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7-03 07:53:09 【

1、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人之所贱,而小人道也
②不践君子
③况史为务,申以劝诫
④言若是,吁可畏乎
⑤为于不可为时则凶
⑥马迁述汉非
⑦私存《嘿记》
⑧虽周身防有所不足
A.①③④⑥/②⑤⑦⑧
B.①③⑥/④/②⑤⑦⑧
C.①④⑧/③⑥/②⑤⑦
D.①④/③⑥/②⑦/⑤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一少牢告庙
呜呼,其竟此而殒其生乎
B.惟大辟无可要,犹质其首
其制稍异于前。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C.《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加之以师旅,之以饥谨
D.国以礼,其言不让
黄州东南三十里沙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
B.可怜体无比/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郁郁葱葱?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使弹数曲/快:畅快,尽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说话
B.凝绝不通声歇/暂:暂时,短暂  转轴弦三两声/拨:拨动
C.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     曲终收当心画/拨:拨子
D.莫更坐弹一曲/辞:推辞     徙于江湖间/转:辗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之乐:以……为乐
B.其图记按:查核
C.遂书以其亭焉名:出名
D.因为其山川本:根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A.①夏始饮滁水甘②顺风
B.①用武之地②其闻道固先乎吾
C.①四方宾客所不至②五亩之宅,树以桑
D.①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不至②杳不知其之也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概述了滁地从五代到宋这段历史,主要歌颂了宋天子统一天下的“圣德”,但也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导致滁州“民生不见外事”的“闭关”政策。
B.文章虽是“亭记”,但重点却在“丰乐”二字,作者围绕这两个字,通过写景、议论、记叙,描绘出了当时滁州地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C.作者虽然政治上不得意,但仍对朝廷一往情深,这体现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D.本文词句平易精美,形式整齐错落,声韵和谐悠扬。体现了,欧阳修婉的平易、亮丽轻柔的散文风格。
小题4:古文翻译。(10分)
(1)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3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
(1)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泽出“乐生送死”。
(2)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两。(“是”“适”及大意各一分)
(3)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咎”“悔其”的“其”“极”及大意各一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中“名”应解释为“命名”。
小题2:A项前一个“而”连词,表顺承关系,才;后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前一个“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后一个“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C项前一个“之”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之”音节助词,不译。D项两个“所”都为结构助词,与其后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的短语,译成“……的”。
小题3:“委婉地批评了……的‘闭关’政策”,曲解原文意思;文中第三段“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并非说“闭关”政策,而是指“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的意思。故本题应选A。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应注意“外事”、“畎亩衣食”、“乐生送死”、“是”、“适”、“咎”、“悔其”、“极”等词语。
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