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07:53:5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水?丘脊梁
①一进七月,芦溪河便瘦得筋骨突现了,粗粗的河石,裸露在炎炎的烈日下,发出刺眼的亮光,石头上,还隐约升腾起一股袅娜的热烟。石隙间,有一脉细细的流水,被太阳烧得温热温热,艰涩地向前爬着。父亲站在河畔的田塍上,抬眼望望吐火的天,又低头看看恹恹的禾苗,长叹一声说,这狗日的天气——又要守水了!
②村庄里有百十亩水田,全靠了芦溪河的那脉细流浇灌;村庄里有百十口人齿,全指望着这百十亩水田度日。在这干旱的季节,水,自然便成了村人无可相让的财富,尽管,他们平日称兄道弟、和睦相处。
③父亲费尽了周折,终于将河水导引到了自家的田里。那脉细细的宝物,缓缓地,走走停停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田地。父亲蹲在进水闸前,静静地看,看河水一步一步地往前爬。看着看着,他一派肃穆的脸庞,终于像河水滋润过的禾苗一样,慢慢就浮起了一丝淡淡的生气。水真是个好东西哦。父亲自言自语地说。
④我赤着双脚,在滚烫的芦溪河中找龙虾,找到太阳落山了,还是没逮着几个。
⑤烦躁起来。我央父亲,回去吧,娘在等我们吃晚饭呢。父亲看都没看我,望着他的禾苗说,你去吃吧。吃了给我送点来。告诉你娘,今夜我要守水。
⑥当我提着一竹篮粗茶淡饭赶到田头时,满天的星子已开始朝我挤眉弄眼了。父亲接过碗筷,三五下就剿灭个精光。借着星子的微光,我发现父亲的手上还有黝黑的泥巴。
⑦我自告奋勇要留下来守水。父亲起初不允,后来就同意了,他说,也罢,你守上半夜,我守下半夜。记住,任何人要水都不要肯,你想睡了就叫醒我。说着他就在田埂边的草地里躺了下来,惊得几只青蛙呱呱死叫。
⑧我端坐到父亲坐过的水闸前,心里竟有了一丝神圣的感觉。我长大啦,我能替父亲担当如此重大的使命啦。夜风热热的,我心里也热热的。?
⑨田野上一片寂静,青蛙也懒得叫,远处有几只萤火虫,在高高低低地飞,像鬼火在跳舞。
⑩慢慢地,我的眼皮就涩了起来,不知不觉地便倒在水闸旁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有人在吵架。睁开眼,原来是父亲和六叔,还有一个人,是房家屯的,面熟,不知叫什么。六叔说,再怎么样,你也得分一半给我,好歹我们是堂兄弟。房家屯的说,你都灌大半夜了,轮都轮到我们下面的了。父亲坚决地说:不成,水这么小,你看我才灌了多少?再说,先上后下是自古的道理,你都不懂?房家屯的说,等你灌满,我们下游的只怕都干死了,你想叫我明年呷西北风?看到他们愈吵愈凶,我担心打起来父亲会吃亏,忙跳进水渠坐到闸栏上。六叔他们于是没办法了,只好骂骂咧咧地离去。父亲叫我继续睡,并把他的衬衣盖到我的身上,我第一次感到,父亲的动作很温存。
⑾太阳辣辣地晒到我的屁股上时,我终于醒了。一骨碌爬起,只见父亲蹲在田埂上,神情沮丧,再看看我们的田地,只剩一片干干的湿泥,没有一滴水。水呢?父亲说,八成是房家屯那狗日的昨晚趁我睡着时偷去了。我的血脉便贲张起来,因为那水里不单含有父亲的心血,也有我一夜的苦守。我决定去报复他。父亲喝住我,说,算了,大家都是为了弄口饭吃。我说,那我们的禾田怎么办?今晚继续守。父亲淡淡地说。
(选自《散文月刊》,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4段写“我”捉龙虾,好像与“守水”没有关系,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
小题3:文章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进行简要赏析。(4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写父亲喝斥“我”不让“我”去报复,为什么?请探究其深层原因。(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段景物描写将“热”这种人的感觉视觉化,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天气的炎热,为父亲的出场设置了一种背景,为下文“守水”做铺垫。
小题1:不能删掉。本段主要通过写天气的炎热和“我”的无聊,衬托父亲对旱情的忧虑,从而更好地为下文写父亲的执著造势。
小题1:通过父亲温存地给我盖衬衣这个细节描写,既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爱护,也和上文与人吵架时的“凶”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维护自家利益的坚决与固执。
小题1:①父亲之所以喝斥“我”不让“我”去报复,并非他有很高的“思想境界”,父亲能够容忍、接受、理解和体谅偷水者“是为了弄口饭吃”,这是同情基础上的理解。
②这样写是其性格、禀赋的自然流露,更为真切和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的质朴和善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和人性的善良。
③与上文父亲的“凶”、固执形成呼应,使人觉得父亲这个形象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升华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开头如果是环境描写一般有为主人公设置特定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本文就是为下面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设置了具体的环境,即因为热才水少,才需要守水,所以要总结出其铺垫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结构。本段也写出了热,同时为守水做了铺垫。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画线句子描写了父亲的动作,体现了父亲的性格,有其温柔的一面,也有其坚定的一面。答题时要答全面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主旨。通过父亲的言语与动作体现了他的纯朴与坚毅。为了生存付出很多,但也理解别人,所以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回答,不要拔高,不要空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考生的悲哀
梁实秋
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简称曰考生。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这四件大事之外,考大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中学一毕业,我就觉得飘飘然,不知那里是我的归宿。“上智与下愚不移”。我并不是谦逊,我非上智,考大学简直没有把握,但我也并不是狂傲,我亦非下愚,总不能不去投考。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报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有人想恫吓我,有人说风凉话:“考学校的事可真没有准,全凭运气。”这倒是正道着了我的心情。我正是要碰碰运气。也许有人相信,考场的事与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阴功坟地的风水都很有关系,我却不愿因为自己考学校而连累父母祖坟,所以说我是很单纯的碰碰运气,试试我的流年。
话虽如此,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是与日俱增的。我把铅笔修得溜尖,锥子似的。墨盒里加足了墨汁。自来水笔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三角板,毛笔,橡皮……一应俱全。
一清早我到了考场,已经满坑满谷的都是我的难友,一个个的都是神头鬼脸,龇牙咧嘴的。
听人说过,从前科举场中,有人喊:“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我想到这里,就毛骨悚然。考场虽然是很爽朗,似也不免有些阴森之气。万一有个鬼魂和我过不去呢?
题目试卷都发下来了。我一目十行,先把题目大略的扫看一遍。还好,听说从前有学校考国文只有一道作文题目,全体缴了白卷,因为题目没人懂,题目好像是“卞壶不苟时好论”,典出《晋书》。我这一回总算没有遇见“卞壶”,虽然“井儿”“明儿”也难倒了我。有好几门功课,题目真多,好像是在作常识试验。试场里只听得沙沙的响,像是蚕吃桑叶。我手眼并用,笔不停挥。
“拍”一声。旁边一位朋友的墨水壶摔了,溅了我一裤子蓝墨水。这一点也不稀奇,有必然性。考生没有不洒墨水的。有人的自来水笔干了,这也是必然的。有人站起来大声问,“抄题不抄题?”这也是必然的。
考场大致是肃静的。监考的先生们不知是怎样选的,都是目光炯炯,东一位,西一位,好多道目光在试场上扫来扫去,有的立在台上高瞻远瞩,有的坐在空位子上作埋伏,有的巡回检阅,真是如临大敌。最有趣的是查对照片,一位先生给一个考生相面一次,有时候还需要仔细端详,验明正身而后已。
榜?不是榜!那是犯人的判决书。
榜上如果没有我的名字,我从此在人面前要矮下半尺多。我在街上只能擦着边行走。我在家里只能低声下气的说话。我吃的饭只能从脊梁骨下去。不敢想。如果榜上有名,则除了怕嘴乐得闭不上之外当无其他危险。明天发榜,我这一夜没好睡,直做梦,净梦见范进。
天亮,报童在街上喊:“买报瞧!买报瞧!”我连爬带滚的起来,买了一张报,打开一看,蚂蚁似的一片人名,我闭紧了嘴,怕心脏从口里跳出来,找来找去,找到了,我的名字赫然在焉!只听得,噗通一声,心像石头一般落了地。我和范进不一样,我没发疯,我也不觉得乐,我只觉得麻木空虚,我不由自主的从眼里迸出了两行热泪。
小题1:梁实秋这篇《考生的悲哀》,正好为我们传神地刻画了一位“投考大学”(犹如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请概述这其中种种遭遇、情绪变化、心理波动情况。(6分)
小题2:作品以“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开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试说说这样叙述有何好处?(6分)
小题3:试探究一下本文作者写作的特色和情感取向。(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情境一,考前,中学毕业—迷茫,备考中—焦虑(2分);情境二,考中,临考时--不安,进入考场之后—紧张(2分);情境三,考后,等待发榜—忧虑,看榜前—急迫,看榜后—悲喜交加(2分)。
小题1:6分。一是能迅速的将读者带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时而在倾听,时而在观察(2分);二是让作品中俯拾皆是的内心独白、心理素描显得更加自然而真实(2分);三是行文的线索,便于感情的抒发(2分)。
小题1:6分。作者从生活中发现典型,敏锐的捕捉细节,并对其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与变形处理(2分);诙谐机智的语言,幽默而又深刻。(2分)
通过对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考生的关切,同情,(1分)就有对考试的针砭,又有作者对人、人性的深切关注。(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作文(50分)
生活中的声音是多样的,有乐音,有噪音;有美的,有丑的……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关怀,是美的;自然的音籁,丝竹的旋律,歌手的演唱,也是美的……
请以“最美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参考答案:
例文
最美的声音
  依稀记得四年前的那个暑假,天气特别闷热,便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可这也不是什么美差,因为耳边时刻都会响起母亲的唠叨声,不是嫌我这儿不好,就是嫌我那儿做的不对,真是烦透了。远在北京的妹妹也放假了,一个劲儿地打电话催我过去陪她玩,恰巧舅舅也要去北京,于是我便决定和舅舅同行。其实当时决定去不为别的,就为躲开母亲的唠叨声。
  母亲去车站送我,一路上她还是唠唠叨叨个没完:“邻居阿姨家的电话号码我怕你记不住,给你写在纸上放在那个蓝色的包里了(当时我家里还没有安装电话),到了你阿姨家,别忘了打电话报个平安,注意身体……”
  就在火车启动的那一刹那,母亲还在火车的窗边嘱咐着,火车越来越快,母亲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最后消失了。不知为什么,就在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第二天早晨8点多,我和舅舅就到了北京。姨夫和姨妈要去上班,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家里的东西任我俩玩,电视几十个频道任我俩选,真是痛快。晚上姨妈让我给家里打电话报个平安,我拨通了邻居阿姨家的电话,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电话刚刚响了一下,那边就传来了母亲熟悉的声音。听出是我的声音后,母亲便又唠唠叨叨地问个没完,“吃的好吗?”“玩得好吗?”“北京天气热吗?”……刚刚清静了一天,耳旁又传来了唠叨声,当时不懂事的我只是随便应付了几句便挂断了电话。
  刚开始的几天还好,除了看电视,妹妹还领我四处逛逛。可渐渐的,我对北京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想妈妈,甚至是她的唠叨声。洗衣服时洗了好几次都洗不干净,如果是在家,母亲定会嘱咐我多放点洗衣粉,多搓几下;如果是在家,出门前母亲定会嘱咐我骑车要小心,别太快,拐弯时看着点儿车;如果是在家,睡觉前母亲定会嘱咐我盖上毛巾被,小心着凉;如果是在家,吃饭时母亲定会唠叨着不让我看电视,等吃完了再看,不然对身体不好;如果是在家……可现在听母亲的唠叨声都成了一种最大的奢侈。我多么想打电话给母亲,可我又不好意思麻烦邻居阿姨,再说打长途也挺贵的。直到有一天晚上,姨妈家的电话铃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当姨妈把电话递给我的那一刻,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因为这电话我已盼了好几天了,它响得太迟了。电话的那头照旧传来了母亲的唠叨声:“习惯吗?”“玩得高兴吗”……但与上次不同的是,我感觉这声音是那样的亲切,仿佛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电话那边又传来了母亲的声音:“玮玮,没事儿,这是公用电话,有什么话就痛快地说吧!”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不敢说话,因为我怕母亲听出我哭了会难过的。最后母亲只说了一句话:“要是住不惯,就回来吧!”我知道母亲也想我了。尽管姨妈和妹妹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但我还是在接到母亲电话的第二天下午登上了回家的列车。
  就在那个暑假,我懂得了什么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它不是你崇拜的偶像的歌声,也不是你所喜欢的乐器声,而是母亲的唠叨声。其实这种声音时时刻刻都包围着我们,但千万不要抱怨,也不要厌烦,听到它,应该感到幸福,因为它告诉你有一个人在时时刻刻地关心着你,爱着你。
【评点】
  文章构思精巧,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记叙自己一次远离家庭、远离母亲的经历,体会到日常不经意的甚至厌烦的唠叨声其实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文章材料真实,叙事具体,心理活动真实,感情真挚动人,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既有很强的限制性,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题目。说它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在于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们不需要自己取题目,体裁也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字数不能少于800字,在文章中我们只能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这声音是最美的。说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于“最美的声音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我们自己感觉最美的声音都可以写。  最美的声音是什么?相信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最美的声音”是颤动着我们心弦的声音,是美好的、积极的、感人的声音,是一种用心才能听明白的最美妙的声音。“最美的声音”既可以是我们所听过的淙淙流水的声音、鸟儿悦耳动听的歌声、风铃悦耳的声响,也可以是蕴含着生命的呼唤的新生婴儿的啼哭声,可以是我受到伤害时,父母关爱、朋友关心的话语,可以是我获得成功时,朋友给我的鼓励、老师给我的赞许、父母给我的夸奖,还可以是保护世界环境的声音,呼唤世界和平的呐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在轰动一时的影片《盗梦空间》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梦境世界可由人随意操控。而英国《每日邮报》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正在飞速增强。
“清醒梦”也被称为清晰梦,即所说的“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意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这种意识清醒时所做的梦,并非常见的“白日梦”。“白日梦”属于冥想或幻想,不进入睡眠状态中.但在“清醒梦”里,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因此多数有过这种体验的调查对象,会因在梦中实现愿望而具有莫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一项早年问的统计显示,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不过最近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中做过“清醒梦”的人数增加了10%、40%。到现存,做出一个“清醒梦”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约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体验过它的奇妙。
构建了大热银幕影片《盗梦空间》的概念就是“清醒梦”。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制定匪夷所思的场所,捏造梦的发展情节,甚至“一梦套梦”以达到影响梦中人潜意识的目的。人的梦乡中竟可有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等场景。
据《福靠斯》杂志报道,日前通过名为“人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脯细胞,向人脑具体部位发送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注入大脑。该方式中,“大脑起搏器”能以脉冲影响特定的神经元医学上用于减轻类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状,但至少在现阶段,靠它植入较高指令思想还纯属虚构。
人们不能轻易进入他人梦乡,但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却与影片描述相似,可以引导梦中的行为,或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只不过,现实中的“清醒梦”情形没那么华丽。美国哈佛大学给出的结果表明,大脑在做“清醒梦”时正在努力工作,大脑一些区域韵活动程度与清醒时完全类似,正如影片中人可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有趣的是,研究还指出,易做“清醒梦”的人拥有类似的性格特征:他们比较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个人责任而不是让社会承担责任。其实早在1968年,西利亚·格林所著、世界第一本承认“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书就已出版,但至今人们仍对它模棱两可。而不要说“清醒梦”,人们甚至还不十分清楚普通梦的活动。
小题1:下列有关“清醒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醒梦”是“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B.“清醒梦”让大脑在睡眠时还在努力工作,大脑一些区域的活动程度与清醒时完全类似,甚至可以完成全部的工作。
C.“清醒梦”是一种睡眠状态,做梦的人能控制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此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D.“清醒梦”最佳的例子就是影片《盗梦空间》中主人公营造的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等场景,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的奇幻梦境。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英国《每日邮报》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清醒萝”的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在飞速增强。
B.据统计,近年来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
C.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送电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注入大脑,但植入更高指令还属虚构。
D.虽然全世界有许多人声称做过“清醒梦”,但要真正让人们认识到“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仍有很多的困难。
小题3:下面对“清醒梦”和《盗梦空间》中的梦境相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盗梦空间》的梦境就是清醒梦,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
B.清醒梦中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与电影描述的场景完全相同,只不过,现实中的“清醒梦”情形没那么华丽。
C.研究表明,要做清醒梦已是轻而易举的事,人们可以像影片中人那样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利用梦境的功能。
D.两种梦境中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引导梦中的行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第二段“处于半清醒状态”B第六段“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可知为“计划中的工作”D由第六段开头句“人们不能轻易进入他人梦乡,但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却与影片描述相似”可知。
小题2:B项,“近年来”,由第③段第一句可知,应为“早年间”,混淆时间。
小题3:A项,清醒梦不能轻易进入他人梦境。B项,“完全相同”错误。C项,“轻而易举”和“利用梦境的功能”不合文意。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