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9:42:0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4分)
傻牛然
牛然是我们初中时的同学,他的脸上永远挂着谦和的笑。他长着一个大脑袋,一双大耳朵,穿着一双他老爸扔掉的大头鞋。平日上学,背一只他姥姥去菜市时,买菜用的大提兜兜。牛然的样子笨笨的,傻傻的。我们都说牛然有点傻。
“牛然,擦黑板去!”牛然听到我们的叫声,便会把黑板擦得一尘不染。不知道擦黑板,根本不必那么使劲,让自己一头一脸都是粉笔末。
“牛然,明天替我做值日。”次日早上,牛然便连玻璃也给擦了,连楼道也给拖了。不知道,那只是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值日,只要扫扫地就行。他卖了力气,还被我们骂得要死。
偶有时候,我们会心血来潮,想法气气老师,把老师教课用的书本里夹个小虫子,或在她的座位上画个小乌龟。老师发现,总会气鼓鼓地站在我们面前,把锐利的目光扫向我们,然后大声发问:“谁搞的?”全班举手,异口同声:“牛然!”然后哄堂大笑。
牛然也笑着,像是为我们担负着。老师自然不信:“牛然你说,是谁干的?你说谁,肯定就是谁!”老师望着牛然,满眼鼓励的目光。
牛然站起身,目光同样扫视大家。这时他说谁都行,说谁就是谁,不必太认真。平日班上,整他耍他,拿他开心的人多了。可他没有找出谁:“不知道。”牛然老实地向老师回答。
我们就知道牛然肯定会是这样回答,他肯定就会这么老实,这么蠢笨。牛然不会错怪任何人。不会抱怨任何人:“牛然,你怎么这个脾气,将来是要吃亏的!”老师对牛然愤愤。
一次下大雨,好大,好大的,学校前面的路全被淹没了,白茫茫一片。老师说,谁在前边带路?我们把牛然推在了前头。他几次摔在沟里,一身泥水,却微笑着,把我们一直带回家。一次班上野炊,要从家里带各种用具。老师分配了我们谁该带什么,是锅,是碗,是米,是面……下课了,大家蜂拥到牛然的面前,再把任务一一分配给他。
第二天,牛然背着锅和碗,米和面,油和醋……把他们家的东西都背来了。东西压在他的身上,似小山一样。牛然一头一脸汗水。老师惊得瞪大了眼睛,接着巡视我们,我们全都两手空空。牛然的样子,第一次让我们感到惭愧。
中学快毕业时,我们又长大了一些,多少懂得了一点人世问的道理。一次选班长,大家不知为什么,举手选的竟然都是牛然,特别的一致。老师看着我们齐刷刷的手臂,眼里含了泪花。我们也被自己所感动。我们知道,牛然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牛然更不是班上最聪明的。甚至牛然什么也不能胜任。他是班里最笨,学习最差,做人最傻的。但我们却诚恳地愿意选他。
老师说,今后你们谁愿意帮助牛然做事?大家的手又都齐刷刷地举起来,我们都愿意帮助牛然。牛然是个班长,但班长的事,却由我们去做。
多少年过去,我们还时常想起牛然。想他的微笑,想他背着一身的锅碗瓢勺,想我们为什么要选他当班长。
其实,无论是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有时我们反而爱选牛然这样的人做我们的上司。聪明的人,有能力的人,出类拔萃的人,我们的身边并不缺,甚至有的是。可我们不是担心,就是害怕,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在我们的生活里,都曾出现过与牛然相似的人。在许多领域里,我们面对某个关键人选时,有意无意中,我们会寻找像牛然这样的人去担当。至少我们希望能从某个人的身上,看到与牛然相似的影子。我们喜欢牛然。
我们自然不是看中牛然有点傻,而是他的善良,和从他身上,让我们一再品味到的对生活的那种真诚与待人的厚道。无独有偶,在世界许多显赫的行业,重要的领域里,大名鼎鼎的董事长,总经理,掌管大印的人物,不一定都是出类拔萃的,不少人反而更像我们的傻牛然。
为此,很多人大为惊奇,深感疑惑。总是发问,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当家掌权?甚至背后要去悄悄地了解他的阅历,问他曾经几何,做过何等的伟业。其实不必问了,因为人们从小到大,都会喜欢像牛然这样的人。不必担心,牛然的事,大家都会帮着去做。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牛然“穿着一双他老爸扔掉的大头鞋。平日上学,背一只他姥姥去菜市时,买菜用的大提兜兜”说明牛然家境贫寒
B.“牛然,你怎么这个脾气,将来是要吃亏的!”老师对牛然愤愤然是因为,老师认为牛然明明知道,却故意包庇做坏事的学生,一味怕得罪人,这样的老好人将来会吃亏的。
C.牛然什么也不能胜任,而我们却齐刷刷举手选他当班长。是因为我们大家都觉得愧对牛然。
D.文章作者反复提到“牛然的微笑”,是通过神态描写表现牛然是—个不计得失的真诚的人。

E.“在许多领域里,我们面对某个关键人选时,有意无意中,我们会寻找像牛然这样的人去担当。”这说明人都有嫉妒心,更愿意选比自己差的人去担当重任。
小题2:小说中的牛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
小题3:从结构上看,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牛然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
小题4:这篇小说以“傻牛然”为题,赞美了牛然这样的傻人,有人认为小说主题深刻,包含了生活的辩证法;有人认为,小说主题虚假、平庸,不利于弘扬正气。请选择一个方面,联系实际,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7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B(D3分B2分C1分)(共5分)
小题2:牛然是一个敦厚善良、俭朴诚实、乐于助人、不计得失、能力平常的人。(5分,除了概括还得分析,任意概括出三点加分析就可以)?
小题3:①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先通过具体事件写牛然的傻,同学们对他的捉弄,老师的责怪,最后再写大家对他的认可和拥戴。②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境遇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以深刻印象;情节上,造成跌宕,更引人人胜,发人深思。(手法1分,其它每一点2分,共7分)?
小题4:观点一:牛然貌似很傻,其实忠厚善良,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大智慧。这种人虽然表面看并不出众,但他们吃苦在先,不计得失,勇于担当的品质和胸怀本身就是一种素质优秀的体现,他们的责任心和吃苦精神更是成就大事的人所必备的。观点二:牛然就是生活中常见的老好人,他的忍辱负重并不会使蓄意捉弄他的人觉醒惭愧,他的吃苦精神也不能弥补实际能力的欠缺,生活中这类人也不应该得到重用;如果得到重用,也无助于团队的进步。(8分,观点表达简明概括3分,理由阐述充分清晰3分,能联系实际2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文中没有依据,B不全面,C不仅是惭愧,更重要的是牛然赢得了大家的尊重。E主观绝对。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小题2:解答此题要考虑人物身份、年龄、主要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答题时要规范:先概括特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简析。简析时要扣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答题时要分条作答,而且要尽量多答。
小题3:根据小说内容不难答出先抑后扬这种表现手法。分析作用时要从对塑造人物、情节发展等角度考虑。组织答案时要先点明手法,再分析概括特点与作用。
小题4:本题为个性化理解型题目,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为主题是赞美可以,认为主题虚假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选择进还要考虑文章本身的价值倾向,最好选择赞美,然后紧扣文本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欧洲的二战反思
黄 晴?
在人类的历史上,爱与恨、生与死,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个人话题。在国家层面,战争与和平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社会话题。历史上,欧洲是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也是对战争的惨烈感受最深刻的地区之一,因而这里有着丰富的战争文化反思。
对一战,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春秋无义战”,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竞于力气”的战争;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性质,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战后思索。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深层思索相联系的。以德国法西斯主义为例,从表层看,它以种族优越感为精神基础,以反犹主义为煽情手段;从思想特征上看,它具有神秘主义和非理性崇拜的特点;从深层看,它与西方文明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暴力推崇倾向有相当的关联。60多年来,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批判一直在进行,而且越来越深入,以至直指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某种缺失。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省具有一种全民性质。希特勒只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历史证明,犯罪行为一旦披上一种“政治正确”的外衣,便是一场社会灾难。反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源之一,但在欧洲,反犹主义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二战后,法国、波兰等国对此也进行过反思乃至道歉,说明反思并不是战败国的专利,而是人类对人性的再梳理和提升。据报载,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儿子找了一个犹太女友,这个犹太女孩竟遭多人羞辱,反映出欧洲种族主义文化的顽固性。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西西里式仇杀”,不知伊于胡底。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不厘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也是一种良知的拷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重建。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二战后,法国出现了对通敌者的街头追打、游街、妇女剃光头之事,法国人对此也进行了反思:如果你反对纳粹,就不能仿效纳粹对犹太人的行事方式。正义的裁判是基于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今天,在欧洲,人们已安享了60多年和平。但在世界范围并非如此。在二战之前和期间,犹太民族饱受磨难,流离失所;今天,在中东,另一个民族也在饱受磨难,流离失所。悲剧在角色转换后继续上演,令人长叹。6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仍然存在,借用伏契克的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
(选自《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5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欧洲的二战反思”特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欧洲的二战反思比一战更深刻的重要原因是二者的性质不同。
B.欧洲的二战反思带有全民性,既有战败国的,也有战胜国的。
C.欧洲的二战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思索同步进行。
D.欧洲的二战反思不仅从未间断过,而且越来越深。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欧洲有丰富的战争文化反思,并且是最深刻感受战争惨烈的地区之一,因此说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源头,
B.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儿子的女友遭羞辱,可见欧洲种族主义文化并未消失。
C.对纳粹分子的惩罚也必须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采用以牙还牙的方式进行报复。
D.如果没有欧洲的二战反思就不可能有现在欧洲人民安享和平的60多年。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根据文意,请概述我们应“警惕”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错在“同步进行”,原文是“相联系的”)
小题2:A(错在因果倒置)
小题3:(1)世界范围的战争从未远离人类。(2)引发战争的文化基因并未消失。(3)人类应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每个要点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节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刘梦溪)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承继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
F.倡导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首要任务。
2.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消解文字”指的是因对丰富多彩的形式的要求而对文字内容的淡化,乃至取消。
B.“眼花缭乱”指的是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迷失。
C.“文化濡化”指的是阅读民族文化经典对一个人的气质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对此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F
2.BD
3.对本民族文化精髓的整理继承与发扬光大。
4.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转移社会风气的需要;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江南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贴。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折曲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ɑǐ)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爿小酒店里坐下来,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钩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住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着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河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
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
1.(1)“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这是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最能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有哪些?(列举5种)(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突出了江南古镇乡土风情的哪些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江南古镇文明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在古镇的人流里,有许多是从外地迁来的,其用意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如一曲远方飘来的古老的歌,热情紧凑的节奏之后,悠悠的余韵徐徐而来,显得意境深邃,令人回肠荡气。
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王安石《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
C.第3段中,作者把“如虹饮水”的石拱桥比作行草书法,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
D.文中村姑的形象就是古镇人的形象;村姑的性格就是古镇人的性格。
E.本文语言精巧,虚实相生,言简意赅,增强了文章的情趣美和情韵美。


参考答案:
1.(1)(2分)因为古镇文明是江南文化的精华,是一首乐曲的华彩乐段。
(2)(2分)突出古镇清流对滋养古镇文明的作用;把古镇清流与长江黄河联系起来,实际上是把古镇文明与华夏文明联系起来,这样写突出了古镇文明内涵的深沉意蕴,深化了主题。
2.(1)(2分)柔婉曲折的清流,临河构筑的街道,半间建在河上的吊脚楼,“如虹饮水”的古拱桥,窄小的古街,幽深的小巷,青石板的街面,曲折幽深的小巷,青藤垂垂的院落。(2)(3分)博大、深沉、古老、幽雅、恬静、优美、纯朴。
3.(1)(3分)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创作了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2)(2分)江南古镇文明是古镇人和外地人共同创造的。
4(4分)BC


本题解析:
1.
2.
3.
4.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C.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
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D.《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小题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
正如《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D(变原文中的必要条件为充分条件。)
小题1:C(原文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小题1:C(庄子主张一味地顺应自然,强调人的无为。)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