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2019-07-03 08:14:5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勃鲁阿戴总统 [法国]吉尔贝·塞斯勃隆 艾米尔·勃鲁阿戴有一种大大妨碍他前程的脾气。因为他虽然在政府机关里任职,却丝毫不象他的同事们那样克制、收敛,居然还敢发发脾气。象他这样一个爱发号施令、性格暴烈、胆大而有见识的人,亏得他喜好不一,应该说他需要在办事中有条不紊,否则他连现存占着的那个微不足道的位置还捞不到哩。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都是“准时而行”的,这一点是他在部里的档案中得到的唯一良好的评语。他每天起床、到部里上班、吃饭、吸烟、洗手,等等,都是一成不变。他的梦想、筹划、发怒——所有使他成为一个人的活动,都被安排在这些事的空当儿里。他总是从晚间九点睡到早上七点,一旦缺了五分钟的觉,无论如何,要在当天补回来,否则就要出现严重的神智不清的情况。 依照这种情况推测,他的后半生里只考两个日子值得提一下了:一个是他退休的日子,一个就是他死的日子。其余的都是一成不变,“准时而行”的。 可是有一天晚上,几个顺路来看望他的朋友把他拉出去,先到戏院,后到夜总会,在外边玩了个通宵。第二天早晨,勃鲁阿戴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是在家里,这会儿时钟正好敲了七下。他面临一个无情的窘境:要么睡上一天觉,要么照常上班工作,不睡觉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他的身体替他找到了唯一对他合适的办法,艾米尔·勃鲁阿戴又睡着了,但他刚一睡倒,身体很快就起来了,重新穿好衣服,到部里上班。从此,他成了一个梦游者。 从那天开始,他的生活就完全颠倒了过来:他的梦想、他的筹划、他的愤怒统统沉浸在这白天的酣睡之中;而他的自负、暴烈、大胆和才智都归到无用场的黑夜里。在白天,只见他完全是个沉默寡言、谦卑顺从、唯唯诺诺的样子,因为他完全是个夜游的人。然而正因为如此,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来他的上司们对他那过强的性格一直很厌恶,现在终于觉得他的职位如此低下是有欠公道的,就越级提拔他。人们本来知道他并不怎样笨,现在又发现他温顺、平和,毫无野心,于是就把他树为榜样。首先把法兰西学院院士的桂冠给了这位梦游者,接着他又得到了骑士荣誉团勋章。“怎么!他以前还没有得到吗?” 他不久就成为交易界津津乐道的人士。有人揣度艾米尔·勃鲁阿戴可以出任一个子公司的经理。这是对他一番“试用”。梦游人当然表示同意。他出席各种董事会,总大睁着那双茫茫然的眼睛,嘴边挂着微笑。“他样样都好,亲爱的……”那些托拉斯的巨头们非常赏识他。不久,他就在三个、七个、甚至二十个董事会里兼职,人们推选他当董事长。他在承办什么事务和主持投票时,完全符合例行公事原则,又毫无任何自己的见解。这是无与伦比的优点。由于那些托拉斯老板有意把他引进海运界,他就在那里发迹扬名了。从此,那些搬运工、码头工和随时都会丢掉性命的水手们一听到勃鲁阿戴经理的名字就会脱帽表示敬意。 托拉斯的巨头们认为,像勃鲁阿戴这样恪尽职责的人物应该更直接地参预国家事务。梦游者自然同意了。有人出钱给他买了一个选区,于是他成了众议员。后来成了参议员,接着又从副议长升为参议院议长。最后,他当上了共和国总统。他很少演说,演说时内容也平淡无奇,这样,全国一半的人听了大失所望,可是另一半的人听了则大为高兴,说:“我们总算有了一位不夸夸其谈的总统,一位思想家!只要看一看他那双沉思的眼睛,富有哲学意味的微笑,就足以……”再说,他是那么风度翩翩。众所周知,自从费里克斯·富尔总统以来,竟没有一个总统懂得穿衣服。于是这位勃鲁阿戴总统就被当作出口商品一样看待了。在这位气度不凡而又比英国国王还要沉默寡言的人物访英以后,法兰西银行从大不列颠政府银行得到了一笔渴望已久的巨额贷款。但由于这笔钱早就用于填亏空,勃鲁阿戴总统便又被派往美洲进行访问。就是这趟旅行把一切都搞槽了。因为新旧大陆之间的时差使艾米尔·勃鲁阿戴弥补上了很久以前欠下的那一夜睡眠,这真是他自己也没有料到的事情。 此后,他又白天清醒,夜里睡觉了!□□□□□□□□□□□□□□□□□□□□□□□□□□□□□□□□□□□□□□□□。在国会和银行的走廊里,到处是议论他的窃窃私语。不到半年,艾米尔·勃鲁阿戴落入了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一些圈套(只有他被蒙在鼓里),他不得不辞去共和国总统的职务。他被撤掉一切官方职务,最后获准去享受他那退休的权利了。(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篇交代了艾米尔?勃鲁阿戴有一种大大妨碍他前程的“脾气”,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⑴指出文中“重大变化”的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赏析文中的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情节发展,补写末段空格处的内容。(不超过40字)(3分) 小题4:本文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虚构是小说的合法化身份,没有了虚构就没有小说,本文体现了小说虚构的特点,就小说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请联系小说的主题,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具体介绍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自负、暴烈、大胆和有见识,爱发号施令,喜好不一”等,为下文成为梦游者后性格的变化作铺垫与对比。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构成反讽,突出政府机关是不需要个性化的人才的 小题2:⑴(2分)一是勃鲁阿戴的地位与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得到赏识与提拔,最后以致当了总统;二是构成反讽,批判群体庸俗,平庸无能者大行其道,官运亨通。 答出1点,给1分;共2分。 ⑵(3分)该句运用对比手法,侧面描写,用细节形象地呈现了勃鲁阿戴带给公众的形象,突出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说明了产生这种现象有其深厚的社会土壤。 答出手法,给1分;答出思想内容,给1分;答出表达作用,给1分 小题3:他的个性、他的大胆和才智又统统重现出来,冲撞、冒犯别人,使别人感到不安。表达出“他的个性、他的大胆和才智又回到到原来的那种状况”的内容,给2分;表达出“使人感到不安”之意,给1分。实际上此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4:第三人称叙述。①本文能直接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的前后变化,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从而增加了文本的信息量,勃鲁阿戴成梦游者后,他的神速的晋升的经历。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3分 小题5:小说中“勃鲁阿戴”的成为了梦游者后的个性的“改变”,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的人生遭遇,情节荒诞、可笑、离奇,是“虚构”的;(2分)但它引起了我们对与之类似的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思考,尤其社会需要“沉默寡言、谦卑顺从、唯唯诺诺、毫无野心、毫无思想”的人才,才不会对上司构成威胁,这是一种具有艺术真实。(2分)虚构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它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它深刻地暴露了政府机关的各种弊端、腐败与以及执政不作为的现象。(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要理解答题的思路是从内容和结构或者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要在整体把握小说文意的基础上,先简单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如“自负、暴烈”等,然后从开篇这一安排的意图上回答,如为下文梦游性格的对比做铺垫;然后再从表达效果上,回答这种表现手法的讽刺和反衬作用。 小题2:(1)此类题目要找到原文相关语段,结合着对文章大意的了解,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如内容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可以从勃鲁阿戴的地位与身份两方面分析;表达效果方面,可以从讽刺这种变化所折射的一种社会现象方面来回答,如“平庸无能者大行其道”。(2)从两种人的不同观点态度可知,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内容上突出了勃鲁阿戴带给公众的形象,还要从表达效果方面来答,如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小题3:此题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勃鲁阿戴的性格特点,结合着所处文段的上句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概括。从文意可知,勃鲁阿戴是在白天不睡觉的时候,他的所有个性、他的大胆和才智又统统重现出来,冲撞、冒犯别人,使别人感到不安,所以,从这个上句“他又白天清醒,夜里睡觉了”来看,应从他的所有个性、、大胆和才智讲再次表现出来方面回答。 小题4:答题时,要从原文中找到关于主人公的称谓,“勃鲁阿戴”“他”,可以看出,属于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由于拉大了作品与读者的举例,所以更有客观性;用第三人称,还可以从它的自由灵活性方面作答,如有利于作者展现人物活动、性格等方面的变化。 小题5:答题时,要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勃鲁阿戴”因梦游而性格改变后,发生的一系列的荒诞离奇事情,然后再分析这种离奇带给人们的深刻思考,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还可以从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作答,还要从虚构虽然不等于真实,却是令人深思的一种真实,以此来揭露社会弊病和腐败现象。组织答案时,要结合着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城市羔羊 晨义 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起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她甚至试着走到草坪边缘,探头嗅嗅来去匆匆的车影,仿佛那是涓涓流水,可以解渴,可以照亮她可爱的模样。然而她渐渐发现这里的草干枯单调,又短又碎,也没有花朵,连她的小蹄尖都遮不住,吃起来无滋无味,山坡上的草叶多鲜美啊!这里的声音杂乱,山坡上的声音多悦耳啊!山坡上的风吹到身上像水洗一样,越吹越白越洁净,而这里的风恰恰相反,而且没有憩息的树阴……同时,她感到了处境的危险,比有一天遇见了饿狼还严重,因为那一刻她可以奔跑,跑到羊群那里,羊群那里有牧人。但现在,就她一个。她“咩咩”地叫了几声,惶恐地张望。她的语言只有她自己听得懂。这是一座孤岛,除了脚下这些小市民化的草,她成了岛上唯一的求生者。 她怎么来到了这里? 城市的草是不允许长高的,长高了叫荒草,要毫不客气地清理掉,不然会生出野花,生出飞叫着的昆虫,比如蟋蟀、蚂蚱--那不乡村化了吗?城市的草卑微低矮,直白一律,就那么浅浅一层薄色,看上去平平淡淡,不让你产生任何奇思异想;踩上去软软绵绵,从不留有步步芳菲的浪漫:含蓄什么?深沉就别在这里。这些草从老远的地方一块块买来,曾随阵雨般的流行音乐一起,润染过一片片苍白的心灵。但日升月落,也就不再新鲜。你见过失却魅力的情人的瞳眸吗?正是如此茫然。而今日,因了这只明亮的羔羊,它竟闪射出前所未有的奶汁般的神采。 毫无疑问,这只羔羊吸引了众多的注目和议论。有人还端起油光光的猎枪向她眯起一只血红的三角眼。 “哦,像个天使!” “哟,迷途的羔羊啊。” “哈,四面楚歌。” “很危险了,哼,说不定会叫车碰死。” “可惜太小了,还不够一顿涮羊肉。” “谁叫这家伙馋哩,啃草啃到城市里来了,这不是破坏绿化吗?” “它一定渴了,真可怜。” “倒有些诗意。” 四周都是路,可没有她的一条。日头西沉,到了归卧家园、品味甘草的时刻。然而今天,她连回忆的权利都不存在。她等待着,她要趁夜色快快奔跑!奔跑!什么时候找到了野草,生命才能获救。 黑夜来临,她能寻到归去的来路吗?而且,不到最终的一刻,红唇绿眼的城市不会终止从横。何况,城市的夜路并不好走。她的心可以舒展在崎岖坎坷的旷野,却不敢透露给宽阔平坦的城市。 不过别担心,这羔羊原来只是一尊白石雕像。她不会走动,不会饥渴。如果有人打碎它,也听不到痛苦的惨叫,看不见可怕的流血。 感谢上帝。 1.从第三段看,这只“城市羔羊”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为“城市羔羊”。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圆草坪上的草,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为什么要铺陈众人对“城市羔羊”的注目和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试探究倒数第二段在结构安排和主旨表达上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惊奇(新奇)——失望——惶恐(意对即可) 2.形象展示城市羔羊面临的生活环境;与山坡上的草形成对比,传达羔羊对过去自由生活的怀念;借以抒发作者对单调乏味、直白一律的城市生活的不满。(意对即可) 3.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羔羊的不同态度;进一步揭示“城市羔羊”将面临的危险处境;为下文写“城市羔羊”欲趁夜色逃离作铺垫。(意对即可) 4.结构安排:照应开头,揭示悬念;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曲折,达到戏剧性的效果。 主旨表达: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的悲悯情怀;深化主旨,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思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化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 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 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中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 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城市。 小题1: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 B.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 C.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 D.枝蔓状城市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
| 小题2: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 B.所有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 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 D.城市蔓延扩展到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乡村。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枝蔓状的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B.枝蔓状城市的后现代演变可以完全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
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原文说的是“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市区”不等于“枝蔓状城市”。
小题2:据末段,成为“全球化城市”的是“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而不是所有的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都成为全球化城市。
小题3:A原文说的是“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意思是有些方面差别缩小,有些方面差别不可能消失;B文中无依据;D劳动力低廉化文中无据。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园花寂寞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是清代保卫八大园的侍卫之类的人住的地方。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有些往来,是必然的。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是融洽的。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
②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花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据说,此花来头不小。在北京,只有梅兰芳家里有,齐白石晚年以画牵牛花闻名全世,临摹的就是梅府上的牵牛花。
③我是颇喜欢一点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现在有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自己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自己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自己的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了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小题1:为什么作者要在第①段中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4分)
小题2:请体会第④段作者引用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词在文中的含意。(5分)
小题3:文章以“园花寂寞红”为题有何妙处?结合全文,试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突出了他们相识时间之长,感情之融洽(2分,答对一点1分);为下文写老友猝然离世而感到悲伤寂寞作铺垫(2分)。
小题2:老友在世时,他种花,我赏花,聊天,觉得都是寻常事(2分);现在老友去世了,就觉得当时的寻常事,弥足珍贵,难以忘怀(2分);表达了作者对老友的深切怀念(1分)。
小题3:①融情于景,借物喻人,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写“园花”在主人去世后无人侍弄的寂寞,实则表达的是作者看见物在人非,老友去世的孤单寂寞心情,揭示了文章主题。②融“园花”和“寂寞”这两条线索为一体,语言凝练传神,画龙点睛。③巧妙化用诗文(化用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第①段中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时,提到了“我”与老夫妇认识了将近六十年,突出认识时间之久,还写到了和老夫妇的来往,突出感情融洽,从而为后文老友去世的悲伤之感做铺垫。
点评:针对某句话或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句子或段落的位置,放入全篇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
小题2:“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说,“当时”是指老友在世时,“寻常”是指他种花,我赏花,聊天,觉得都是寻常事;第二层含义是说,当时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在老友去世了,就觉得当时的寻常事,弥足珍贵,难以忘怀,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老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时,可以把句子分割为若干个词语单位,先把这些词语解释清楚了,那么整个句子的含义自然也就解释清楚了。如果句子中有比喻的修辞,可以找到喻体的特点,然后结合喻体去理解本体。
小题3:标题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园花”在主人去世后无人侍弄的寂寞,比喻作者看见物在人非,老友去世的孤单寂寞心情,生动形象。从线索角度来说,文中有两条线索。即“园花”和“寂寞”,而文章标题恰恰将这两条线索融合为一体,语言精炼。从引用角度来说,这实际上是化用了诗文(化用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增添了文学意蕴。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大多是修辞),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小题1: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战国初期开始,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一直曲折,过程始终不顺利。
B.孟子去世后,孟子学派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渐渐改变,孟子及其著作渐获重视。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没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孟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可见孟子曾经被冷落。
D.中唐以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孟子逐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其人被政府封爵,其书跻身“四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
B.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的《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做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前期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很少提孟子,孟子的地位一直不高。
D.东汉赵岐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这些可以说明孟子“升格运动”当时已初现端倪。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A、“从战国初期开始”错误C、“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错误D、“孔孟之道”便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错误。
小题1:A 、“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应颠倒;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与“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属强加逻辑联系;C、“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错误
小题1:A、“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属以偏概全,说法错误;C、“唐朝前期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很少提孟子”错误,应是只字未提;D、“这些可以说明孟子“升格运动”当时已初现端倪”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