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7-03 07:41:1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注】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的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小题1: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景象?有怎样的意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了乌云堆积山头、大雪即将来临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描绘了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1分)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漂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1分)“柳眼桃腮”则用美好的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1分)
小题2: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侧面描写”等也可),(1分)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1分)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所谓“景象”即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有云、山、雪、柳、桃等;所谓“意蕴”,即诗人的情感。这一联中的景物在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对比关系,远方山上乌云密布,而眼前则春景灿烂,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情感显然倾向于对“春”的喜悦之情。
小题2:要回答“如何表现”,首先就要回答出尾联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再分析这一手法的具体运用和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根据“想得”二字,以及诗歌标题、注解的提示,可以推断尾联运用的手法主要是想象。由于题干要求回答的只是尾联,而这一联中没有眼前现实情况的描写,因此最好不要回答为“虚实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离亭燕?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①冷光相射。蓼屿②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③。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②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③低亚:低垂。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起笔开阔,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秋天清朗萧疏的明丽,风景如画别有一番韵味。
B.上阕第三四句写雨后晴空万里,江波潋滟,天水相连,浑然一色,望不到水的尽头。
C.下阕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
D.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冬日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

(2)“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3分)D(“冬日的太阳”应为“凄冷的太阳”)
(2)(4分)【参考答案】
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村民的竹篱、茅舍,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象。(2分)从自然景物写到人家,为下阕“渔樵闲话”作了铺垫,引发作者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
(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雨”的,请简要赏析。
?
2.这首诗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在写景之中,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主要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请概括回答。
?


参考答案:1.①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答烘托、虚写、联想想象也可);
? ②a.作者写“山雨”省去了下雨的过程,正面不着一字。b.前两句写雨前景象:星月皎洁,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c.后两句写雨后,溪深流急,诗人感受;d.诗人用雨前、雨后和诗人感受侧面写出昨夜他山下了一场阵雨。
2.①事件:诗人在夜里、山间,看天空晴朗;一觉醒来,清晨忽见溪流暴涨,知昨夜他山下了一场阵雨。(答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过程。)
? ②情感:惊异。
? ③语言:a.朴素自然(或“平白如话”、“无华丽辞藻”都可);b.具有表现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莲曲  ?采莲曲
王昌龄?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菱叶萦波荷飐①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飐zhǎn,风吹颤动。
小题1:概括两首诗中采莲少女的形象特点。(2分)
小题2: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人物刻画上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王诗中采莲少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白诗中采莲少女腼腆害羞。
小题1:(4分)王诗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白诗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羞涩而又多情的少女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诗中“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和“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来判断少女的形象。
小题1:王诗用衬托,白诗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