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7-03 08:08:2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而“山”却在其中,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在写“山”?诗中写出了山间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并没有出现“山”字,但诗人选取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间接地表现了“我”行走在“山”中;同时诗人通过“泉声”及山农家咯咯的“鸡鸣”,反衬出山间幽静的意境。
(2)“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案一:“长”是永远、长久之意(释义),诗人愿意永远长醉不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解析),从侧面表现了羁旅流离的痛苦(作用)。
答案二:“畏”是害怕之意(释义),该句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钟声一响,朋友便又要就此分别(解析),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凄楚之情(作用)。
小题2:(6分风吹枝头,惊动了乌鹊,反衬出夜色的沉寂;秋虫悲鸣表现出夜晚的凄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地抒写了身世漂泊、宦海沉浮的孤苦与悲凉,故人相逢又将别的伤感。


本题解析:
小题1:在诗的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解答时要按释义+解析+作用的思路来答题。
小题2:诗的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描写写秋天夜晚的沉寂与凄凉,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既指使“暗鹊”“惊”,“寒虫”“泣”,也指自己“惊”“泣”。两句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连州[注]阳山归路
吕本中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注]连州,今广东阳山县。吕本中,北宋末期诗人。这首诗是诗人为避战乱,从广东返归湖南途中所作。
小题1:诗的前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境况?请结合注释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试分析诗中“不知”“强言”两词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时局动乱,诗人衰病漂泊,忧时伤国,满怀哀愁。
小题2:小儿女不解父亲此刻的心情,竟说湘潭风光胜过江南。这两个词语不仅写出了小儿女的天真无知,又反衬出诗人心中的悲愁之情,读来倍觉伤痛。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为避战乱,从广东返归湖南途中所作。“烟瘴”指战乱之地,写出时局动乱;“疾病衰颓”写出诗人体弱多病。诗人为体弱多病而愁,为战乱而愁,为国家而愁。
小题2:解答此题要分析所使用的手法,“不知”“强言”的原因,诗人内心的感情。“不知”“强言” 不仅写出了小儿女的天真无知,又反衬出诗人心中的悲愁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小题1:两首诗的体裁属于什么?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七言绝句。(1分)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1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小题1: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 军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杀射呼延①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①呼延:当时匈奴贵族四姓之一。
有人说这首诗是“败中见豪气”,为何这样说?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位将军身经百战,铁甲已破,层层被围,陷于困境;但他率部冲向敌营,射杀敌将,并杀出重围。尽管只有千骑归来,却体现了英雄的豪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