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7-03 08:00:52 【

1、单选题  下面对名著《家》的说明不正确两项(?)


A.《家》中着力刻画了一系列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瑞珏,这几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B.《家》中,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孩子。觉新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瑞珏不幸难产死去。
C.《家》中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地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D.巴金的《家》中,觉新是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性典型。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但是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忍让、顺从。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他终于觉醒,毅然投奔了光明。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一生倾其全力捐资兴学;抗战时期,倡导南洋华侨为抗日捐赠,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嘉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民国 14年(1925年),他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百万富翁。他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以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华侨创办的唯一一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仍态度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倾资兴学,艰苦支撑,百折不挠。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还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他非常重视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他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他还大力倡办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老旧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极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临终前,他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民国 14年(1925年),他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虽身居异邦,却心怀乡国,立志竞争义务,尽国民天职,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
B.经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陈嘉庚在家乡建立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集美学村”,并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
C.1921年陈嘉庚认捐创办了厦门大学,并独力维持了16年,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陷入艰难境遇,他毅然卖掉大厦,支持厦大。
D.陈嘉庚斥巨资办学兴教与个人艰苦朴素自奉菲薄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他的住宅又小又暗,虽然影响到办理公事,他也怡然自得。

E.本文通过记述陈嘉庚倾尽毕生热诚捐资兴学以及倡导华侨为国捐献的事迹,赞扬了他为祖国所做的重要贡献。毛主席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小题2:为什么说陈嘉庚是一位教育事业家?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教育家,陈嘉庚有哪些教育主张或具体做法,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陈嘉庚“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有些人认为这是
一种高尚义举,有些人却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有悖人之常情。你的看法呢?(8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冼马除:革除
B.以刘日西山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病重
D.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到了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B.①臣之进退,实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尤甚
C.①但刘日薄西山 ②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日短也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且臣少仕伪朝,历郎署②虽然,犹有未
B.①非臣陨首所能报②雄州列,俊采星驰
C.①臣具以表贾谊于长沙
D.①是以区区不能废②宾主尽东南之
小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4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分)



4、单选题  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A.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词语,依次为:竟至,竟会,竟能。
B.文中划线句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表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百折不回、临死不惧的气概。
C.“苟活者”是指那些没有是非观念,面对烈士的死难无动于衷,没有行动的苟活着的人们;“真的猛士”是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勇猛的革命志士。
D.文章结尾句,作者以“说不出话”再次表达了满腔的悲愤、无尽的怀念、深深的歉疚之情。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酒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烟熏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那棵老槐树。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看见老槐树,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往日的声音。它们没有走远。它们有着露珠一样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我是看望我自己。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小题1:为什么作品结尾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却能够看到“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4分)
 ?
小题2:作品中动词的出色使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试结合作品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动词表现了“爹”怎样的形象特征。(5分)
①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
 ?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
小题3:有人认为“爹”啃西瓜皮和“娘”抠鸡屁股的情节太过夸张,不够真实,这样写降低了作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6分)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