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七)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这一基本国策已实行了近30年。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现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和精神产品生产领域的“打假”活动声势正旺。但我总怀疑这类活动能否取得什么大的成效。产品假不过是心灵假的一种外化和物化形态,心中缺少了诚实,假冒伪劣产品能少得了吗?这一段,作者支持的观点是.
A.精神产品假导致物质产品假。
B.物质产品假导致精神产品假。
C.物质产品假与精神产品假无关。
D.精神产品假可以使物质产品不假。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观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1.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三低”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B.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D.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
C.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D.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百年傅雷?译坛孤鹤
傅小平
作为翻译家,人们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一位严慈的父亲,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他就是——傅雷。
在傅雷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国作协、文化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纪念座谈会;筹备达两年之久的、最大规模的傅雷纪念展“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百年诞辰”也同期在国家图书馆展出,随后还将陆续在上海、南京、大连等地举办巡展。在隆重纪念傅雷之余,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代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作为翻译大家,他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fir.?在“后傅雷”时代翻译何为?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金圣华看来,傅雷之所以在翻译上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工作态度审慎严谨,准备功夫充分周详所致。而深谙父亲性情的傅聪则一语道出了傅雷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终其一生体现了一个“真”字。傅雷做人真,做学问真,处世真;“真”,成就了他,也最终把他送上了不归路。在1956年的“大鸣大放”中,傅雷率真地发表了很多真诚的言论。1958年,傅雷被打成右派,由此,他远在波兰的长子、钢琴家傅聪,背负“叛徒”的罪名,被迫出走英国。尽管经过多次浩劫,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活了下来。但“文革”刚刚开始,傅雷夫妇就选择了自杀,以死捍卫人格尊严。
傅雷的“真”,在前辈学人中有口皆碑,一如他吝啬于对人的嘉许。作为一个翻译大家,正是这种品格的照射,使他的译著时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回忆傅雷的一篇散文中,杨绛先生用简约的笔触,勾勒出了个性传神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傅雷的“真”性情在对待翻译问题上表现得格外突出。他总是对自己的译作一改再改,《高老头》改了三次,《约翰·克利斯朵夫》改了两次,这都是大的改动。说到具体的翻译,他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把自己的丈稿修改得“体无完肤”。不仅如此,傅雷也不时做翻译批评,并为此得罪他人。在1954年北京召开的一次翻译工作会议上,他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他信手举了许多翻译谬误的例句,没料这份意见书大量印发给与会的翻译者参考,结果触怒了许多人,他们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
尽管,傅雷的批评在当时有苛责之嫌,以致之后不久钱钟书曾为此写信责备他。但在身兼翻译和责编的胡小跃看来,这种批评精神恰恰是当下翻译界所缺乏的,“就像优秀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文学批评一样,翻译质量的提高,也需要翻译批评相伴相生。可惜的是,现在的翻译质量成了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翻译批评也跟着成了老虎的屁股,轻易不敢有人去摸了”。
对翻译批评风气的败坏,有网友不禁发出如此慨叹:在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的今天,有多少傅雷式的“真”可以重来?
(2008年5月14日《教师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丰硕的。他在译坛上的贡献是杰出的,不仅翻译了巴尔扎克的作品,还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B.傅雷写的长篇小说《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是一部生动教材,已经成为教育经典。
C.傅雷性情和待人处事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终其一生体现了一个“真”字。他做人真,做学问真,处世真;在对待翻译问题上格外真;“真”,成就了他,也最终把他送上了不归路。
D.今天的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但是由于缺乏对待翻译的“真”性情,缺少像傅雷那样的翻译批评家和批评精神,因而翻译质量低下,翻译批评风气败坏,人们呼唤傅雷式的“真”回来。
2.联系全文,分条陈述并举例说明傅雷的率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末说“在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的今天,有多少傅雷式的‘真’可以重来”这句话,请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
5、阅读题 谁淘汰了胡雪岩
台湾作家高阳在小说《红顶商人》中,把胡雪岩的克星锁定为盛宣怀。该书把盛宣怀描述为一个“冷血杀手”,盛每次出手,都能让胡惊出一身冷汗,最后还令胡搭上了身家性命。
诚然,在晚清红顶商人排行榜上,盛宣怀与胡雪岩不相上下,他们之所以成为“冤家”,不仅是因为同行,更因为所走的“线路”不同——胡雪岩走的是湘系左宗棠的路线,盛宣怀走的是李鸿章淮系路线。利益与路线的博弈,导致盛宣怀与胡雪岩这对冤家积怨越来越深,决战时刻终于在盛宣怀刻意、胡雪岩不经意间发生。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盛宣怀采用“窃听、掺沙子、挖墙脚”这三招,对对手胡雪岩发起暗战总攻。
窃听即盛宣怀通过电报掌握了胡雪岩的商业秘密情报。知道胡雪岩要高价尽收国内生丝、企图垄断丝业的动向。掺沙子指盛宣怀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偏偏不买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挖墙脚即挖断资金链,拖死胡雪岩。胡雪岩80万两借款正好到了还款期限,外国银行向胡雪岩要钱。本来这笔钱是胡雪岩为左宗棠代筹的军饷,应由各省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但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打着李鸿章的大旗,指使上海缓发这笔协饷,然后又让人四处放风,说胡雪岩银行倒闭在即,造成挤兑风波。
盛宣怀的“三板斧”,让胡雪岩防不胜防,四面楚歌的胡雪岩穷途末路,即便卖房产清仓,但最后还是没挨过挤兑风潮。银行门槛被踩破了,门框被挤歪了,无力回天的胡雪岩终于破产。
胡雪岩的克星,看似是另一个利益集团的对手盛宣怀,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不要忽视整个事件中还有另一个人——朝廷……
成也官场,败也官场。晚清著名官商胡雪岩的主战场,始终不在“商场”,而在“官场”。胡雪岩的命运始终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的所谓“传奇”,只不过是“寻租权力”而后又被权力吞噬而己的一场电视连续剧。
胡雪岩的商才最突出的表现是“整合能力”,他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大小官员与漕江帮派打成一片,一度手眼通天。
不过,胡雪岩的天就是左宗棠,而这位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帅,虽然威风八面,但毕竟不是最高的那片天,比起朝廷来,他仍为一小巫,而“大巫”不保,小巫又奈之若何呢?
胡雪岩的倒掉,看似湘淮两派斗争的结果,胡雪岩看似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则是朝廷早就垂涎的一块肥肉。
尽管晚清通商对外开放,但统治者的本质没有改变。他们依然是地主主宰“末业”的“打劫”态度,区区一个胡雪岩,即便有个地方大员照顾,也注定蹦跶不了多久。
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从清廷对胡雪岩的最后处置不难看出,他们对彼时这位最大商人是不保的。
巨商如猪,养肥了注定是要宰的。官商也是商,本质为商人的胡雪岩注定是要被洗劫的,这主要由封建王朝的统治哲学所决定。
小题1:下列有关胡雪岩失败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宣怀实施“三板斧”的策略,令胡雪岩防不胜防,是其最终陷于四面楚歌、无力回天的境地,终至破产的重要原因。
B.“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胡雪岩依附左宗棠,仰赖官场势力庇护才得以生意红火;然而他的失败,与湘淮两派的斗争脱不了干系。
C.胡雪岩库存的生丝卖不出去,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自己的银行又抽调不出钱返还外国银行的钱款,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D.巨商如猪,养肥了注定是要宰的。官商也是商,本质为商人的胡雪岩实力不断扩大,危及到李鸿章的利益,势必要被淘汰出局,这是由封建王朝的统治哲学所决定。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雪岩介入了淮湘两派的斗争,就注定他已经从生意竞争转入了政治斗争。而生意竞争和政治斗争又是两回事,生意竞争无非是你赚我赔,而政治斗争则是你死我活,所以说他的命运已经不是自己掌控的了。
B.胡雪岩虽然挤进官场,勾结上朝廷大员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C.清朝政府是不会任由胡雪岩实力无限膨胀的,从清廷对胡雪岩最后的处置态度不难看出,他的悲剧是必然的。
D.胡雪岩的发迹史,是对那个特殊时代“官商一体”的腐败制度的最好诠释,胡雪岩商界的“红顶”传奇,不过是一部官商勾结的丑剧。
小题3:联系全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胡雪岩与盛宣怀是同行,加之二人在政治上所走的“线路”不同,导致积怨越来越深,所以双方的决战在不经意间爆发了。
B.盛宣怀以胡雪岩为帮左宗棠筹饷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为突破口,打着李鸿章的旗号,一方面煽动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讨借款,一方面暗中阻止上海道台拨款归还胡雪岩,以此切断胡的资金链。
C.胡雪岩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大小官员与漕江帮派打成一片,这是他商才最突出的表现,也是他最成功的一面。
D.当统治者还是强加在百姓头上的征服者、压迫者的时候,他们以国家为自家私产,作为被统治者胡雪岩,永远摆脱不了被打劫的命运。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