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7-03 07:44:4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①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岭:指五岭。作者当时调任潘州南巴,过此岭。②长沙傅: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从全诗看,诗人“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年事已高,却位居人下;新年已到,却独处天涯。(每点两分,答满两点即4分,有新增点,言之成理即可)
(2)拟人,把岭猿和江柳当作自己相伴的对象,突出表现了自己形影相吊、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孤独凄凉之感。(答由景入情、虚实结合等亦可,手法准确2分,分析到位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双调]清江引
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22.这两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共同情感?(2分)
23.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22.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家却没法回家,只能在远方思念亲人的深切之情。
23. 相同:都没有直接(正面)回答归期是在什么时候,都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不同:李诗想象将来和亲人团聚时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剪去烛花、回忆在巴蜀时的情景的喜悦幸福之情;张的散曲用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秋雨打蕉而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来回答什么时候是归期,暗示着回家还遥遥无期。


本题解析:22、这里是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是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感情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23、这里是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这里都没有直接(正面)回答归期是在什么时候,都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不同:李诗想象将来和亲人团聚时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剪去烛花、回忆在巴蜀时的情景的喜悦幸福之情;张的散曲用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秋雨打蕉而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来回答什么时候是归期,暗示着回家还遥遥无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古人常用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风云比喻政治形势,请分析“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两句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
?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4分)
?
?


参考答案:(1)“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难看梅花”则表明了国家的遭难,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衰颓的担忧之情。(4分)(2)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4分)。
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4分)(答“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也可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意对即可)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全诗紧扣“夕”来写,请对此作具体说明。(3分)
(2)最后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联系全诗看,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5分)


参考答案:
(1)太阳沉落大地,山昏城暗人们都各自回家,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3分)(—层意思1分)
(2)①抒发了诗人孤舟夜泊,独宿江上,不能入眠,而勾起的羁旅思乡的愁绪。(2分) (关键词为:乡思客愁、思乡之情和愁绪等。仅答“思乡”一类词语,而无前面的解说给1分)?②前六句侧重于写景,渲染旷野苍凉凄清夜景的特定氛围,衬托出诗人特有的心境,寓情于景;末两句情中有景,用钟声烘托了自己的羁旅愁思。(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