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7-03 07:41:10 【

1、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6分)
落 日 怅 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小题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方面(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这首诗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2)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小题2】
角度一: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自然。
角度二: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角度三: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 “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
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比,反映了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只答比喻也可以)
角度四: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
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答对技巧得1分,分析结合诗句,语言表达流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诗人抓住了秋天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这首诗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语言明白如话,概括力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超脱而有浑劲。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虞美人
[清]蒋春霖①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②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③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释]①蒋春霖,晚清词人。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②银潢:银河。化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③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小题1】“病来”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3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病来”二句诗人以梧桐自比,(手法1分)通过风中梧桐萧索枯瘦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病后憔悴之态,(结合诗句分析1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漂泊之苦和离乱之痛。(思想情感1分)
【小题2】①对战乱平息的渴望;②对山河破碎的悲愤;③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对朝廷的忠诚;④漂泊天涯的愁苦。(一点1分,任3点即可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似瘦梧桐”“怕秋风”表现出了梧桐树枯瘦的形象,由此可得出,作者以梧桐树的枯瘦来自比,将自己病后的憔悴之态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然后再结合着注释“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将作者的漂泊与离乱之苦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词的注释,抓住下阙的关键词来分析。“何日销兵气”表现的是对战乱平息的渴望;“望京华”写出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在天涯”写出了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可任选3点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对《醉落魄·咏鹰》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A、词的上阙“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
B、词人运用衬托的笔法,前两句不着一“鹰”字,只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
C、下阙“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一句中,“狐兔”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朝廷中的奸佞小人。
D、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己悲;?,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青泥何盘盘,?。?(李白《蜀道难》)
(3)?,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参考答案:
(1)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
(3)早岁那知世事艰?楼船夜雪瓜舟渡


本题解析: 注意易错字:庙堂、猱、攀援、萦、岩峦、艰、渡。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居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小题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小题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2分)。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2分)
小题2: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2分),抒发了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情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首先描绘画面,然后再概括图景特点。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小题2: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态度的鉴赏能力。结合注释,知人论世解读诗句,我们不难发现:首联寂静、清冷的乡村图景,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怀亲之情;颔联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颈联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尾联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芯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深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像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