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
南 墙 暖
张大勇
①老家私塾先生张仲儒留下一句话:十层棉被窝,不抵南墙暖。孩年,常听到大人们将此话像取暖似的在冬天里反复使用,就追问是什么意思,祖父咧开嘴巴,逼近我的脸,嚷嚷着:什么意思?就是“晒太阳”呗!我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来到南墙下,仰起小脸,突然就觉得阳光像瀑布似的裹头盖脸地抱着我,一股煦暖由外及内。
②就像一场朔风呼呼刮过,时光回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寒冷的冬季,一俟遇上晴朗之日,早晨或者午后,张舍庄上一户户倾巢而出,依偎着南墙,或立或坐或蹲,晒起太阳来。彼时,农房一律土垒,土墙吸纳暖洋洋的阳光,寒冷中的农人就有了厚实的依靠;当头是温煦的阳光,前心后背、发梢脚踝,上下通泰,恰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负冬日》一诗中所述:杲杲东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风生肌肤。初如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陪同我们晒太阳的,有南墙上悬吊着的成串的红辣椒、红薯干、玉米棒等,还有鸡鸭猫狗等家禽家畜。家境稍好的人家也能晾出一挂挂咸鱼腊肉。
③诗人余笑忠说:“寒冬在加深/一群乡村小学的孩子/在墙角彼此撞来撞去/我们就这样取暖。”被誉为“小猴子”的村童绝对不会安分的。我们贴着南墙,铆足劲玩起“挤麻油”的游戏。暖融融的南墙根下生机翻腾。我们笑呀叫呀,原本打瞌睡的老年人睁开眼,看着我们快活,间或嗔骂上两句。看我们热闹得可以,小猫小狗也会凑了过来,在我们的裤裆下钻来钻去。有时一方力薄,被对方挤得节节败退,殿后的那位自恃力大的小家伙企图作最后的挣扎,无奈大势已去,独木难支,被敌我两方人马压在最下面,一干小家伙摞成了人堆,压在上面的家伙十二分地开心,一边受用着胜利的快乐,一边还抖动着身子意欲形成压力传输体系,让败军之将饱受一下被征服被压迫的滋味。就像码着一摞的快乐,倒下来的还是一堆快乐一样。我们在大人的拉扶下,先后站起身来,用小手掸拍着屁股及屁股上下的尘土,一脸的嘻嘻哈哈,不计前嫌。再看看二胖子头上热气缭绕,他的祖父拉过他,直起两指从后颈向下探试,嘴里呵斥道:“皮死了!后背湿漉漉的,不要感冒了!”二胖子咧着嘴巴,望着大家傻笑一番后,趁祖父与他人唠嗑时,又伏在地上、撅起屁股,与玩伴拍起纸牌来。
④村童消停下来,大人们自然也就由观众向主角转换,进入“谈话节目”,唠嗑的内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谈婚论嫁,褒良评恶,国家大事,鸡毛蒜皮,今年的收成,明春的开播……间或伴之咳嗽声和感叹声,还有一两声因村头来了生客而响起的狗吠。这是农人冬闲日子里最为放松与悠然的辰光,用乡村诗人冬桦的话说,“乡人的幸福时光,浮在摄氏零度的上面,在农舍的南墙根绽放。”
⑤后来进了城,南墙依在,只是城里没有“晒太阳”的场面。有时下班在凛冽中匆匆回家,无意瞥见一所学校大门外朝南的墙根下,几位卖小吃的农妇蹲在阳光里的情景,一下子就唤起我的记忆再度“返乡”。去冬,我回了一趟老家,感到张舍庄上格外空寂,是放寒假的时候,不少孩子到父母打工所在的城里去“过几天好日子,看几眼好风光”,有的人家春节才能赶回来团圆。守村的只是一些老者和妇女。在村口张春勤家的门前,我看到他的年逾八旬的父亲独坐在墙根前,一声不响,把自己静静地摆在那儿似的坐着,寒风轻漾,老人家萧疏的白发袅然,显现出一丝丝生机。
⑥春勤家的门庭坐北朝南,他的曾祖父正是老私塾先生张仲儒。
小题1:第①自然段中划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描绘的儿时的乡村生活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描绘儿时乡村生活的?(6分)
小题3:第④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联系文本说说你的理解。(6分)
小题4:第⑤自然段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比喻,拟人。?
(2)生动形象地写出冬日阳光带给“我”的温暖的感觉。(意思对即可)
小题2:
(1)温馨,快乐,充满生活情趣(4分)
(2)作者用大量细节连缀成一幅乡村风情图(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
(1)在那个贫寒的年代,冬闲日子里在农舍的南墙根“晒太阳”,村童游戏玩耍,大人谈天说地,人们是快乐的(3分)。
(2)这种幸福源于自然,源于淳朴温馨的民风乡情(3分)。
小题4:
(1)作者的心情很复杂,既是伤感的,又是满怀希望的。(2分)
(2)南墙依然,童年不再;假日里乡村的孩子大都跟随打工的父母去了异乡,故土格外空寂,但也因此而有了新的希望。(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道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和效果。一般的修辞手法都能起到生动、形象、具体的表达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题,文中描绘的儿时的乡村生活具有三个特点,并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展示。
小题3:这是一道重要语句理解试题。要准确理解本句的含义,除了分析本句的修辞作用外,还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把握。
小题4: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这篇文章除了对自己童年往昔的回忆之外,更对现在儿童生活充满了希望。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岁朝清供
汪曾祺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者为“冰心”,而给檀心的起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
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
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看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竹。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候,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养水仙得会“刻”,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极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珖就不画刻过的水仙。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
北京人家春节供腊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风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
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了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广州春节有花市,四时鲜花皆有。曾见刘旦宅画“广州春节花市所见”,画的是一个少妇的背影,背兜里背着一个娃娃,少妇著白上衣,银灰色长裤,身材很苗条。穿浅黄色拖鞋。轻轻两笔,勾出小巧的脚跟。很美。这幅画最动人之处,正在脚跟两笔。
这样鲜艳的繁花,很难说是“清供”了。
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是“岁朝清供”!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养水仙得会‘刻’”的“刻”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2) “很难说是‘清供’了”的“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2:简析“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试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6分)
小题4:从“岁朝”之“供”入手,探究本文所表现出的民族风俗与人文精神。(8分)
参考答案:小题1:(1)修剪,剪裁。(如以其他词语作答,可酌情给分)
小题2:(从结构上看)收束了上文关于家乡腊梅的描述,引起下文对其他地方岁朝供物的描述;(2分)(从内容上看)强调了“我”家腊梅的独特,表达了“我”对家乡春节习俗的深切感受。(2分)
小题3:(1)典雅或雅致(核心词:雅),如“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2)朴素散淡(或答为:平和朴实。核心词:朴),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3)简洁(核心词:简),如“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
小题4:(1)重视春节,不论贫富,不分地域,都有迎接新年的习俗,表达迎春祈福的美好心愿。(2)有以供物迎接岁朝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岁朝的虔诚。(3)有鲜秾的供品,也有淡雅的清供,无论雅俗,都有以画为供的习俗。(4)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画中多天竹、腊梅花、水仙,表现了中国文人的雅趣;“清供”也表现出民俗的简朴。
本题解析:小题1:(1)如以其他词语作答,可酌情给分(2)由“繁花”“俗气”等词展开相反联想,不难推断。
小题2:略小题3:(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概括语言风格1分,举例恰当1分,能加以分析1分。)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4分)
从棣花到西安?贾平凹
⑴秦岭的南边有棣花,秦岭的北边是西安,路在秦岭上约300里。世上的大虫是老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走虫。几十年里,我在棣花和西安生活着,也写作着,这条路就反复往返。
⑵父亲告诉过我,他十多岁去西安求学,是步行的,得走七天,一路上随处都能看见破坏的草鞋。他原以为三伏天了,石头烫得要咬手,后来才知道三九天的石头也咬手,不敢摸,一摸皮就粘上了。到我去西安上学的时候,有了公路,一个县可以每天通一趟班车,买票却十分困难,要头一天从棣花赶去县城,成夜在车站排队购买。班车的窗子玻璃从来没有完整过,夏天里还能受,冬天里风刮进来,无数的刀子在空中舞,把火车头帽子的两个帽耳拉下来系好,哈出的气就变成霜,帽檐是白的,眉毛也是白的。时速至多是40里吧,吭吭唧唧在盘山路上摇晃,头就发昏。不一会有人晕车,前边的人趴在窗口呕吐,风把脏物又吹到后边窗里,前后便开始叫骂。司机吼一声:甭出声!大家明白夫和妻是荣辱关系,乘客和司机却是生死关系,出声会影响司机的,立即全不说话。路太窄太陡了,冰又瓷溜溜的,车要数次停下来,不是需要挂防滑链,就是出了故障。到了秦岭主峰下,那个地方叫黑龙口,是解手和吃饭的固定点。穿着棉袄棉裤的乘客,一直是插萝卜一样挤在一起,要下车就都浑身麻木,必须揉腿。我才扳起一条腿来,旁边人说:那是我的腿。我就说:我那腿呢,我那腿呢?感觉我没了腿。
⑶90年代初,这条公路改造了,不再是沙土路,铺了柏油,而且很宽,车和车相会没有减减速停下,灯眨一下眼就过去了。
⑷以前棣花有两三个司机,在县运输公司开班车,体面荣耀。他们把车停在路边,提了酒和肉回家,那毛领棉大衣不穿,披上,风张着好像要上天,沿途的人见了都给笑脸,问候你回来啦?就有人猫腰跟着,偷声换气地乞求明日能不能捎一个人去省城。可现在,公路上啥车都有,连棣花也有人买了私家车。
⑸我每年十几次从西安到棣花,路经蓝关,就可怜了那个韩愈,他当年是“雪拥蓝关马不前”呀,便觉得我很幸福,坐车三个半小时就到了。
⑹过了2000年,开始修铁路。棣花人听说过火车,没见过火车。通车的那天,各家在通知着外村的亲戚都来,热闹得像过会。中午时分,铁路西边人山人海,火车刚一过来,一人喊:来了——!所有人就像喊欢迎口号:来了来了!等火车开过去了,一人喊:走了——!所有人又在喊口号:走了走了!但他们不走,还在敲锣打鼓。十天后我回棣花,邻居的一个老汉神秘地给我说:你知道火车过棣花说什么话吗?我说:说什么话?他就学着火车的响声,说:棣花——!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我大笑,他也笑,他嘴里的牙脱落了,装了假牙,假牙床子就笑了出来。
⑺有了火车,我却没有坐火车回过棣花,因为火车开通不久,一条高速路就开始修。那可是八车道的路面呀,洁净得能晾了凉粉。村里人把这条路叫金路,传说着那是一捆子一捆子人民币铺过来的,惊叹着国家咋有这么多钱啊!每到黄昏,村后的铁路上过火车,拉着的货物像一连串的山头在移动,村人有的在唱秦腔,有的在门口咿咿呀呀拉胡琴,火车的鸣笛不是音乐,可一鸣笛把什么声响都淹没了。我第一回走高速路回棣花,没有打盹,头还扭来转去看窗外的景色,车就突然停了,司机说:到了。我说:到了?有些不相信,但我弟就站在老家门口,他正给我笑哩。我看看表,竟然仅一个半小时。从此,我更喜欢从西安回棣花了,经常是我给我弟打电话说我回去,我弟问:吃啥呀?我说:面条吧。我弟放下电话开始擀面,擀好面,烧开锅,一碗捞面端上桌了,我正好车停在门口。
⑻在好长时间里,我老认为西安越来越大,像一张大嘴,吞吸着方圆几百里的财富和人才,而乡下,像我的老家棣花,却越来越小。但随着312公路改造后,铁路和高速路的相继修成,城与乡拉近了,它吞吸去了棣花的好多东西,又呼吐了好多东西给棣花,曾经瘪了的棣花慢慢鼓起了肚子。棣花已经成了旅游点,农家乐小饭馆到处都有。小洋楼一幢一幢盖了,有汽车的人家也多了,甚至荒废了十几年的那条老街重新翻建,一间房价由原来的几十元猛增到上万元。以前西安人来,皮鞋印子留在门口,舍不得扫;如今西安打一个喷嚏,棣花人就问:咱是不是感冒啦?他们啥事都知道,啥想法也都有。而我,更勤地从西安到棣花,从棣花到西安,我不再以出生在山里而自卑。车每每经过秦岭,看山峦苍茫,白云弥漫,就要念那首诗:“啊,给我个杠杆吧,我会撬动地球;给我一棵树吧,我能把山川变成绿洲;只要你愿意嫁我,咱们就繁衍一个民族。”
⑼就在上个月,又得到一个消息,还有一条铁路要从西安经过棣花,秋季里动工。
(选自 2009年07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6段加横线的句子属于那种描写手法,请对其作用具体分析。(4分)
小题2:从棣花到西安,道路交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如何突出这种变化?(4分)
小题3:第⑻段加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做出探究?(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采用细节描写。(答神态描写也可),能形象地表现出因交通建设的发展而使棣花经济发展,人民富足后老人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小题2:(变化)①步行时代,翻山越岭;②乘车时代,窄而陡的山路——柏油马路——高速公路+铁路。作者用对比手法突出这种变化:以从棣花到西安过去落后的交通、经济状况与现在发达的交通、经济状况作对比,突出改革开放后从棣花到西安的交通、经济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讴歌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小题3:①抒发了棣花人因家乡迅速发展而自信、自豪的情怀。②表达了棣花人要改造家乡的理想与决心。③只有好的政府、好的政策,才有发展的机遇。引用这句话升华了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应先掌握一般常用的描写方法。此句写的是人,因此可从人物的形态肖像、行为动作、语言和心理方面去考察。这句话的描写手法是神态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其作用就是写人物的心理,联系前后文可知,这是写人物在家乡通了火车后的喜悦和满足。
小题2:解答此题,要结合全文分析。整篇文章都在写从棣花到西安的交通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合作者所使用的对比手法的例子,找到有关语句归纳即可。但要注意的是,需要分点列出答案。
小题3:联系语境,这段话是在棣花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善变得富裕之后,“我”坐着车往返于棣花和西安之间看着“山峦苍茫、白云弥漫”时,心中自豪感情的抒发,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没有传奇主播克朗凯特的世界
世界不再有他,他却留给世界媒体的良心和新闻的准则,他让隔着日更线的我们知道,当一名新闻主播同时是前线记者的时候,是怀有怎样的勇气和正气。
更多的人把他称作——美国最信任的人。
沃尔特?克朗凯特曾经在采访中对杨澜说过:“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
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奔波,从二战开始,他就是一位战地记者,那个时候他不过是一位向往第一手新闻资料的愣头小子,枪林弹雨下的坚持让他备受赏识,到了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审判时,他已经是蜂拥而至的媒体大军中唯一一位首席报道记者。
不久后,沃尔特?克朗凯特加入了CBS电视台,开始自己的主播生涯。在冷战期间常年往返于欧亚大陆和北美之间,给惶惶然的美国人带来抚慰,也给头昏脑热的美国人敲响警钟。作为新闻现场的第一体验者,沃尔特?克朗凯特从来不会对着新闻稿照本宣科,开播前他仍然会骂骂咧咧地修改最后一个他认为不真实的字眼,然后就转身沉稳地坐在摄影机前,播报完毕之后又会急匆匆去赶飞机,准备第二天的新闻内容。
上世纪的美国、甚至全世界的任何重大新闻,几乎没有任何一条被沃尔特?克朗凯特漏掉,对美国人来说,他就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声音。由于他的无畏和坚守,美国人民一直希望他能够参选总统,但是克朗凯特总是摇头,他认为从政之后就有可能言不由衷,远离真相,远离他所熟悉的新闻现场,就是远离了他的灵魂。
当年,克朗凯特主持晚间新闻时总是使用这样一句话跟观众告别:事情就是这样(That"s the way it is)。为了说出这句话,他用了一生的精力,保证自己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是事情本来的面貌,保证每一个观众都没有被遮蔽和愚弄。
在克朗凯特的努力下,美国的电视新闻曾经一度以公信度著称,在他的影响下,新闻主播即一线记者的模式在美国新闻界盛行,民众已经不能接受有哪个新闻主播只会抑扬顿挫地念读稿件。甚至当每一次政府出现信任危机后,观众们都会守着电视,不看见克朗凯特和他的同事们出现,就不会相信任何一种扑朔迷离的说法。
像一位永远行得正立得端的理想父亲,告诉他的孩子们这个世界的模样,爱和恨的模样,灰色地带的模样,克朗凯特在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过丑闻,从来没有被任何一方势力影响。比较当年在越战中克朗凯特的做法,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新闻界没有哪位记者敢站出来发出这样的声音警醒美国人民,他们都成为了美军的“随军记者”,在权利的框架中与政府声音亦步亦趋。
这是新闻界在克朗凯特去世之后面临的信任危机,传统新闻媒体愈发胆小慎微,网络新闻真假难辨,资讯海洋中已经没有克朗凯特这样一块不挪不移的灯塔指明方向
奥巴马说:“他是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唯一确定的声音。”事情就是这样。他走了,我们重新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选自《成都女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克朗凯特用自己的勇气和正气,向世界诠释了新闻主播兼一线记者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为世界留下了媒体的良心和新闻的准则。
B.作为CBS的主播,克朗凯特垄断了美国重大新闻的播报,对美国人来说,他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声音,因此是他们最信任的人。
C.克朗凯特热爱新闻报道,他认为从政后可能远离真相,基于对自己对美国高度的责任心,他始终拒绝参选总统。
D.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克朗凯特的职业操守和他对美国新闻界乃至世界媒体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