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州遍地小洋楼(有删节)
冯骥才
如今,小洋楼就像手机那样,从城市到乡村,从少数人的奢侈到遍地开花般的普及。从一种时髦到一种狂潮,神州大地上一个个风情各异的古村古镇,转瞬之间变成一片片洋楼群。它们傲立于山野,突现于平原,它们和这里的历史没有关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全无关系。一次我驱车从杭州到全华,两边车窗外的景现叫我震惊不已,那些青瓦粉墙的村舍已经荡然无存,满山遍野全换成了这种舶来的简易的小洋楼!在这波澜壮阔的小洋楼的海洋里,不仅荡涤了一切历史的积淀,更重要的是--它显示着今日国人对外来的强势文化的倾倒。这种在心理上失去了文化的自信,才是最应该被重视的。
至于城市,问题更要严重一些。在"旧城改造"不断增加的势头下,成片的历史街区被刮地铲去,然后把地皮交给开发商。开发商为了房子好销,顺应大势,当然是愈洋愈好。于是,城市被开发商们一块块买去,街道没有了.全变成了小区,原先那些美丽的街名和地名也被抛掉;高高矮矮的洋式的楼群拔地而起.最后再起上种种洋气十足的名字,如"罗马花园""巴黎广场""美国小镇""西班牙城堡""香榭里舍别墅"等等。于是我们各地的中国人都拔寨起程,离开历史,进入这种千篇一律的商品性质的"洋人的天地"中来!
我们就这样"走向世界"吗?我们仅仅住在这些洋楼和洋地名里也会沾沾自喜吗?我们总说洋人如何倾倒于中华文化,为什么他们的城市里却没有"西安广场""龙城""长城别墅""飞天公寓"和"颐和园"?
应该承认,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认同与逢迎,是时下人们的一种心理趋势。不仅地名,连各种各样的店名、商品名称、乃至人名,也常常以起一个洋名为时尚。
在这样的弱势及至劣势的文化环境中,一个青年演员穿上日本军旗服无知地招摇过市,便不足为怪了。由此想想看,我们的下一代在如此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还会有多强的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相互吸纳与融合十分自然,并不可怕。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的文化的态度。这一点,倒是应该好好看一看欧洲与日本,他们的文化早已与世界相融,但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却充满了自豪感与光荣感。而我们为什么一提到传统便被认做"抱残守缺"?一说"现代"就一准是"洋式"的!难道我们创造不出灿烂迷人的东方血型的现代文化?我们只会模仿洋人吗?
记得前两年,报上常常见到一句话,便是要城市"高起来,亮起来,洋起来"。这"高、亮、洋"三个字都很值得推敲。把高楼大厦和灯火辉煌视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恐怕多半
来自于对纽约与芝加哥的印象;这只是一种肤浅的感官印象.,一种对现代都市的非理性的误解。至于"洋起来"就有些荒唐了。一位外国朋友曾经笑着问我:"什么叫"洋起来",
是不是要和我们一样?"他这句话是玩笑.却使我挺尴尬。我只能用玩笑打个岔,还带点狡辩:
"洋起来就是多一些你们洋人来。"
他听了,不再说,还是笑,却令我更加尴尬。我心里暗暗地骂我们一些国人的糊涂!说糊涂还好,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轻贱。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上,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在文化上,自觉地自我轻贱很危险,不自觉地自我轻贱更危险。我常常从这个视点上,不无忧心地注视这神州大地上方兴未艾的小洋楼们,却不知该怎么办。
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发人深省的普遍现象?
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6分)
2.透过现象,作者看到什么样的本质?(4分)
3.作者在文中说"应该好好看一看欧洲与日本".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对"神州遍地小洋楼"满怀忧虑,是因为这些小?洋楼与当地的历史没有关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全无关系。
B.文章前两段中,作者含蓄地告诉我们,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的衰落,这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必然代价。
C文中"我们总说洋人如何倾倒于中华文化……·颐和园"?"一句,是作者运用反语的修辞告诉我们.洋人其实很轻视中华文化。
D.作者在文中说"一个青年演员穿上日本军旗服无知地招摇过市,便不足为怪了"。之所以"不足为怪",是因为认同和逢迎强势文化已成为时下人们的一种心理趋势。作者在文中满怀忧虑,同时又满怀期待,字里行间透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崇,但并不盲目排斥外
来文化。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绝版的周庄?王剑冰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参加“富贵茶庄”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是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濛濛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岘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想起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布遍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得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的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的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1.小题1:作者在文中说“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请根据文意,分析作者为什么把“船儿”比作“鞋子”?
答:
2.小题2:第三段开头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这里“毁灭”二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3.小题3:这篇散文中,作者在第二段反复说“周庄,我来晚了”,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前有位艺术家,小时候他根据想象画过一fú(①)老头儿的肖像。他不满意自己的作品,不停地涂改,终于老头儿从画上走下。小艺术家给吓住了。“您是谁?”“是巫师吧?”“不,不是。”“魔术家?”“不是。”小家伙猜到了,“您叫‘不是’。”“这回你对了。”老头儿说,“人们确实这样称呼我。认为我——完完全全不是他们所需要的那样。”“您都干些什么呢?”小家伙问。“我的工作可多哪。人类在地球上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我的一份功劳。将来你会懂得的。”说罢他便转回到画布上去。
过了许多年,小艺术家成了名fù(②)其实的画家。人们喜爱他的画,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可是,艺术家并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这些画只在他在上边劳作时,才给他以快慰。工作一完〔 〕便油然而shēng(③)。
一次,参加巡回画展归来,他久久不能入睡。“不是,完全不是!”艺术家长嘘短叹着。突然他幼年时画的那个老头儿出现了。老头儿跟他谈起他的作品表示不特别喜欢这些画,还说“你自己也不喜欢”。
这次谈话作用非凡。艺术家从未如此玩命地干过。新作品带给他更大的名声,终于一切疑惑都消失了。“要是那老头儿看到这些画”。他暗想,“大概也不会不喜欢。”可那老头儿从此销声nì(④)迹,再没出现过。
又过了许多年。一次画家在储藏室发现了老头儿的肖像。“这是谁呀?”“你想不起来我了。”老头儿从画上走下,“我一直等着你呼唤我,可你没有。你把‘不是’老头儿给忘了。现在用我的眼光去看看你的作品罢。”
“这是怎么回事?”艺术家惊叫着,“这难道是我的作品么?不,这不是!不是!”“你叫我了,”老头儿忧郁地说,“可现在晚了。很遗憾,晚了。”
(选自《艺术家》文字略有改动)
小题1:为2段〔 〕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
A疑惑 B困惑 C疑问 D疑难
小题2:对选文一段中划横线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在地球上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奋斗得来。
B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C只要抱着永不知足、不断进取的态度,人类就能创造出一切真正美好的事物。
D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抱有一种永不知足、不断进取的态度。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达到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而人们对国家设施、法律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吃、穿、住、行属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B.政治、科学、艺术、宗教属于上层建筑
C.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即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2、“过去那样”指的是(?)(3分)
A、用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掩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B、物质决定意识
C、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
D、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 题。
?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活在当下,因为他昔日所指正是今日所在。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或者说我们往往故意不去读懂不去理解真的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是被装饰的鲁迅也越来越变得稀有了。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而绝望的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任何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于人格特征。
?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我们来说,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最精华的群体,是一个时代最前沿的思想集团和最尖端的知识集团。我从心底里不想做一个庸人,但是我承认自己还不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强者,相反很多时候还是一个懦弱者。虽说在精神上一直努力接近鲁迅,与其相通,因为这是在当下环境中摆脱平庸的一种精神突围。夜深人静,坐在书桌前,重温鲁迅,常常有一种灌顶般的顿悟,顿悟之后的无奈,无奈后的沉重。每逢此时,我的感觉就如一位朋友大作的书名一样——“愧对鲁迅”。像当年鲁迅深夜在读安岗秀夫的《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样,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也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鲁迅学人大都批判意识太强,因而也往往不容于环境。面对尘世人间,我们往往不能发出自己的心声。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 鲁迅在世纪之初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他立志用“内曜”“破黯暗”,以“心声”“离伪诈”,?对初民社会“朴素之民,厥心纯白”的道德人格有一种复古式的怀念。这不同于一般社会思想的复古,是想向后寻找推动民族人格向前发展的动力,以完成其“立人”总体目的中的道德理想人格的构造。复古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如果以人类本性的回归为目的,那么复古也就有了恒久的人类学价值。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 复归于人间的原点。政治约束思想,环境更腐蚀人性。人本善,对于人间原点崇高和自然的认定,其实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思想启蒙是向前看的,道德救赎是向后看的。这主要是来自于鲁迅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鲁迅的真实让恶人的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 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 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面临当下中国社会的转型,反顾鲁迅道德人格的立场,便具有了新的意义。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他一方面批判构成“时俗”的“庸众”,一方面批判使民众精神麻木、形成奴性的“强者”,为“唤醒”民众而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启蒙。两者相比,他对于“强者”的批判是整体的,从思想到道德上都给予了否定。而对于民众在道德人格上表现出的“率真”、“古朴”则给予了肯定,并作为健全人性的标准之一。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由于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当下社会高度情绪化,处于一种暴戾危机状态。身处当下境遇,我们可能什么都做不来,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
?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面对鲁迅的言行,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之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两句话:“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1. 对“鲁迅的本质精神”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B. 为现代人确立了一种人格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信守,远离平庸。
C. 批判和挑战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民族劣根性和病态的社会。
D. 鲁迅的本质精神正是他的思想深刻所在,也是他的伟大所在。
2. 对作者说的“我爱鲁迅,鲁迅害我”的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爱鲁迅”,是因为鲁迅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思想意识上的“独出”和道德人格上的“率真”、不虚伪。
B. 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远离鲁迅可让我们变得平庸,警醒人们不可忘记鲁迅,不可忘记鲁迅精神人格的价值坐标。
C. “我爱鲁迅”,是因为鲁迅精神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
D. 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精神人格,会让人活得很累,很沉重,很孤独,是深爱鲁迅的正话反说。
3.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痛苦在于其思想的深刻,在于他使当时乃至今时的人们活得很苦很累。
B. 鲁迅一生树敌过多,主要是由于性格所致,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是可以排除在外的。
C. 鲁迅为我们确立的人生标杆很高很难,会让人们活得很累,但却能让人们远离平庸。
D. 思想意识的麻木与道德人格的滑落,造成了当代一般民众的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