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7-03 07:41:1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居
北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村居》中第一句中的两个“绕”字有何表达效果?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写景中哪种相同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由远景转到近景,把远处的溪水、陂田和近处的翠竹、篱笆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情。(意对即可)
(2)都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村居》:牛蹄得得,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由于动作的迟缓,声调的单一,没有破坏环境的宁静和谐。《鸟鸣涧》: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趣[注]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农,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趣,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
“斜红叠翠”一句中,“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厩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娃了枝叶的繁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6分)
鹧鸪天
【南宋】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小题1:请写出“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句表达的情感。(2分)
小题2:请从写作手法角度简要赏析首句“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国土沦丧的悲愤,时光流逝的感慨。
小题2:运用拟人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写出愁的如影随形,无法逃避.(“拟人手法”2分,“愁,的特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这句的关键词加以理解,由“江山改”可联想到国土的沦丧,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由“尽白头”可联想到诗人满头白发,形象的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小题2:先对这句诗的大意疏通下,然后由关键词“随我上”可知,作者把抽象的愁化为形象具体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如影随形,无法逃避的愁形象的表达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井栏砂宿遇夜客①
唐·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别皖口②
宋·王安石
浮烟漠漠细沙平,飞雨溅溅嫩水生。
异日不知来照影,更添华发几千茎。
【注】①唐朝诗人李涉夜宿皖口(今属安庆市,过去属怀宁山口镇)小村井栏砂遇强盗,强盗得知诗人姓名后非常尊重,只索此诗并不抢劫。②北宋王安石当年曾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离别舒州时经过皖口。
小题1:试简析李诗三、四句表达的情感。(4分)
小题2:两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作简析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诗说,“我”以后在其他地方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如今世上多是你们这些绿林好汉。(2分)诗人自嘲自叹无法归隐了,从中我们可感知他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好汉的欣赏和对自己名声竟达绿林的喜悦心情。(2分)
小题1:①李诗哀景反衬乐情。第一句描写黄昏时江村风大雨急、一片迷茫的哀景,反衬了三、四句自嘲自叹的诙谐情趣。(2分)
②王诗哀景衬哀情。一、二句江天烟雨迷蒙的暗淡景象衬托了三、四句眷恋感伤之情。
(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诗歌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情感。
小题1:诗歌的景情关系分为两类: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李诗哀景反衬乐情,王诗哀景衬哀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赠内人[注]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别开红焰救飞蛾。
[注]①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伎弥“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
小题1:本诗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意蕴丰富,请具体分析。(5分)
小题2:这是一首宫怨诗,作者只从宫中人月下和灯畔的动作便折射出其处境和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禁门宫树”,点明地点,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2分)“月痕”,点明时间,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2分)而接以“过”字,则暗示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1分)
小题2: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3分)
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拔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命运的哀怜。(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重点根据题干中“意蕴”来作为思考重点,即首句所表现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可抓住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展开联想和想象,由“禁”可联想到宫中戒备森严的情景;由“宫树”可联想到宫内环境暗淡的气氛;由“过”可联想到夜色已深的情景;由下句“媚眼”可联想到在宫树下之人已伫立许久。综合起来,可得出答案。
小题2:此题可结合着关键词“宿鹭窠”“救飞蛾”展开联想和想象,尽力描绘出当时的情形。“宿鹭窠”写的是从宫外飞回巢的鸟,“内人”触景生情,感伤自己竟不如鸟儿来去自由,由此可体会出“内人”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救飞蛾”表现了“内人”的善良,这一救飞蛾的动作也反映了对自己命运的感伤。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