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2019-07-03 08:02:18 【

1、单选题  赏析《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错误的是
[? ]
A.以垂直的孤烟衬托沙漠的寂静辽阔,茫茫无涯,以落日与淘淘黄河的奇妙组合极写边塞的荒凉,令人油然而生苍凉悲壮之情。
B.这是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荒凉图景,从正面描写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他们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C.对仗工整,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因此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
D.这两句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②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③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④。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时年他才四十二岁。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②青帘:借指酒家。③缟袂:白衣。④外家:娘家。
小题1:这首词上片的第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5分)
小题2:作者采用了“以乐写哀”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情绪,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春天来了,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荠菜花;(2分)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2分)描绘了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1分)
小题2:作者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色,乡村生活的古朴宁静,(2分)词人越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奈的情绪。(2分)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这就是壮志难酬、年龄徒增的惆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敖阔诗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先对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意境(画面特征),注意意境概括要准确“恬静而又充满生机“。
小题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诗歌情感要注意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此题注意注释中的“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词中的“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一定要搞清此词表面是恬淡之景,实际是“无奈、愁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这首词上片最后一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下片词人借许多典型意象营造了什么气氛?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有人说“好梦频惊”中的“频”字用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化用了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用以强化别后浓重的思念之情。(典故、作用各1分。)
小题2:①借典型意象“梧桐、西风、淡月、归雁”渲染凄冷孤寂的气氛;②视觉、听觉描写的巧妙结合,以声衬静;(在写景手法上,如果写成用疑问句或者虚实结合也可以)(每点2分)
小题3:“频”:“频频”之意,说明词人经常从好梦中惊醒,因为时令正值“深秋”:西风的骤起,月色的惨白,高楼的雁叫无不触发词人心中的愁思。(2分)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流逝的时光无情,别后的思念深重。这一个词充分地表现了一个人处在思念中的痛彻心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小题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小题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小题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本题解析:
小题1:上阕最后两句意思是无赖小人得之封侯,而诗人却只能独自隐居江边。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愤懑之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此题考查诗歌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从前三句看到诗人追忆军旅生活,表达了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一个设问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这两句诗更是采用了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小题2:此题考查诗歌用典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注释以及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技巧和作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 溪 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①袅残烟,梦回山枕②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③,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沉水:即沉水香,简称“沉香”。?②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③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小题1:试分析全词的结构层次。(5分)
小题2: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全词分为两层,前三句为一层,写室内所见。少女春睡初醒,感受到春光融和,屋内熏炉中燃着沉水香,轻烟袅绕。后三句为第二层,写室外景象。女伴们斗草嬉戏,无比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在飞花。寒食时节的雨打湿了户外的秋千。
小题2:“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寒食黄昏时分屋外院落细雨朦胧的春景。(3分) 日暮黄昏忽然飘起的细雨打湿了空荡荡的秋千,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无可奈何的春愁)。(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词为寒食日的即景之作。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沉水袅残烟”、“山枕隐花铀”两句,所摄的是户内的两个画面;“人斗草”、“柳生绵”、“疏雨湿秋千”三句,所摄取的是户外的三个画面;“淡荡春光”句,则总摄户内外,是这些画面的共同背景……就时间而言,词的上半阕是逆挽。至于词的下半阕是否也是逆挽,抑或转为顺述?从本句寻绎,既是花铀未卸,多半是昼寝;从上句推断,既是睡前注入炉内的沉香尚自残烟袅袅,则入睡还不到一炉香的时间,似也是昼寝。似可断定,词中的“梦回”是午梦醒来。这一句是全词的分水岭。上阕写户内,是倒叙;下阕写户外,是顺述。下片写少女的心曲。就这首词的艺术结构而言,除了以“梦回”一句为中心,上阕逆挽。下阕顺写,使全词既见错综变化而又层次分明、脉络井然外,还有一些值得拈出之处。如前所述,全词六句,显示了六个画面。每个画面所描画的又不止一物一事,而是两三种事物的组合。如首句写了春光与寒食;次句写了玉炉、沉水、残烟;第三句写了春梦、山枕、花铀;第四句写了燕未来与人斗草;第五句写了梅已过与柳生绵;末句写了黄昏、疏雨、秋千。词人把这么多的事物收集入词,却使人读来并无拼凑庞杂之感,只觉事物与事物间、字句与字句间融合无间,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和谐的画卷。
小题2:“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