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简述53回刘备招黄汉升的情节。
参考答案:
黄忠是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原为韩玄手下将,年近六旬有万夫不当之勇,弓箭射术天下无双。黄忠与前来取长沙的关羽连战三日,不分胜负。黄忠感动于关羽的义气,不忍用弓箭相伤,太守韩玄以忠战关羽不利要处斩忠,为魏延所救,投降于刘备。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选考)
躲在书后面的孙犁
舒乙
作家不必像演员,尤其不必像明星。作家的名字可以很响亮;但是读者不认识他们,没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有名,是他们的作品频繁地在杂志上、报纸上、书上出现。
作家是躲在书后面的人。最典型的要数孙犁先生。
孙犁从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甚至害怕照相。他是真正的深居简出。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孙犁的名字,因为他拒不出席各类活动,整天整天地躲在家里写东西,频频地发表作品。这才是孙犁。晚年,到了实在不能写的时候,孙犁甚至不说话了。在病床上,他头脑清晰,但极少说话。在住院之前,差不多在20年里,孙犁连续写了10本新书!为这10本书,我参加过一次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的研讨会。与会者都为他复出后的高产而惊叹。晚年,他的文章越写越短,却居然写了10本。
中国优秀的老作家有一个特点,晚年复出后又掀起一个写作高潮,巴老如此,冰心如此,萧乾如此,孙犁也如此。因为写得好,这次高潮构成了他们一生中的第二个高峰,一点不弱于《家》、《寄小读者》或者《荷花淀》。
孙犁的《荷花淀》和《铁木前传》莫定了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的作家地位。但是,他晚年的这10本书,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伟人级的作家。
躲在这10本书后面的孙犁是一个心地善良、目光犀利、襟怀坦荡、敢说敢为、嫉恶如仇的真君子。他很像一座浮出海面的冰山,不显山,不显水,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可哪知道,海面之下竟是那么庞大,那么威严,那么厚重,也那么厉害。这种厉害,是一种痛快,一种淋漓尽致,一种不隐讳,一种一针见血。念孙犁的文章就有了一种难得的对他的崇敬感,因为他敢讲真话,敢抒己见,敢一语道破。于是躲在书后面的孙犁一下子就成了一座大山,巍峨的大山。你也因此而明白,他为什么不爱出头露面,不爱上镜,不爱出席公众场合。只因他不爱掩饰自己的观点。
孙犁,应该说,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作家之一。他拥有大量的书,他念过大量的书。孙犁爱书如命。他爱书,爱寻书,爱买书,爱藏书,爱念书,爱谈书。更有甚者,他爱给书籍包书皮,打扮书,包装书,都亲手做。他还爱在书上题词,写好多话,信手写来,皆成文章。这样的书,是他的宝,也是他的象征,在众多的作家中,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冠军。
中国现代文学馆多次派人去拜访孙犁先生,去看他这些可爱的书,后来又去和孙家子女谈这些书的归宿和“孙犁文库”的未来。这些书上有孙犁的手艺,有孙犁的笔迹,有孙犁的思想,有孙犁的感情。它们是孙犁,孙犁是它们。必须善待这些书。未来的“孙犁文库”就是“孙犁博物馆”,是一个最有特色的中国现代文人的纪念馆。一旦成立起来,肯定,它最有中国文人味儿,既有文献性,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想一想,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一个南征北战的人,一个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的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一个极有学问的人,一个惜书如命的人,放在一起,看似矛质,但确实扎扎实实地集于一身,岂不是天下一大奇观呜。
有一次,孙犁在他的藏书《西游记》上做了以下的书茂:“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斯。“勿作书盆,勿为书痴,勿构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这些话,是孙华先生的人生观。是一个大儒的人生观。是一个大作家的人生观。躲在书后的,竟是这么一个伟大的现代人。
他去世了,可是他的遗产够后人受用很久很久。想着想着,我的心境平静了下来。慢慢地、渐渐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勿作书盆,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表明孙犁不愿做书蠢、书痴,爱书却不信书,不为书中内容所束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B.孙犁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人们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他的名字,除了他整天整天躲在家里写东西之外,更主要是他不喜欢照相。
C.文章写到巴老、冰心和萧乾,一方面衬托孙犁晚年复出后掀起又一写作高潮,暗示其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地位;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
D.孙犁是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他南征北战,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紧跟时代步伐,极有学问,惜书如命,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矛盾体。
E.文章结尾“我的心境平静了下来。慢慢地、渐渐地”,不仅透露出作者对孙犁先生的崇高敬意,并且暗示了孙犁对浮躁的后辈的巨大影响。
(2)为什么说孙犁是躲在书后面的作家?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说说躲在书后面的孙犁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犁在他所藏《西游记》的书蔑中写道:“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勿作书蠢,勿为书痴。……不以为累,是高水平。”孙老先生爱书可见一斑。你对此有什么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读书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为人淡泊,不爱出席各种热闹场合,有名却不被人们认识。②著作颇丰,晚年身体不好,话虽不多,但复出后又掀写作高潮。③从书中所袒露出来的态度和孙犁对书的态度可见他的为人。(意对即可)
(3)①潜心写作,深居简出;②心底善良,襟怀坦荡,敢说敢为;③惜书如命,又不为书所累。(意对即可)
(4)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像孙犁一样爱读书,把读书当做我们的习惯。学会读书,不读死书,死读书;
①孙老性情淡泊,安宁处世,但对于书,却爱之如命;
②孙老爱在书上题词,表现出孙犁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感情。
③孙老不拘泥书本内容,不尽信书本。(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寒?山?寺?谢宗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刀下出来。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飘渺着隐隐雾气。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观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醺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我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惟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选自《新散文周刊》,有改动)
小题1: .“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为什么一直缭绕着这股意绪?这首诗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答:?
小题2: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作者游览寒山寺,在哪些方面感到出人意料?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答案文字不超过20字。)(6分)
答:?
?
小题3: .“陌生人”的一席话,使“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作者从“陌生人”的一席话中领悟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4分)
答:?
小题4: .文章结尾又写到诗人张继,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 .①因失意而长期浸淫在诗歌哀婉的意境中。②摒弃种种功利声名,心灵变得透明纯粹。
小题: .现实环境与主观想象不同,眼前景色与诗作描写有别,清幽的寺院如同俗世的闹市。
小题: .世事变化,我们无法强求现实的境界与古人的诗意相同;在与世俗的抗争中,我们应该珍惜心中那份美好的诗意追求。
小题: .①文章开头从张继的诗歌说起,结尾又写到张继,首尾照应,使结构更为严谨。②想象诗人赞赏“我”的看法,对文章主旨作了进一步的肯定,也使文章更富有情趣美。
本题解析:
小题:
(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相关的信息区域,从中筛选并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组织答案文字。这一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就在题干引文所在的段落中。)
小题: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相关内容在文章的第五、六、七三段,但三段内容各有所侧重。第五段侧重于自己先前的主观想象,现实的环境与想象有出入;第六段侧重于诗意的品悟,眼前的景色与诗意不相同;第七段写本应清幽的境界却如同闹市,与自己的情趣与追求相异。)
小题: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照抄原文不符合“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要求。“领悟”的应该是道理,不能还是就事说事,因而要对原文的叙述有所概括和提升。)
小题:
(本题主要考查对思路的分析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一是首尾照应,二是想象,对用意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强壮科普?让双翼齐飞
周一平
科学家不到位导致科普成为无源之水。曾经多次主持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大光认为,我国科普事业的最大问题是科学家没有调动起来,科普活动中科研人员参与程度太低。而在发达国家,科学共同体早已成为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桥梁,科学家与大众媒体的默契合作,更是造就了诸如阿西莫夫、卡尔?萨根等众多科普明星。反观我国,科学共同体只是专注于科研,科学家与大众媒体的信任度远未建立。
一位热心参与科普工作的院士曾经感慨,科技工作者自认为搞科研是唯一天职,打心底关注科普工作的研究人员简直是凤毛麟角。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也表示无奈,“现在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是看学术成果,而科普并不在评价体系之中。”不愿拿搞科研的钱来做“出力不讨好的科普”,这是科技工作者的普遍心态。
科普理念落后导致公众缺乏支持热情。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普工作基本是将科学知识“推”向公众,有专家形容是“你不知道、我来告诉你”的居高临下姿态。这种传统的科普方式在教育水平落后、信息不公开、公民意识尚未形成的年代尚具有意义,但在一切都已发生改变的今天,传统的科普方式或许隐含着一种不平等的思想。这种强制灌输式的、忽略公众认知心理和意识的理念,亟须改变。
在西方,科普工作经过“大众科学”、“科学传播”,发展到今天“公众理解科学”,名称演化的背后是科普理念的转变,公众逐渐从科学之外融入到科学之中、领会科学方法,最终形成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转变科普理念,在与公众进行充分互动交流的前提下,将“推知识”转为“拉兴趣”,是我国科普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选自2013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科学家不到位导致科普成为无源之水”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程度太低,科学家没有调动起来是最大问题。
B.科学共同体只是专注于科研,科学家与大众媒体的信任度远未建立。
C.科普理念落后,传统的科普方式忽略公众认知心理和意识的理念。
D.科技工作者自认为搞科研是唯一天职,关注科普工作的人只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