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7-03 07:53:51 【

1、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
小题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画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粘知了的佝偻者和解牛的庖丁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D.“心手相应”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
  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如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文章有删改)
1.正确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陈村的回想,请从三个角度概括史铁生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特别写到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哲理深意的理解。然后结合个人体验,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想起母亲?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程款还是要跑。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林雄赶忙跑过去:“司长,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你个混账王八蛋!”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小题1: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但两人的心态不完全一样,请依据文章内容概述二人的心态。(4分)
林雄心态:?
胡局长心态:?
小题2: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候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对这段文字中紫藤萝瀑布对作者的影响,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它带去了压在作者心上的焦虑和悲痛
B.它带来了作者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C.它使作者沉浸在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
D.它梦幻般唤起作者十多年前的记忆



5、单选题  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总得给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来望望眼前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的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