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疾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消息,即携眼医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小题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写景的特点。(4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以动衬静。(1分)“雨过一蝉躁”,是说秋雨过后,蝉的叫声嘶哑而聒噪,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1分)②从视觉角度(或视听结合)写景。(1分)“飘萧松桂秋”是指诗人看到在风中摇摆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青苔满阶砌”是说诗人看到寺中的台阶上长满青苔,“满”字写出了青苔之多之厚,暗示了寺内的空寂人稀。(1分)
【小题2】解尾联用了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的手法。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2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有多种,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小题2】尾联以乐衬哀,表现诗人的孤凄落寞:“竹西路”,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一段路,这里代指扬州;“歌吹”,歌声和乐声。夜幕降临,晚风送来喧闹的歌乐声,身外不远处,就是“十里春风”、市井繁华的扬州啊!想当年,自己曾在这里放浪形骸、意气诗酒、“赢得青楼薄幸名”。可如今,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独坐凄凉。个中滋味,谁能体会呢?以歌乐之乐反衬孤凄之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落寞伤感油然而生。华年渐逝的感慨、仕途失意的郁愤、国势江河日下的忧戚……齐上心头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②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注释:①广陵:今江苏扬州。旧游:即故交。②维扬:扬州的古称。③海西头:即扬州,扬州近海,所以说是海西头。
1.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清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联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两联通过写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木叶、月照孤舟的景象,渲染出清寥孤寂的环境,书写黯淡悲凉的情绪,突出作者不平静的情绪和孤寂之感。
2.后两联是作者向朋友倾诉客居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土和怀念友人的真挚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鸟倦飞而知还。??,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鲍照《拟行路难四》)
(3)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帝子降兮北渚,?。袅袅兮秋风,?。(屈原《湘夫人》)
(5)群季俊秀,?。吾人咏歌,?。(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参考答案:(1)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2)各自东西南北流 安能行叹复坐愁
(3)忽到庞公栖隐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
(4)目眇眇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
(5)皆为惠连?独惭康乐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名句范围一般是初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部分课外名句(四书五经、历代经典诗文名句)。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本题中,要注意以下这些字的书写,如:“岫”、“ 翳”、“ 坐”、“ 栖”、“ 幽”、“眇”、“兮”、“惠”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小题1: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3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说成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小题2:①“恶风”“黄流”寓示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白头”、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角度比较广,一般从最低层次的修辞手法入手,其次再从表现手法考虑,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出发。
此题问表现手法,各省市对表达技巧的分类是不一样的,某些地方把修辞亦归属于表现手法,广东试题一般不这么设问,如果考查修辞,就会直接问修辞手法,或问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颔联第一句“如”字提示考生此处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本题为迅猛的风浪,喻体为瞬息千里的骑兵;第二句“气压三江五湖”带有夸张的意味,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小题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为免遗漏要点,应逐句逐联进行解读。分析诗歌的情感态度一般可从题目、情感关键词、意象意境、细节描写、绘景色彩词、注释等着手分析。
此题首联“恶风”“黄流”(绘景关键词)为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生活环境的恶劣;颈联“空荒”(绘景关键词),表现了四下荒野,空寂孤独,“待残更”(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舟中独坐的百无聊赖和孤独;尾联“今头白”、“不尽”(情感关键词)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年华流逝、功业无成的感慨和哀伤。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作于至德三年(758)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之时。
(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分)
?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3分)诗歌颔联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技巧。“老至”与“居人下”对比,写自己年事已高,却反遭贬而居于卑位。“春归”与“在客先”对比,写新年伊始,春归人间,自己却羁绊天涯。表达的是谪迁岁月中的哀愁心境和佳节将至的伤感情怀。
(2)(3分)诗歌尾联运用了贾谊的典故。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而为权贵谗毁,流放为长沙王太傅。诗人借这个典故暗指自己因谤被贬,抒发与贾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并担心滞此难返,产生“从今又几年”的忧虑。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