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l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体裁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2.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
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
海洋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
我们这样站着
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
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当喷吐着鲜红火焰的果子
被狂风一个个击落,那时候
种子要撒遍土地,和矿藏一同沉默
着
为了在今天歌唱
为了歌唱玉兰花
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
为了不再孤独,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
金色的声音刺激着我们
阳光追逐着,鸟儿牵动着
让我们一块走吧
在花瓣匆匆铺成的道路上芬芳地走吧
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
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献上更多的花朵
1.是什么“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这一句写得非常好,试分析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子要撒遍土地,和矿藏一同沉默着”这
句话给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选的这一部分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风。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生动而传神地写出了树木葱茏挺拔的姿态。
2.人只有脚踏实地,耐得寂寞,埋头苦干,才能收获甘甜的果实。
3.面对挑战与机遇,诗人充满了豪情壮志,热切地欢呼这个春天的到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红楼梦选读》中的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龟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小题1:贾宝玉将落花撂进流水中,林黛玉却要将落花埋起来,他们二人在对待落花的感情上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林黛玉在读《会真记》时“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但当贾宝玉背诵书中戏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时,她却嗔指宝玉“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你如何认识林黛玉这样的矛盾心理?
小题3:贾宝玉在学着《会真记》里的戏词逗林黛玉时,作者写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你觉得这段神态描写中哪些词语最传神,为什么?请找出一两处试作简要赏析。
小题4:宝玉被袭人叫走后,作者又写了一段林黛玉梨香院外听戏文的文字,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写林黛玉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林黛玉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戏文时,又想起来了“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诗句来时,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些诗句从诗意上说,都有些什么共同之处?这些诗句对刻画林黛玉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贾宝玉将落花撂进流水与林黛玉将落花埋进土里,其用意都是希望给落花找一个洁净的归宿,不让凡尘沾染。作者这样写既表达了二人的心境追求都是清洁干净,又更能表现出林黛玉在这种追求上显得更加纯粹高远,充斥着一种仙意。
小题2:其实,林黛玉表现出来的心口之间的矛盾只是表象,从内心上说,她是与贾宝玉一样地被《会真记》(即《牡丹亭》)里所描写的爱情所吸引,所感染,所以才会看得那么快,那么出神,而且还默默记诵。至于对贾宝玉借戏文半真半假地说情话的嗔怪,既是少女害羞的天性所至,也是林黛玉向来爱使小脾气的性格体现。
小题3:(1)“似蹙非蹙”“似睁非睁”:这两个词描写出了林黛玉听了宝玉的情话后,心理在乐,而表面却装出蹙眉瞪眼,很生气的样子。所以用“似……非……”的格式来传达她的这种特殊心理。
(2)“微腮”“薄面”:这两个词很精确地能过对林黛玉肖像的特征的描写,表现了她性本小气,不可轻易触犯,稍有不意,心理的怨愤就会一古脑地发泄出来,“微腮”“薄面”从来藏不住心里话。
小题4:这段描写林黛林梨香院外听戏文的文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这段描写直接体现了《会真记》对林黛玉内心的极大触动,让她感慨万端,联想颇多,从而把林黛玉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与现实的孤苦清冷以及对青春时光等闲而逝的伤感等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题5:这些诗句所蕴含的诗意有:①青春固然美好,但韶华易逝;②随时间的流逝,对现实的失意,对往昔的追忆;③水流落花引起平生闲愁,黯然神伤。
林黛玉原本是一个热爱诗词,工于写诗,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女,因而引用这些诗句来表现她丰富复杂的内容世界,不但能使小说本身体现出典雅纯正的艺术特点,而且非常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7分)
招牌菜
郭凯冰
清水镇是个临着省级公路的小镇,正是司机们歇脚打尖的好去处。司机们都是长期在外跑的人,清水镇的酒馆,也就有了一些清水镇人讳莫如深的内容,那是使大部分酒馆生意兴隆的“招牌菜”。
这年月,哪个酒馆没有招牌菜是不行的。人家那吃饭的,冲的就是这招牌菜。进门来:“老板,你这里有啥拿手的,说说看!”这老板要是说,我们的菜都好吃,人家立马走人,转身还要加一句“有病”。这年月,没有招牌菜,还能开酒馆?
清水镇本地人喜欢去清水川菜馆,因为老板娘水兰有“绝活儿”。
水兰是四川人,主做川菜,招牌菜就是“麻辣鱼”。那火锅做的真叫地道,一拨拨儿的食客吃了还来。辣的嘴巴红红的,舌头麻麻的,一边用手扇着嘴巴,一边还忘不了夸:“真够味,这辣地道,这麻地道!”
可清水镇人除了老板娘水兰,没有谁去过四川,谁也没吃过四川地儿的麻辣鱼,但他们感觉麻辣鱼本来就是这个味。甚至有一次,喝醉酒的麻二大着舌头说:“我去济南吃的重庆麻辣鱼,那叫什么味呀,我呸!那辣叫什么辣?那麻叫什么麻?不够地道嘛!我就说,我们水兰做的麻辣鱼最地道。就是重庆人来,也是吃这劲道!”一屋子人抬头看看正忙碌的老板娘水兰,齐齐点头,嘴里还不住地应和。
这个时候的水兰温言打岔:“麻二哥,别喝了,麻嫂要骂了呀。”走过来,随意拿过麻二桌上的茶壶,高高举起,缓缓倒下,就有轻缓的水流声在人们的耳畔响起,闹得人心里颤一颤,抖一抖。可也只是颤一颤,抖一抖,然后各喝各的酒,各吃各的菜。吃完了,喝完了,各自回家去。
有时候,有外地来的人,开展业务或者感谢客户,就要请清水镇人吃酒。当然要问被请的那位去哪里吃最合适。往往就得到回答——清水川菜馆。
来人早早打听来到酒馆里恭候。一进门,觉得走错了,要么就是听错了。就站在门口掏出手机:“喂,哥,您说的是清水川菜馆?我咋看着不对劲呢?”那头就笑:“你请我客,还要你得劲?我得劲就行嘛。”
也不怪客人,看着馆子,的确不像高级去处。一溜儿三排原木方桌,木凳子,简单得很。①如果再留意呢,就是窗台柜台上散摆着几盆花,冬天是水仙,另外三季是大叶的滴水观音,一律青青绿绿,漾着生机。
进门来,早有水兰从柜台后面站起来,含着笑脸走近,脚步不快,让人觉不出过分的殷勤,可也不慢,让人感觉不出冷淡。客人刚落座,一条雪白湿热的手巾递过来,一壶热热的茶水端上来。第一杯却并不给客人喝,在干净的杯中摇一摇,倒进桌腿边的痰盂里。客人的心就舒坦起来。
这时水兰才轻轻问,这位眼生呢,您请谁来着?如果是镇子上的,也许我可以帮着您参谋一下客人的口味呢。客人说出请谁谁,水兰随口就推荐几个菜。这时的客人,男子汉的豪情似乎在水兰的轻言细语里得到了酝酿,随手接过水兰手中的菜谱,点起另外的酒菜。
一个个菜名从男人的嘴里蹦出来,水兰写几个数字或者打几个对勾,也就记好了。好多时候,如果水兰知道几个人,会提醒多了浪费。豪爽的客人听了这话,就赶紧住了口,朝水兰笑笑说饿着呢,掩饰着张狂后的那点羞惭。
被请的人来了,果真能吃个宾主尽欢。喝的如果有些酒意,外来的客人也要附和着说:“真够味,这辣地道,这麻地道。”不过远来的人往往也会好奇地问:“老板娘在前头张罗,老板却连个面也不露,放心这么个俊俏的娘们抛头露面?”
这时候清水镇的人就笑。哥,动心了?这水兰呢,让你麻,可也让你辣呢。那一次,一位大哥起了孬心思,让水兰一把辣椒末扔过去,哈哈……大概这辈子也不敢想别家娘们了。
客人此时便抬头细细看水兰,水兰正穿了雪白的罩衣忙着呢。手脚麻利,却一点不见忙乱。那嘴角含着微微的笑意,任外地人怎么想,也想不出水兰辣起来如何模样。可就这细细看,也才觉出这老板娘穿着虽朴素,却耐看得紧,心里便也会暗暗颤一颤,抖一抖。同样的,颤了抖了,心也就静了。那水兰耐看的眉眼里透着一份端庄,可是观音模样。②客人转头看看窗台,那水仙或者滴水观音正挺着水清的叶子,吐着幽幽的清香呢。
水兰开清水川菜馆整整十年。四十二岁那年,因车祸瘫了十五年的男人死了,水兰盘出店面,嫁到了邻镇。
盘店的是麻二。麻二开了半年,关门大吉。麻二说,清水川菜馆这招牌菜呀,可不是麻辣鱼,明明是水兰嘛。
听着这话的清水镇人想一想,可也真是。
小题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均属于景物描写,这两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结合小说全文,对水兰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后三段属于小说的结尾,请逐段探究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从水兰开店红火的特殊角度,探究麻二盘店以后倒闭的最终原因。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处是为了描绘清水川菜馆朴素清净但生机勃勃的环境。②处是为了烘托水兰朴素端庄美丽的人物形象。
小题1:(1)老板娘方面:①做菜地道或厨艺高超;②举止自然得体或态度不卑不亢;③服务细致周到或讲卫生 ④为客人着想或节俭⑤手脚麻利⑥说话温柔⑦衣着朴素,讲求实际。(每点一分,答出2点即可)
(2)对瘫痪在床15年的丈夫不离不弃,对不规矩的客人态度强硬。(每点1分。答成“对丈夫忠贞不二”亦可得2分)
小题1:①第16段呼应上文,补充说明了水兰的不幸遭遇。②第17段照应文章题目或点题,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招牌菜。③第18段以及整个结尾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小题1:示例一:水兰不幸的遭遇以及高尚的品德,赢得了清水镇人的同情、敬佩,大家光顾清水川菜馆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麻二不具备这种条件,倒闭在情理之中。
示例二:水兰掌握一门川菜绝活,人漂亮服务周到细致,但遭遇不幸,让人含爱含嗔的麻辣性格,食客爱美救美的意识,麻二不了解水兰开店成功的真谛。(立足文本,能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景物描写的作用,注意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二点得3分,写出三点给5分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
老父如子
袁利霞
父亲70岁了,越来越像个小孩子,走路腿抬不起来,脚蹭着地,嚓嚓地响。从屋里听,分不清是他在走路,还是我那8岁的侄儿在走路。有时候饭菜不可口,他就不吃;天凉了,让他加件衣服,得哄好半天。在院子里,父亲边走边吹口哨——全没有一点父亲的威严。
父亲像孩子似的,越来越有点“人来疯”。家里来个客人,父亲会故意粗声大嗓地跟母亲说话,还非要和客人争着吃头锅的饺子——他明知道家里有客人,母亲不会和他吵架。客人一走,父亲马上又会低声下气地给母亲赔不是。
每次父亲从外边回来,第一句话都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便不再言语;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便折回头去找,认认真真把母亲找回来。
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出去之前也不照镜子,脸都没洗净,眼屎还沾在上面。”父亲不相信:“我出去逛了一圈,别人怎么没发现,就你发现了?”母亲感到很好笑:“别人发现也不好意思告诉你呀,都这么大的人了。”
家里有一点破铜烂铁、废旧报纸或塑料瓶,父亲都会高高兴兴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卖得三元五元,不愿交给母亲,装进自己的腰包,作为公开的“私房钱”,用于自己出去吃饭或购买零食。
父亲以前特别节俭,从不肯到外边吃饭,也不吃任何零食。现在儿成女就,没什么大的开支,他也就大方了,经常到小摊上去吃“豆腐沙锅面”——不放肉,不放虾米、紫菜、海带和豆腐,一碗只要一元五角。父亲喜欢吃板肉夹烧饼。板肉是新疆特有的一种食品——把牛肉煮熟了,加上各种佐料,压成块状,吃时,用锋利的刀切成薄片,夹在刚出炉的热烧饼里。
有一次,父亲很委屈地向我告母亲的状:“我每次都夹一元钱的肉,有一次烧饼有点大,我夹了两元钱的肉,你妈就嫌我浪费。”我感到好笑极了,这哪是印象中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的父亲啊,分明是一个馋嘴的孩子。我从口袋里掏出50元钱给他,让他专门用来买板肉夹烧饼,并刻意叮嘱他:“不准告诉母亲。”父亲高高兴兴地收下钱出去了。不一会儿,我从厨房经过,听见父亲以炫耀的口气对母亲说:“女儿给我50元钱,让我买板肉夹烧饼,你看,还是女儿疼我。”
我心里忽然一阵酸楚——我们越来越大了,父亲越来越小了。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叫云亮的诗人写的诗——
父亲老了
站在对面
像一小截地基倾陷的
土墙
国庆节我从单位赶回老家
父亲混在村头的孩子中间
固执地等我
父亲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像个孩子
我和父亲说话
父亲总是一个劲地点头
一时领会不出我的意思
便咧开嘴冲我傻笑
我和父亲一同回家
胡同口的人都扭着脖子冲我俩看
有一刻
我突然想给父亲做一回父亲
给他买最好的玩具
天天做好饭好菜叫他吃
供他上学,一直念到国外
如果有人欺负他
我才不管三七二十一
非撸起袖子
狠狠揍狗日的一顿不可
有一天,我下班回来,看见父亲正向街口走去,我赶紧走过去叫住他,问他要去干什么。他像一个等到大人回家的孩子,咧着嘴笑,说是在等我,怕我找不着家。一种深深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我鼻子一酸,泪水模糊了眼睛。心想:你接我的方向都反了,自己都要走丢了,还挂念着我,深沉的父爱啊。我扭过脸,不让父亲看见我的泪水,让他带我回家。
走着走着,我停住脚步,但父亲毫无察觉,依旧向前走着,夕阳给他的全身镀上了一层金色。看着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15.小题1:本文共写了父亲的几件事?各用简单语言将其分条(用数字标出序号)概括出来。(6分)
?
16.小题2:作者引用云亮的诗句的目的是什么?(2分)
?
17.小题3:请从文中找出两个细节描写,简析其对描写父亲形象的作用。(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六件事:①与客人争着吃头锅饺子;②找老伴回家;③洗脸没洗干净;④卖破烂;⑤女儿给钱买板肉夹烧饼,很高兴;⑥等女儿回家。(6分)
小题2:在成年子女的眼里,父亲越来越像个小孩。(2分)
小题3:①走路腿抬不起来,脚蹭着地,嚓嚓地响。这个细节写出了父亲走路“返老还童”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②他像一个等到大人回家的孩子,咧着嘴笑,说是在等我,怕我找不到家。这个细节写出了父亲又痴又憨又可敬的神态。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逐条概括。应注意一般用数码序号分条列出。
小题2: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
力。
小题3: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的描写的理解与掌握。文中细节描写甚多,举两例。学生答题,只要言之有理便可。但必须举例与分析相结合。切忌单打一或两张皮。(4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