现陆游的眼光。
小题3:A中“把张焘贬职外调为建康通判”不对;B中“敌人来挑衅就进攻”有误,“衅”是机会的意思;D中“朱熹则早就遇见了此事”不对。
小题4:本题考生可以凭语感、常用的句首句末词(也)、主谓句结构等来断句。
小题5: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如器:省略句,如(用)器。(2)致治:达到大治。岂……乎:难道……吗?于异代:介宾短语后置。(3)患:担心。己不能知:自己不能识人。一世之人:(当今)一世的人。
点评:一、人物传记是高考中常考的文体,这类文章一般不会太深奥,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本题中的断句题是一个亮点,考查断句最终还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但个人认为本断句题可以作为客观题考,因为本题的断句还是比较难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一15题。
冯立忠义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嘘唏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授右翊卫郎将。
愚按:冯立之言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此子路所谓食焉而不避其难也。谢叔方亦有慷慨杀身,从容受死之意。二人虽皆受爵,然亦可谓忠义也已。太宗旌之,此正兴王室之所宜然也。若薛万彻①亦可谓忠于所事,始焉与冯、谢无异也,然知进而不知退,终以邪谋就诛,宁不有愧乎!史臣是编,书冯、谢于忠义之首,万彻乃削而不书,厥有旨哉!
(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忠义》中的第一章)
注①:薛万彻:按《通鉴》,武德九年六月,冯立闻建成死,乃与护军薛万彻、齐府左车骑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赴玄武门。敬君弘、吕世衡力战,皆死之。万彻欲攻秦府,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将遂溃。万彻亡入终南山,冯立解兵逃于野。高祖既赦天下,冯立、谢叔方皆自出,万彻亡匿,屡使谕之,乃出。
7. 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立谓所亲曰?亲:亲属? B.微以报太子矣?微:无
C.太宗旌之?旌:表彰? D.宁不有愧乎?宁:难道
8.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遂解兵遁于野?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B.将何以逃死?宫府兵将遂溃
C.乃持元吉首以示之?明日出首
D.愚按?按《通鉴》
9.对“之”和“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太子之死也?从容受死之意?(2)终以邪谋就诛?以死奉答
A.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10.全都能表现冯立对隐太子“忠义”的一组是? (? )
①率兵犯玄武门,苦战?②当战之日,无所顾惮?③授左屯卫中郎将
④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⑤俄而来请罪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⑤
11.对以上一段文字,理解、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立、谢叔方先司职东宫,效命太子,可谓忠义;后来虽然都接受了太宗的封爵,改事新主,作者认为也不失忠义。
B.薛万彻忠于李建成,始终隐匿不降,他不能顺应时政,臣服太宗,终被处死。对照万彻,愚者评价说冯、谢二人“宁不有愧乎”。
C.对玄武门事变这一史实,《贞观政要》和《通鉴》两部史书记载没有什么不同。
D.吴兢把冯、谢二人的事迹放在《论忠义》的第一篇中,并且根本不提薛万彻。
参考答案:
7.A
8.A
9.A
10.C
11.D
12.D
13.C
14.A
15、C
16.(1)我冯立事奉主上,就要为他效命,作战那天,就没有什么顾忌和畏惧。
(2)如果急于同这些人不厌烦细地计较分文,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本题解析:7.A(亲:亲信,亲近)? 8.A[兵:军队。B.将:将要/将领;C.首:脑袋/自首;D.按:按语、作者评议的语言/依照]? 9.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以:因/用)? 10.C(③、⑤与题干不合)11.D(A.谢叔方原司职齐王府。B.屡使谕之,(万彻)乃出;作者(吴兢)感叹万彻“终以邪谋就诛,宁不有愧乎”;C.两部史书记载有同有异)? 12.D(闲剧:缓急。) 13.C(其:代词,其中的。A.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与“为”字呼应,表被动;B.然:但是/这样;;D.以:介词,把/因为。)? 14.A(①为史书作者评价④是知院官应做的。)? 15、C(全文始终围绕着管理财政这个中心选材,A、B、D都失之偏颇。)
【参考译文】
冯立,武德年闻任东宫率,很受隐太子李建成的器重。太子被杀时,他左右的侍从大多逃散,冯立叹道:“怎能在太子生前受他的恩惠,而在他死后却逃避其难呢!”于是率兵攻打玄武门,奋力作战,杀了屯营将军敬君弘。他对部下说:“总算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解散部队,自己逃到乡野去了。不多久,他又回来请罪,唐太宗责备他说:“你先前出兵来战,杀了我不少士
兵,你怎能逃过一死呢?"冯立哭着答道:我冯立事奉主上,就要为他效命,作战那天,就没有什么顾忌和畏惧。”于是悲泣不止,太宗慰勉他,授予他左屯卫中郎将官职。冯立对他的亲信说:“我承受了莫大的恩惠我承受了莫大的恩惠并免于责罚,定要以死相报。不久,突厥进犯到便桥,冯立率领几百骑兵与敌虏在咸阳大战,杀伤俘获了很多敌人,所向披靡。唐太宗听说后非常赞赏。玄武门事变时还有齐王李元吉府中的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联合攻打秦王,及至二人杀了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秦王李世民的军队士气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手持李元吉首级示众,谢叔方下马大哭,拜别齐王李元吉遗体而逃。第二天前来自首,唐太宗说:“这是个义士呀!"下令免了他的罪,授与他右翊卫郎将官职。
作者按语:冯立说“怎能在太子生前受他的恩惠,而在他死后却逃避其难”的话,与子路曾经说过的话“吃了人家的就不回避他的灾难”是一致的。谢叔方也有慷慨杀身,从容受死的意思。二人虽然最后都接受了太宗的封爵,然而也可以说他们是忠义之臣了。唐太宗奖赏他们,这正是唐王室兴盛所必然采取的行动。像薛万彻也可以说是在干忠心的事,开始时他与冯立、谢叔方没有什么差别,然而他只知进却不知退,最终因邪谋而被杀,难道不觉得惭愧吗!编写史实的人,在记叙忠义臣子的首篇只写冯立、谢叔方,而不书写薛万彻,这是有道理的啊!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