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利用对撞机制造宇宙大爆炸实验的目标是解决物理学的最大难题:物质是如何获得质量并形成宇宙的?连爱因斯坦也不知道答案。 B.对撞机及其辅助设备可以再现并识别出构成星系的最微小的会携带巨大能量一闪而过、转瞬即逝的亚原子物质。 C.利用对撞机制造宇宙大爆炸的实验产生的一些重大成果都将为深陷泥沼的粒子物理学注入期待已久的强心剂,因为这一领域在过去30年里都未取得重大进展。 D.利用对撞机制造宇宙大爆炸的实验吸引了来自80个国家,其中包括800名美国研究者在内的全球近半数的粒子物理学家。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决不说她像一只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原来是美的,癞虾蟆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高矮、肥瘦一样,是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应该都可以看到,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要了。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于相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形象属于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于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拿欣赏古松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情。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人甚至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美是物所同有,此观点有误。
B.从同一对象有人说是美有人说是丑可知,美本在物之说不甚妥当。
C.人先能够凭心灵创造出美来,物然后才有使人们觉得美的可能性。
D.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因而美是心物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依据的一项是(3分)
A.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
B.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如峨眉山美在庄严厚重。
C.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这是托尔斯泰的美学观。
D.我们纯凭直觉感知事物美,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先提出美是物所同有的观点,然后以美人为例具体说明她的美虽是从娘胎里带来,但和看者有关,并指出此观点很普遍。
B.第二段指出美是物所同有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因为美本是物的属性,凡长眼睛的人都可看到:但美的估定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C.第三段先指出同为美是心的产品一派却对原因的说法不一,再列举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的观点,最后指出诸观点各有千秋。
D.第四段作者提山美是心物婚媾后产儿的观点,然后加以具体阐释,最后以古松为例先“我”后“物”地说明美是心物结合的产物。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油灯点亮的日子
徐惠林
在城里生活的家人,已能够容忍我从乡间带来的怪异习惯了。入夜,将书架上那盏油灯取下,哧,擦着火柴,那红光如絮团化开。把一只硕大的玻璃罩罩上,拨亮灯芯,那迷人的光焰连同柴梗硝的气味,在整个书房弥散开来。我铺开稿纸,端坐桌前。有时盯着光焰,怔怔地,一坐就是一个晚上。
这盏油灯,是我在乡间老屋发现并带回城里的。车子一路颠簸,我用衣物包裹着,一路小心呵护,就像当年呵护我娇惯的孩子。这是老家的第二代煤油灯了。第一代的一只,在那个冬夜,已碎于我之手。
一盏油灯,给清静的乡间夜晚带来了温暖,欢乐,也一次次在泥坯屋墙上,用光线描绘着我渐渐长高的身影。
因为贫困,瘦弱、敏感的我过早地睁开了一个少年的眼睛。我说:我爱村庄,河流,田野,麦垛;我爱种子,花朵,鸟鸣,云彩,它们是构成我灵动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我走不出那油灯给予的温暖与光芒,也走不出星空下油灯点燃的无边遐思与孤寂。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邻村放一部电影,我坚持看守家门,让父母带着姐妹们去。已到了初三,我那时一心想考上中专,跳出“农门”,我不愿在这泥地上耕作一生。夜,很快陷入寂静,从未有过的寂静,只剩下油灯发出的吱吱燃烧声。我猛然感到一种孤独,从未有过的旷世孤独,我害怕得听到了自己咚咚的心跳声。我不敢斜窥周围的事物,把双足放在地面上,很快我的心踏实起来,情绪开始平静。这时,我听到了门外母亲的脚步声。母亲叫着我的乳名,推开了木门,我这个倔强的儿子,第一次扑到母亲的怀抱里,抽泣不止。母亲担心我一个在家,先回来陪我。油灯下,我重新开始做作业,母亲为弟妹们纳鞋底。我抬起头,母亲正用针尖挑着灯渍,擦在她皲裂的手指上:“这是能治病的!”母亲为我泡了一碗糖水,看到我的作业本上满是“√”,不识字的她,脸上沐浴着一种慈爱而神秘的光芒。“能考上学校最好,考不上,你能识那么多字,在农村,总比爸妈强。”母亲言语平静,“你是一个男娃,要学会依靠自己,什么都不用怕!”
油灯,烙满油渍的油灯,盘曲农业文明虬根的油灯,点燃整个乡土中国诗篇的油灯,今夜,我再次将你拨亮。在你光焰圣洁的照耀下,我写下了这篇温暖而怀念的文字。(选自《散文》)
小题1:
文章第3自然段中“用光线描绘着我渐渐长高的身影”,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呢?(回答不超过15个字)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
文章第4自然段中“夜,很快陷入寂静,从未有过的寂静,只剩下油灯发出的吱吱燃烧声”的句子,这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试从两方面回答。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
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自己的故事,通过这故事,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从三方面来回答。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文章最后说“我写下这篇温暖的怀念的文字”,这里的“温暖”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合伙人
[美]拉尔夫·摩迪著
范赤丹?戈佑君?译
我酷爱吃巧克力,其中最喜欢的要算是味道偏苦的那一种了。有一回,妈妈买了一块这样的,引诱得我想入非非。
恰好那会儿我正在扬谷机边给父亲打下手儿,一个主意从我脑子里闪过:何不悄悄砍下一块儿呢?无疑,这早晚会被母亲发觉,不过我可以趁她尚未猜出是谁所为时就不打自招,说不准还能侥幸免遭皮肉之苦呢?
我开始伺机行动,刚一瞥见母亲出门喂鸡,我就借口渴要喝水回到屋里,我把巧克力从食品架子上取下来,掏出刀,举起来正要往下砍,忽听得母亲进屋了。我急忙把巧克力塞进前胸衬衫里,慌慌张张离开了房间。我先是溜进谷仓,藏好东西,这才拐到父亲那儿。
整个下午,我都躲躲闪闪,竭力回避父亲。他一张嘴,我就心惊肉跳,手也不听使唤。父亲询问我,我只能硬着头皮谎称有点儿冷。只要父亲有意或无意往我这儿一瞅,我的心就嗵嗵乱跳。那该死的巧克力呀,真让我心乱如麻、有苦难言。那会儿,只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只要能神不知鬼不觉让它物归原处,我就谢天谢地了。
直到离开父亲,独自走在去放牛的路上的时候,刚才那烦躁和焦虑的心情才稍微缓和,脑筋又活跃起来,我自我安慰道:这算不上偷窃,我只不过想要一小块儿,可惜运气不佳,偏巧撞上母亲进屋,不得已才揣着逃走,被弄得贼溜溜地不敢见人。看来要想摆脱目前的窘境,只有完好送还了。
我下决心要说到做到。可一想到巧克力,那甜甜的、苦苦的滋味好像就在舌尖上化开,我的决心又动摇了。我又心存侥幸地想:若是用一把锋利的刀切下半英寸来,母亲兴许不会察觉。
快走到牛吃草的地方时,我又想起父亲曾说过家里的钱也有我一份,因为我也出了力,流了汗,假设这块巧克力就是用我挣来的钱买的,也能说得过去。我看,就这么着了。可是,当我赶着牛群返回的时候,又踌躇不前,犯起嘀咕来。眼看到了铁道边,我还是拿不定主意。我想这事干脆托付给仁慈的上帝来做主吧。我就从地上捡了一根干树枝。我决定把它往天上抛,然后根据枝头落地时的方向来处置这块巧克力:朝西,二话不说,完璧归赵;朝南,削去半英寸;朝东,说明巧克力是用我自己的那份钱买来的,我可以问心无愧自个儿享用。
这么想着,我就用力把树枝向上一扔。树枝落在地下,枝头基本朝西,稍稍偏南。
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竭力回想那根树枝,它到底向南偏了多少度?最后我实在躺不下去了,悄悄从床上爬起来,溜到院子里。我从木头上取下斧子,就到谷仓去取巧克力。我把它拿到仓外放在畜栏底座上。那天晚上,月光如水,周围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举斧正要往下砍,忽然听见父亲叫了一声“儿子”。
我顿时目瞪口呆,一把抓起巧克力塞到贴身内衣里,赶紧转过身来。父亲抓住我的背带像拎小鸡似的把我提起来,扔到柴地上,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我敢说谁的父亲也没有这样狠的痛打过儿子。
然后他又把我拎起来,让我站直了,问我该不该挨揍。他说并不是因为我拿走了巧克力,而是不能容忍我鬼鬼祟祟,于这种勾当。“儿子,”他说,“我知家里的钱有你一份,从某种意义上讲巧克力首先是属于你的。如果你直截了当开口要的话,也许我不会拒绝。但是我讨厌你这种不正大光明的行为。你说吧,你是愿意把你那份钱和我的分开呢,还是继续做我的合伙入?”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我当然不愿意把我的钱跟父亲的分开!当我又回到床上睡觉时,手还生疼生疼的,那是我俩刚才握手言和时,父亲用力很重的缘故。
1.指出文中加粗短语的指代对象。
①第二段中“一个主意从我脑子里闪过”的“一个主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四段中“那会儿,只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的“一个念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伙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心理活动描写十分出色,下面的这个描写体现了小主人公当时怎样的心理?
只要父亲有意或无意往我这儿一瞅,我的心就嗵嗵乱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生为故国招魂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拳,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遂闭门著书立说。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说的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它贯穿始终,就是后文写到的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的工作也不例外。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由广州去香港,离开大陆,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先生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因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本文通过对钱穆一生中所做几件事的叙述,通过对了解他的学生、朋友的话语的引述,表现了钱穆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
小题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