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7-03 08:20:4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在《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净虚老尼托付凤姐退亲一事,凤姐说,“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 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你怎么理解她的话?可见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的读书人,像扑火的灯蛾一样云集而来?是知识吗,是光明吗,是功名吗,或者兼而有之?最模糊也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梦想。是梦想在吸引着他们,来自世俗而又超越世俗。岳麓书院,一个凝聚了读书人梦想的地方。 当我敲响岳麓书院的门环,尽可能地想象自己是一千年前的读书人。在这时候,恐怕也只有书,才是他们进入岳麓书院并进而实现自身梦想的敲门砖。也只有书,才能使他们不至于被滚滚红尘埋没。所以,他们用书,砌起了一级级进取的台阶:求学、赶考、中举、入仕……而岳麓书院,正是其中极关键的驿站。一千年来,从这里走出过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蔡锷、陈天华……他们从这里直接走进了史册。 我在后花园里选择一副石桌石凳坐下,观望着周围的风景,并陷入无序的遐想:若干年前,肯定有一拨又一拨读书人,在这石凳上坐过,要么各自背诵经史典籍,要么意气风发地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于是我不仅听见了风声、雨声,还听见了若隐若现的读书声。如果说这是幻听,也是最真实的幻听了。读书声,毫无疑问是岳麓书院的主旋律。况且,岳麓书院的读书声,绝不仅仅是个体的嗓音,而是一个可以超越时空的集体共同发出的。他们在用声音证明自己的存在,预兆自己的价值。 在这里,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我尽可能地沉浸于这在别处寻觅不到的儒雅氛围里,呼吸着那些读书人遗留下的空气……即使是一个人坐着,我似乎也并不孤独。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离我并不遥远。他们的理想、信仰,说不定正遗传在你我的身上。没准我就是他们的影子。否则我的想法和心态,为什么跟他们那么相似? 以前想起古代读书人,头脑中总出现《聊斋志异》里落魄书生的形象:神情忧郁,身世漂泊,形单影只,离群索居。寄宿于一灯如豆的野店荒庙,只能靠梦见狐仙来慰藉一番走投无路的寂寥。蒲松龄本人就是如此。他屡试不中,被现实所拒绝,才拒绝现实,在空中楼阁里想入非非,放浪形骸,以弥补或掩饰精神上的失落。 然而在岳麓书院,我看见了另一种读书人——和现实合拍的读书人。他们胸怀远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都非常清醒,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希望在报效国家中实现价值。命运似乎也格外青睐他们。他们是科举制度的宠儿,脚下呈现着一条金光大道。 我说不清自己更欣赏哪种读书人…… 应该说,读书人都是怀着种种理想的。理想不能实现,就会痛苦与失落。而书院不仅使这些敏感脆弱的心灵找到新的家,还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捷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劳。 自唐宋以来,岳麓书院的院长都叫做山长。这浪漫的称谓,使书院带有山林的意味。北宋时,岳麓书院就因当时的山长周式治学有方而声名遐迩,真宗皇帝特意召见了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把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而周式坚辞不受,执意要回岳麓山跟学生们在一起……他真是一位很纯粹的教书先生。 岳麓书院里的白泉轩,还曾记载着两位大学者的友谊。那一年,应岳麓主教张栻的盛情相邀,朱熹远道而来,两人在此朝夕相处,促膝谈心达三昼夜。他们谈论的具体话题肯定多是一些做学问方面的事。那次朱熹在长沙停留了两个月,与张栻会讲岳麓,吸引了一千多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听众,连讲堂外面的院落都挤满了人。至今在讲堂正中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坛上,还供奉着两把空空的椅子,作为对著名的“朱张会讲”的纪念。 我绕着这神圣的讲坛转了一圈,仿佛又看见那些消失了的读书人。他们都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他们朗读或辩论的声音,又重新演变成窗外的风声与雨声。哦,讲堂很大,世界很小!那些面貌相仿、神情专注的读书人,也许仅仅是世界的过客,可他们永远都是岳麓书院里的主人。 作为一个当代的读书人,我虽然是第一次拜访岳麓书院,仍然有回家的感觉。是的,这里是读书人的家啊。没有家的读书人是孤独的。 小题1:第一段中特别写到朱熹讲学的情形,并点出“饮马池”的典故,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请解释下列划线语句在文中的含义。(5分) (1)来自世俗而又超越世俗。(2分) (2)如果说这是幻听,也是最真实的幻听了。(3分) 小题3:作者是如何评价岳麓书院和那里面的读书人的?(4分) 小题4:仔细阅读倒数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7分) (1)这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作者为什么说“讲堂很大,世界很小”?(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适度压力有利于保持青春 暴露于过冷、过热和重金属环境下,会让蛋白质受损,并破坏它们的正常结构——这往往会导致细胞死亡。不过,细胞拥有的一种特殊机制——热休克反应,却可以帮助它们应对压力,将伤害降到最低。在热休克反应中,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会修补受损的蛋白质,拯救细胞,延长细胞的寿命。 美国西北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桑迪和她的同事共同发现,人类细胞系的热休克反应,是由一种与衰老相关的蛋白质——Siruin l(SIRTl)调节的。这是科学家第一次找到证据,证明SIRTl和蛋白质热休克反应之间的关联。 “这项研究的眼光非常独到”,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研究中心的细胞生物学家劳尔表示,“我们知道,SIRTl在长寿中扮演了多种角色。但是,它也影响到热休克反 应——这项发现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项研究主要针对单个的细胞,不过,对整个生命体而言,这项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压力和寿命之间的关系。“适度的轻微压力,实际上能够延长寿命,”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西北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理查德表示,轻微的压力能触发热休克反应,但不会伤害细胞。 日常饮食中限制卡路里摄入,也能够触发热休克反应,并已通过试验证明能够延长包括人、狗和老鼠在内的所有动物的寿命。限制热量摄入,能够提高SIRTl的水平。 “现在,我们知道这样的饮食能够延长寿命,是通过热休克因子l的作用。”桑迪说。?热休克因子1是热休克反应的关键成分。当一个细胞承受压力时,热休克因子l会保护DNA,并开始生产修复蛋白。不过,细胞不能长时间在紧急状态下生存。当修复蛋白,这种降低伤害的机制就会关闭。一种名为乙酰基的化学成分被添加到热休克因子1中,使它从DNA链中“掉落”出来。 不过,有时候,这种降低伤害的机制会在分子修复完成之前就关闭。 研究人员早就知道,SIRTl能通过集中应对压力的途径。帮助细胞延缓衰老。但在这篇论文中,桑迪和她的同事们指出,SIRTl还能将乙酰基从热休克因子l剥离,保存在DNA中,并持续生产修复蛋白。 当细胞老去时,SIRTl减少,热休克反应也减少;老去的细胞应对压力的能力降低,生 命体也就开始衰老。 热休克反应还能帮助修复因神经元退化疾病受损的大脑,如阿尔茨海默病和亨廷顿 病。 利用SIRTl,使细胞保持防御状态也有着负面作用:它可能帮助癌细胞抵抗药物的压 力。研究人员还需要证明热休克因子l和SIRTl共同作用,保护整个人体系统的细胞,而 不是仅仅保护试验中涉及的细胞。“目前还不清楚它是否对所有细胞有利,不过,我们希 望是”,劳尔表示。(节选自《科学》杂志) 小题1:下列有关“热休克反应”原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休克因子l是热休克反应的关键成分,当一个细胞承受压力时,热休克因子l会修补受损的蛋白质,拯救细胞,延长细胞的寿命。 B.SIRTl的作用之一是将乙酰基从热休克因子l剥离,从而避免热休克反应关闭,保证蛋白质分子持续修复。 C.在“热休克反应”过程中,热休克因子l和SIRTl的共同作用,保护整个人体系统的细胞免受压力的伤害。 D.乙酰基的作用是使热休克反应关闭:通常情况下,当蛋白质分子修复完成后,乙酰基就会被添加到热休克因子l中,使它从DNA链中“掉落”出来。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肌体受到冷、热等伤害时,就会触发热休克反应,将伤害降到最低。 B.目前已经知道利用热休克反应也有着负面作用:它会帮助癌细胞抵抗药物的压力。 C.热休克反应能够帮助修复因阿尔茨海默病和亨廷顿病受损的大脑。 D.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高热食品,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能够提高SIRTl的水平,触发热休克反应。
|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压力过大也会触发热休克反应,只是过大的压力同时也会伤及细胞,因而对人体是有害的。
B.美国西北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桑迪和她的同事的研究表明,“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活力”是有科学依据的。
C.如果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控制SIRTl激活热休克反应,人类的寿命将得以延长。
D.如果人类能够永远保持适度的轻微压力,热休克反应就不会减少,生命体就会青春永驻。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考生的悲哀
梁实秋
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简称曰考生。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这四件大事之外,考大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中学一毕业,我就觉得飘飘然,不知那里是我的归宿。“上智与下愚不移”。我并不是谦逊,我非上智,考大学简直没有把握,但我也并不是狂傲,我亦非下愚,总不能不去投考。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报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有人想恫吓我,有人说风凉话:“考学校的事可真没有准,全凭运气。”这倒是正道着了我的心情。我正是要碰碰运气。也许有人相信,考场的事与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阴功坟地的风水都很有关系,我却不愿因为自己考学校而连累父母祖坟,所以说我是很单纯的碰碰运气,试试我的流年。
话虽如此,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是与日俱增的。我把铅笔修得溜尖,锥子似的。墨盒里加足了墨汁。自来水笔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三角板,毛笔,橡皮……一应俱全。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一清早我到了考场,已经满坑满谷的都是我的难友,一个个的都是神头鬼脸,龇牙咧嘴的。
听人说过,从前科举场中,有人喊:“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我想到这里,就毛骨悚然。考场虽然是很爽朗,似也不免有些阴森之气。万一有个鬼魂和我过不去呢?
题目试卷都发下来了。我一目十行,先把题目大略的扫看一遍。还好,听说从前有学校考国文只有一道作文题目,全体缴了白卷,因为题目没人懂,题目好像是“卞壶不苟时好论”,典出《晋书》。我这一回总算没有遇见“卞壶”,虽然“井儿”“明儿”也难倒了我。有好几门功课,题目真多,好像是在作常识试验。试场里只听得沙沙的响,像是蚕吃桑叶。我手眼并用,笔不停挥。
?“拍”一声。旁边一位朋友的墨水壶摔了,溅了我一裤子蓝墨水。这一点也不稀奇,有必然性。考生没有不洒墨水的。有人的自来水笔干了,这也是必然的。有人站起来大声问,“抄题不抄题?”这也是必然的。
考场大致是肃静的。监考的先生们不知是怎样选的,都是目光炯炯,东一位,西一位,好多道目光在试场上扫来扫去,有的立在台上高瞻远瞩,有的坐在空位子上作埋伏,有的巡回检阅,真是如临大敌。最有趣的是查对照片,一位先生给一个考生相面一次,有时候还需要仔细端详,验明正身而后已。
榜?不是榜!那是犯人的判决书。
榜上如果没有我的名字,我从此在人面前要矮下半尺多。我在街上只能擦着边行走。我在家里只能低声下气的说话。我吃的饭只能从脊梁骨下去。不敢想。如果榜上有名,则除了怕嘴乐得闭不上之外当无其他危险。明天发榜,我这一夜没好睡,直做梦,净梦见范进。 ?天亮,报童在街上喊:“买报瞧!买报瞧!”我连爬带滚的起来,买了一张报,打开一看,蚂蚁似的一片人名,我闭紧了嘴,怕心脏从口里跳出来,找来找去,找到了,我的名字赫然在焉!只听得,噗通一声,心像石头一般落了地。我和范进不一样,我没发疯,我也不觉得乐,我只觉得麻木空虚,我不由自主的从眼里迸出了两行热泪。
1.梁实秋这篇《考生的悲哀》,正好为我们传神地刻画了一位“投考大学”(犹如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请概述这其中种种遭遇、情绪变化、心理波动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以“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开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试说说这样叙述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探究一下本文作者写作的特色和情感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尘小曼
——《图说陆小曼》读后
读陆小曼的传记,是出于好奇。一代名媛与一代才子的故事,本身就能够诱人,更何况大诗人徐志摩身后的才女,个个都名闻遐迩。贤慧能干的张幼仪,美慧而才华盖世的林徽因,芳名远播而多被人诟病的陆小曼,这背后该是怎样的因缘?
一生繁如烟花,被千夫指。
一生浪漫风情,身世飘零。
一生率真执著,难免孤独。
挥霍、吸毒、捧戏子,种种恶习却与这样曼妙的女子结缘。她的另一面又是如此令人神往,绝世容貌,能歌善舞,精通英法两国语言,擅长工笔山水画。也许,这样黑白两面的陆小曼,才更真实。
大家闺秀林徽因,集众多优秀素质于一身,阳光、美丽、大方,既是建筑学家、文学家、诗人等,也是个好媳妇。张幼仪大度、贤慧、忍辱负重,既是理财能手,也是标准的好媳妇。可陆小曼就不那么光彩了。交际花?尽管她挥霍的都是自己的钱,确切地说是徐志摩挣的钱。吸毒者?世人可知那是因为要缓解折磨终身的病痛。捧戏子?作为戏剧迷的她如此,很自然。尽管有着理由种种,但这些嗜好已足够把小曼打入史册,也决定了她在世人心目中,永远无法与前二人相企及。
于是,红颜祸水便很自然地与小曼画了等号。?
其爱也真,其悔也深。徐志摩死后,小曼立即也为了众矢之的,成了罪魁,众多朋友因此离开了她。可她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向志摩的亡灵痛下决心:“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从此素衣服丧,绝迹欢场,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孤独度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惩罚自己曾经的任性、挥霍的荒唐。解放后,她更是振作精神用画笔支撑着自己的余生。她在《哭志摩》诗中诉到:“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因此,为搜集出版《徐志摩全集》,她更是吃尽苦头,拼尽了毕生精力。
承受着世人的冷眼和指责,她从不为自己分辩。前半生的红极一时与后半生的极尽孤独,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有几人能消受?
这是真性情、真率性!
一个人活得世故很容易,活得真实却需要不凡的勇气。小曼一直做着真实的自己,不饰伪装。徐志摩说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也许,他爱她,就在于此吧。
“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胡适如是说。
或许,红尘痴爱,与尔何干?我也算是庸人自扰。(选文有删节)
1、文中说“也许,这样黑白两面的陆小曼,才更真实。”“黑白两面”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这是真性情、真率性”对陆小曼来说,这种“真”体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你是如何理解胡适先生的“不可不看”四个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