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
鹊桥仙(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小题1:陆游《鹊桥仙》中的“渔夫”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
小题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
小题2:陆词该句是通过细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直接描写/实写)渔夫打渔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描写侧面描写来烘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
本题解析:
小题1:3分
小题2:表现手法写出相对应的两种,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1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宜兴作
苏 庠 ?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开篇两句以北风、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组成了一幅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画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眼春光。景中融情,并以此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南歌子?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注】①星河:天河、银河。②枕簟:枕上铺的细竹席。
小题1:“凉”字使用了什么手法,请分析其意蕴。 (4分)
小题2:结合全词,简述结尾句“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凉”,既是秋夜天气使竹席有凉意,又是词人在国破家亡后挥之不去的孤寂悲凉之感袭上心头。
小题1:秋凉天气、金翠罗衣如旧,只是情感不再是当年的感觉了,词人用“旧时天气旧时衣”来衬托只有“情怀”变化,从而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恨。
本题解析:
小题1:炼字题。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以下题目。(6分)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2)怎样理解这首诗歌的中心?
参考答案:
(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本题解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释】
①浩初上人:即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②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京城,思念都很深切。
B.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
C.柳宗元虽有友人陪伴,但身世之悲、思乡之愁没有丝毫地减弱,反而抒发得更强烈。
D.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