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7-03 07:38:22
【 大 中 小】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 小题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3分) 小题2: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个句子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说明的道理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不知”是不明智,“知”为“智”的通假字。据此,可知C项错。 小题2:“无友不如己者”,有人解释为,不和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也有人解释为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无论哪一种解释都体现出孔子所讲的择友标准,那就是以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只有和优秀的人做朋友,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才能使自己快速进步。这个句子和上面“择处”的选段所说的是同一个道理。考生分析清楚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二日,涉其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B.问之习庐山者 ? 习:谙习,熟悉。 C.完壮邃密,非复其旧 壮:使……坚固。 D. 愿为文以志之 志:记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流转汹涌,穷水之变 B.?以待四方之游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 D.?则其为道也轻?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即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和机缘,景物描写生动鲜明,连用多个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石间流水的巨大声响和湍急情态。 B.本文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议论,从“僧”追求佛理谈到“士”追求“道”,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对求“道”的看法。 C.苏辙因获罪而被贬谪,不免有些悲观颓废,但他从二迁身上看到了“不懈”的力量,从而发出“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的感叹。 D.本文先叙后议,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淡雅、朴素自然,简洁畅达,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D/志:记述,记载。7.B/A项,均为结构助词,前者可译为“的”,后者取消主谓独立性;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C项,均为连词,一个表并列,一个表转折;D项,前者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后者为句末语气词,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8.C/本文没有表现作者悲观颓废之情,“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不是作者的感叹。9.(1)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2)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 (3)如果某一天明晓真理,即使马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了。
本题解析: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谪到高安。夏天六月,经过庐山,明知它风景优美而不敢久留。停留两天,从庐山南面登山,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耸相靠。水在石头中间流动,声音像雷霆,像千辆车疾驰,令人惊恐而不能自控,就连险要的三峡也比不上。所以那桥叫“三峡”(桥)。过桥向东,依山沿水而行,(只见)流水平滑像白练。(流水)横冲巨石,汇集而形成大车轮(的形状),回旋汹涌,穷尽水的(各种)变化。(栖贤)寺院建在流水的上游,右靠石壁,左临流水。石壁的脚下,僧堂建在那里。狂峰怪石,(宛如)在屋檐上飞舞。杉树、松树、竹子,(枝叶)横生倒悬,青翠茂盛,相互交错。每当大风大雨来临,僧堂中的人怀疑(树木)将压下来。向熟悉庐山的人询问,(他们)说:“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说:“我们的僧堂从开始修建至今天已经六十年了。瓦木败坏腐朽,没有办法来招待四方的客人,我能够凭我的勤劳将它翻新,(使它)完好坚固幽深,不再像它以前的样子,希望(您)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听说,求道者不在饮食、衣服、居住上有奢求,然而如果让他饮食能够充足,衣服能够完好,居住能够安稳,安心求道而没有外在的干扰,那么他追求佛理就会容易些。这就是古代的通达之人必定会依山林建房屋、储存蔬菜粮食来招待四方的游客的原因,也是智迁惠迁致力于此而坚持不懈的原因啊。士人居住在尘世之中,每天遭遇纷乱繁杂的变化,而心中未曾一天忘记道。更何况身在深山之中,野水之边,有房子可安居,有食物可吃饱,是非荣辱不在心头耳边萦绕,却(怎么可能)不迅速明白呢!孔子说:“早晨明晓真理,纵然当晚死去也值得了。”如今那些致力于俗学而不闻大道的人,即使勤劳终生,我知道他也没有值得死的东西。如果某一天明晓道,即使马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了。因此我依着智迁惠迁的意愿,而把它告知那些后来者,难道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吗?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眉阳苏辙作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元褒字孝整,便弓马,少有成人之量。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性友悌,善事诸兄。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家素富,多金宝,褒无所受,脱身而出,为州里所称。 及长,宽仁大度,涉猎书史。仕周,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及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邑二千户。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岁余,徙原州总管。 有商人为贼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执之,褒察其色冤而辞正,遂舍之。商人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使者簿责褒曰:“何故利金而舍盗也?”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使者与褒俱诣京师,遂坐免官。其盗寻发于他所,上谓褒曰:?“公朝廷旧人,位望隆重,受金舍盗非善事,何至自诬也?”对曰:“臣受委一州,不能息盗贼,臣之罪一也。州民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旋即放免,臣之罪二也。牵率愚诚,无顾形迹,不恃文书约束,至令为物所疑,臣之罪三也。臣有三罪,何所逃责?臣又不言受赂,使者复将有所穷究,然则缧绁横及良善,重臣之罪,是以自诬。”上叹异之,称为长者。 十四年,以行军总管屯兵备边。辽东之役,复以行军总管从汉王至柳城而还。仁寿初,嘉州夷、獠为寇,褒率步骑二万击平之。炀帝即位,拜齐州刺史,寻改为齐郡太守,吏民安之。及兴辽东之役,郡官督事者前后相属,有西曹掾当行,诈疾,褒诘之,掾理屈,褒杖之,掾遂大言曰:“我将诣行在所,欲有所告。”褒大怒,因杖百馀,数日而死,坐是免官。卒于家,时年七十三。(《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性友悌 悌:敬爱兄长 ? B.遂坐免官 ?坐:因……犯罪? C.臣受委一州 委:托付 ? D.不恃文书约束 约束:限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无褒“有德行”的一组是?(?) ①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 ②元褒字孝整,便弓马 ③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 ④臣有三罪,何所逃责? ⑤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 ⑥褒大怒,因杖百余?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褒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几个兄长的抚育下长大。他对几个兄长很友爱,兄长们想分家另过,元褒哭泣劝谏,但没能阻止这件事。 B.元褒中富有,但他不要家中财物,凭宽仁大度的性格和渊博的知识做了官,凭功绩破格提升为柱国,进封河间郡公。 C.元褒在审理商人被抢案中,处理失当,被商人告到朝廷,皇帝派使者调查此事,元褒承认自己的错误,事情澄清后,皇帝称赞他是“长者”。 D.辽东之役时,元褒果断地依法处理了贪生怕死、畏惧劳苦的西曹掾,但却被免了官,受到不公正待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人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州民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旋即放免,臣之罪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D 4.?(1)商人到朝廷辩冤,说元褒接受金鱼贿赂放走了盗贼,皇帝派使臣彻底调查并处理这事。 (2)州里百姓被人毁谤,(我)没有交付司法部门,(却)立刻释放免罪,这是臣的第二条罪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引:连接。?②都督阎公之雅望/?望:声望。? B.①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②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躬:亲自。? C.①访风景于崇阿/?崇:高大的。?②披绣闼,俯雕甍?/披:开。? D.①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区:地区。?②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走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缅字元长,车骑将军弘策子也。年数岁,外祖中山刘仲德异之,尝曰:“此儿非常器,为张氏宝也。”齐永元末,义师起,弘策从高祖入伐,留缅襄阳,年始十岁,每闻军有胜负,忧喜形于颜色。天监元年,弘策任卫尉卿,为妖贼所害,缅痛父之酷,丧过于礼,高祖遣戒喻之。服阕,袭洮阳县侯,召补国子生。 起家秘书郎,出为淮南太守,时年十八。高祖疑其年少未闲吏事,乃遣主书封取郡曹文案,见其断决允惬,甚称赏之。还除太子舍人、云麾外兵参军。 缅少勤学,自课读书,手不辍卷,尤明后汉及晋代众家。客有执卷质缅者,随问便对,略无遗失。殿中郎缺,高祖谓徐勉曰:“此曹旧用文学,且居鹓行之首,宜详择其人。”勉举缅充选。顷之,出为武陵太守,还拜太子洗马,中舍人。缅母刘氏,以父没家贫,葬礼有阙,遂终身不居正室,不随子入官府。缅在郡所得禄俸不敢用,乃至妻子不易衣裳,及还都,并供其母赈赡亲属,虽累载所畜,一朝随尽,缅私室常阒然如贫素者。累迁北中郎谘议参军、宁远长史。出为豫章内史。缅为政任恩惠,不设钩距,吏人化其德,亦不敢欺,故老咸云“数十年未之有也”。 大通元年,征为司徒左长史,以疾不拜,改为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俄迁御史中丞,坐收捕人与外国使斗,左降黄门郎,兼领先职,俄复为真。缅居宪司,推绳无所顾望,号为劲直。高祖乃遣画工图其形于台省,以励当官。 中大通三年,迁侍中,未拜,卒,时年四十二。诏赠侍中,加贞威将军,侯如故。赙钱五万,布五十匹。高祖举哀。昭明太子亦往临哭。 缅性爱坟籍,聚书至万余卷。抄《后汉》《晋书》,众家异同,为《后汉纪》四十卷,《晋抄》三十卷。又抄《江左集》,未及成。文集五卷。 (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祖中山刘仲德异之 异 :认为……与众不同 B.自课读书 课:检验、考核 C.虽累载所畜 畜:同“蓄”,积聚 D.高祖乃遣画工图其形于台省 图:图画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张缅美德的一组是?(3分)
①为张氏宝也 ?②丧过于礼
③随问便对,略无遗失 ?④此曹旧用文学
⑤坐收捕人与外国使斗? ⑥性爱坟籍,聚书至万余卷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缅年幼时便很懂事。年仅十岁时,父亲张弘策跟随高祖征伐义军,他关心战事,脸上的喜忧也会随高祖军队的胜负而显露出来。
B.张缅对父亲感情深厚。天监元年,时任卫尉卿的张弘策死去后,张缅因为父亲惨死而过度悲伤,高祖派人告诫他不许这样做。
C.张缅非常孝敬母亲。他在地方为官时,自己和妻子儿女都省吃俭用,把省下的俸禄用来供养他的母亲和周济亲属。
D.张缅因为办案无所顾忌而被称为“劲直”之人。他死后,高祖很是伤心,赐了很多财物,昭明太子也亲自前往吊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疑其年少未闲吏事,乃遣主书封取郡曹文案,见其断决允惬,甚称赏之。
(2)缅母刘氏,以父没家贫,葬礼有阙,遂终身不居正室,不随子入官府。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
(1)高祖担心他年少不熟悉吏事,就派主管文书封取郡曹的文案,看到他断决案件妥帖,很称赞他。
(2)张缅的母亲刘氏,因为张缅的父亲死时家庭贫穷,安葬的礼仪有不周之处,于是终身不居正室,不跟随儿子住入官府。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图:绘画,动词,根据语境“高祖乃遣画工图其形于台省”,“其形”是名词性,推断,“图”应该是动词,而D项将“图”解释为“图画”是名词,显然不通。
A项为意动用法,B项,课:考核,如,有官无课,是无官也。C项,畜:通假字,通“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根据语境“高祖乃遣画工图其形于台省”中具体词语的词性来推断即可。
小题2:①是刘仲德对张缅的夸奖,是侧面表现他美德;④是高祖的话,不能正面表现他的美德;⑤是张缅因事获罪。
点评:本题审题很关键,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直接”两个字,根据这个要求,间接表现的就不能选入。
再利用排除法排出即可。
小题3:B项说“高祖派人告诫他不许这样做”,属于曲解文意,原文是:高祖派人劝他,开导他。
点评:本题的关键点是理解“缅痛父之酷,丧过于礼,高祖遣戒喻之”这句话,根据常识,行孝道是常理,高祖是不会做出“告诫他不许他这么做的”的决定的。
小题4:语言点:(1)“闲”通“娴”,是“熟悉”的意思;“遣”是“派遣”的意思;“允惬”是“妥帖”的意思;(2)“以”是“因为”的意思;“ 没”通“殁”,死,去世;“阙”是“残缺、不完善”的意思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通假字(闲),重点虚词(以),词类活用(阙),难度较大。
【参考译文】
张缅,字元长,是车骑将军张弘策的儿子。张缅年仅几岁时,外祖父中山人刘仲德认为他与众不同,曾经说:“这个孩子不是普通的人,是张家的贵宝呀。”齐永元末年,义军起义,张弘策跟从高祖入京讨伐,把张缅留在襄阳,他当时才十岁,每次听说高祖军或胜或败的消息,内心的欢喜忧愁表现在脸上。天监元年,张弘策任卫尉卿,被妖贼杀害,张缅悲伤父亲死得很惨,服丧超过了常礼,高祖派人劝说开导他。守丧期满,继承洮阳县侯,召补国子生。
从家中征召出来任秘书郎,出任淮南太守,当时年仅十八岁。高祖担心他年少不熟悉吏事,就派主管文书封取郡曹的文案,看到他断决案件妥帖,很称赞他。回京后授予太子舍人、云麾外兵参军。
张缅小时候很勤学,自己考核读书所得,手不离书,特别精通东汉及晋代众家的学说。如果有客人拿着书求教,随问便答,基本上没有遗漏缺失。殿中郎这个位子缺人,高祖对徐勉说:“这个职位一直用有文才的人,况且在朝官行列的首位,应该仔细地挑选所任用的人。”徐勉举荐张缅来担任。不久,张缅出京担任武陵太守,回京后授予太子洗马,中舍人。张缅的母亲刘氏,因为张缅的父亲死时家庭贫穷,安葬的礼仪有不周之处,于是终身不居正室,不跟随儿子住入官府。张缅在郡所得俸禄不敢轻易使用,竟然到了妻子儿女不更换新衣裳的地步,等到还京时,都用来供给他母亲和周济亲属,虽然多年积蓄,一时便全被用尽,张缅的家中常常像清贫的人家一样空无所有。多次升迁担任北中郎谘议参军、宁远长史。出任豫章内史。张缅做官时实施恩惠,不因为有怀疑而反复调查,官吏百姓被他的恩德感化,也不敢欺骗,年高而见识多的人都说“几十年没有这样的人了”。
大通元年,被征入任司徒左长史,因为有病没有受任,改任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不久升任御史中丞,因收捕百姓与外国使者斗殴获罪,被贬为黄门郎,兼任早先的职位,不久又由暂时代理转为实授。张缅担任御史,审问处治案件无所顾忌,被称为劲直。高祖就派画工绘制张缅的图像放在尚书治事的官署,来勉励任职官员。
中大通三年,升为侍中,没有上任,去世,年仅四十二。皇上下诏追赠为侍中,加贞威将军,爵位像先前一样。赠送丧葬费钱五万,布五十匹。高祖高声痛哭以哀悼。昭明太子也前往吊唁号哭。
张缅生性爱好古代典籍,收藏的书达一万多卷。抄录《后汉书》《晋书》,指出众家异同之处,编撰成《后汉纪》四十卷,《晋抄》三十卷。又抄录《江左集》,没有来得及完成。有文集五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