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A.“空气罐头”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承担着旅游营销的重任,出售“空气罐头”旨在吸引更多的人去当地旅游。 B.无形的空气摇身成为有形的商品,我们除了赞叹商家的精明,更应该感叹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 C.空气本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今我们却要花钱享受,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D.作为国人,要读懂“空气罐头”的隐喻,它不应该只是商业噱头,更应成为“治污护绿”的助推剂。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人类应自我反省,下定决心保护好生存环境,治理污染,让“空气罐头”彻底消失。(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本题解析:
小题1:“空气罐头”背后真正含义是人对新鲜空气的渴望和向往,其实是对现实空气污染的控诉和不满,是对环境污染的担忧。
小题2:A“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承担着旅游营销的重任”错,“杜尚首创的空气罐头是种诗意的艺术,象征着空气无所不在,艺术也无所不在”。
小题3: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主旨的题目上,本题的答案区间在最后两段,由关键语句——“空气罐头”背后真正含义是人对新鲜空气的渴望和向往,其实是对现实空气污染的控诉和不满,是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它在警告我们,人类对环境的掠夺超过了其承载力,珍惜环境,约束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否则,连免费的空气都需要付费,这是对人类的惩罚——可以得出。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狗
刘国芳?
狗旺发迹后养了一条狗。
狗是狼狗,高大、凶悍,狗旺的个子也是高高的,大块头,于是狗旺和狗站一起便应了那人高马大的话,当然,在这儿马应改作狗。村里人对狗旺是怎样发迹的不大清楚,既不见他劳累操作,也不见他终日奔波,倒是清闲得很,成天和三五个不知哪路来的朋友牵了狗玩。村上别的人家也是养了狗的。狗旺把狗牵出去,见了别家的狗便发一声唿哨,于是他那狼狗便雄赳赳冲上去,初时有些狗也敢搏斗,但往往被那狼狗咬得遍体是伤;久了,不再有狗敢搏斗了,见了,望风而逃。那些狗的主人便愤愤不平。当然,也仅仅在心里作不平状。
见了人狗旺也会冲他的狼狗发一声唿哨,于是那狗仍雄赳赳地向人扑去;于是被扑的人或惊慌失措或东蹿西逃或跌跌倒倒或脸色煞白魂飞魄散。不过当狗快追到人的身边时狗旺还是会发一唿哨把狗喝住的,于是对方便气喘吁吁地骂:“狗旺,你妈的不是人。”狗旺不恼,笑一下,回答:“跟你开个玩笑嘛,又不当真。”
若是边上有狗旺的朋友在,便会帮腔:“狗旺看得起你才跟你开玩笑。”
对方便掉转身,吐口唾液呸一声。
有时候狗旺不在,那狗也会在村子里转,见了孩子,那狗会突然向前蹿几下,作凶猛状,孩子哇哇地哭,喊爹喊娘;有些孩子过后还病、发高烧。于是孩子的父母便会走进狗旺的院子对狗旺说:“狗旺,你要好好管一下你的狗,它把我孩子吓坏了。”狗旺便懒洋洋伸个腰,然后说:“狗是畜牲,我怎么管得了。”
这样说便让人很气愤,于是说:“你不管,我以后见着那畜牲打死它。”
“你敢。”狗旺大喝一声。
说话的人忽然就不敢说了。
过后见了那狗,便横眉怒目,但也仅仅把脚跺两下,有锄头什么的在手,也只冲狗晃两晃,做打狗状,却不真打。狗似乎晓得这是假动作,不惊慌,还大模大样地往那人跟前走过去。后来狗旺被公安局抓走了。
抓狗旺的那天还抄了家,搜出许多文物古玩。于是村里人晓得狗旺为什么白天清闲得很,原来他专在晚上做勾当,挖人家的坟撬人家的棺材板。这种罪是要判刑的。狗旺一去不归,于是孤单了那狗,整天莫名其妙地叫。有一天晚上还叫,当时是夏天,大家在外头坐着歇凉,狗叫起来吵人,大家烦了,都骂“那畜牲。”还有人说一声:“去打死它,看它还叫不。”
都点头。
于是在屋里把锄头什么的拿在手上,一伙人雄赳赳赶上门去,进了院,还把院门关上,狗没法逃了,于是被打得哀哀地叫。狗旺屋里是有人的,大喊:“莫打呀莫打,它是畜牲。”有人回答:“就打这畜牲,谁叫它平日作恶多端。”
狗于是被打死了。
出了院子大伙兴高采烈,有人说:“这畜牲早该打死它。”
有人接嘴,说:“是啊,以前怎么没想到把这畜牲打死呢?”
这话说完大家忽然不做声了,还有人低下头,当中一位拿眼四处瞅瞅,见大家不再像刚才那样兴高采烈。
1.为什么狗旺的狗能够长期横行乡里,不仅欺负别的狗,而且欺负人?
2.小说多处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写法,请写出两例加以说明。
3.大伙在听了“是啊,以前怎么没想到把这畜牲打死呢”之后为什么“忽然不做声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标题是《狗》,其主旨却在于写人。文中大量的篇幅写狗的猖狂,目的是为了衬托村人打狗的勇敢。
B.小说《狗》里的“狗”有很多:一条是狗旺的狼狗,另一条“狗”就是狗旺,就连一些村人也带有狗的奴性。
C.狗旺被公安局抓走后,村人突然都变得勇敢了,这说明村人在政策的感召下觉醒了。
D.小说寓意深刻,构思精巧,语言流畅,不失为一篇佳作。
E.这篇小说很有点寓言的味道,它令我们想到的,不仅是这一拨“村里人”,而且包括我们自己。
参考答案:
1.一方面狗旺的狗是狼狗,高大、凶悍;狗旺的个子高,块头大,狗仗人势。一方面村人的怯弱也使狗越发猖狂。
2.①前写狗旺的狗“雄赳赳”地咬狗、扑人、吓小孩;后写狗旺的狗被村人关在院里“被打得哀哀地叫”。②前写村人说要打死那畜牲,狗旺一句“你敢”便吓得不敢说话;后写村人“雄赳赳赶上门去”把狗打死了。
3.因为大伙意识到了自身的弱点——怯弱。
4.AC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A项中目的是反衬人的怯懦;C项中村人的勇敢也恰恰更反衬出村人的怯懦。)
【鉴赏提示】
《狗》这篇小说,表面是写狗,主旨却在于写人。文中用大量的篇幅写狗的猖狂,目的却在反衬人的怯懦。小说《狗》里有很多条“狗”:一条是狗旺的狼狗,这畜牲凶悍地咬狗、扑人、吓小孩;另一条“狗”就是狗旺,他纵容他的狼狗横行乡里,还“专在晚上做勾当,挖人家的坟撬人家的棺材板”;就连一些村人也带有狗的奴性,人被狗欺凌,冲着狗旺只敢“掉转身,吐口唾液呸一声”,冲着狗旺的狼狗也只敢“把脚跺两下”,做个“假动作”,而当狗旺被公安局抓走后,面对一条“丧主之犬”,村人突然都变得勇敢了,这更反衬出村人的怯懦。这篇小说很有点寓言的味道,它令我们想到的,不仅是这一拨“村里人”,而且包括我们自己。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国学不是一个“圈”
魏英杰
①已故作家王小波讲过一个驴和马的故事,大意是:驴来到草原上,看到了马,以为是表亲,于是快乐地奔了过去。草原上的马却从没有见过驴这玩意儿,以为是魔鬼,便被吓得一哄而散。
②如今的驴已在草原上疯狂繁殖,看似取代了马的主宰地位;被驴吓着的马,开始联络草原上所有的“原生动物”,一致对抗反客为主的驴。这样说,是因为想起了日前近百名学者组建“乾元国学博客圈”的事。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看上去不仅是振兴国学,还大有拯救世界的架势。
③何谓国学?按照主办者给出的定义,乃“一国所有之学也”。且不说“一国所有之学”是什么概念,仅从标准答案来看,范围就大得吓人,先秦诸子是国学,魏晋玄学是国学,隋唐佛学也是国学,明清小说,还是国学。这么一来,国学看上去就是一家大超市,至于卖的是什么,倒在于其次了。问题是,无论是哪家超市,肉和蔬菜能一个价吗?将咸菜当鸡肉卖,你愿意吗?
④再来看这百来号学者,有搞儒学研究的,也有那拿考古铲的,听说还有研究历代名人命数的,如今却被博客“圈”在了一起。如此拉郎配,在圈内是鸡同鸭讲,对外恐怕也只能各说各话。这个博客圈如果是一个学术交互平台的话,其中有很多学者基本构不成对话关系,即便作为一个统一学术品牌,其宣传效果也颇值得怀疑。
⑤进而言之,学者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独来独往,但学术研究却注定是孤独的事业,于精妙微深之处,其中甘苦喜乐,唯有自知。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近乎学者的最高境界。以此来看,有的国学研究者还是太浮躁了些,以至于抵受不住时尚的诱惑。
⑥当然,学术研究是孤独的事业,搞学术却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画地为牢。学术既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是知识的联合体。国学一旦形成圈子化,也很可能走向学术的集体自杀。
⑦我并不怀疑国学——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我认为,近代以来国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一直徘徊在自卑与自大的极端情绪之中,从未有过平等、宽容开放的文化自信。
⑧西学渐入过程中,国学灭亡论载沉载浮,一直没有消停过。如果说其中还体现了一点文化危机感的话,却也附着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此外,博客圈主办者提到,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西方学者的一句赞词而沾沾自喜,不免体现了某些国学家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无论自卑、虚无、幻灭,还是骄虚的自大情绪,均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常心态。
⑨“打倒孔家店”喊了近百年,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水浒三国,也一直是国人的精神盛宴。——国学并未衰亡,何来复兴之说?其真相就在于,近代以来我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争论,一直无法摆脱文化冲突论的窠臼。但是,与其说中西文化处于截然对立的冲突之中,毋宁说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过程。历史的进程,也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势下,无论是国学衰微说,还是文化冲突论,都应该尽早申请破产。
⑩博客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学术交流的要件是平等与宽容,而所谓国学博客圈的一切特征,不仅与博客精神相背,也偏离了学术之道。在全球化格局下,国学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不无偏狭的文化观。——国学不是一个“圈”,学术更不能自我封闭。否则,真要像王小波先生所说的那样:“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第一、二段中“驴”指的是源于西方的文化,“马”指的是国学。
B.所谓的“国学”里优劣参杂,不能笼统地提“振兴”国学。
C.国学研究者一定要做到安贫乐道,甘于淡泊,远离时尚。
D.“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的事实,证明了“振兴国学”的提法是不妥的。
E.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王小波的话,表达了对国学研究前景的忧虑。
小题2:下列对待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中,不属于作者所反对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
B.文化自大心态
C.中、西文化冲突论
D.文化危机感
小题3:作者反对“乾元国学博客圈”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出。(4分)
①?
②?
③?
④?
小题4:根据文意,“国学不是一个‘圈’”,说说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国学研究?(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D
小题1:(1)国学(传统文化)不能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或者国学研究应该抛弃偏狭的文化观)。
(2)国学研究应该应该树立文化自信,应该持平等与宽容的态度。
小题1:(1)对国学的范围界定过大,不利于弘扬国学。
(2)博客圈的成员构成庞杂,无法形成学术交互关系。
(3)是一种抵制不住时尚诱惑的浮躁心态的反映。
(4)圈子化的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将使学术走向集体自杀。
(5)是一种自卑虚无或骄傲自大的非正常文化心态。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作者只是对某些国学研究者“抵受不住时尚的诱惑”的浮躁心态不以为然,并非认为一定要远离时尚。 E项引用王小波的话本意是强调国学研究应该改变一些错误的态度。
小题1:注意原文“如果说其中还体现了一点文化危机感的话,却也……”,可见作者对“文化危机感”并未持否定态度。
小题1:每点2分。
小题1: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满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铃兰花
[斯洛文尼亚] 普?沃兰茨
○1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阴森森的洼地,大家都管它叫“地狱”。它三面由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只有一个隐没在密林里的出口。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灌木、黄檗、野樱桃树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林丛间荒草蔓生,它们只宜于作羊饲料。“地狱”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人们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那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泉水的淙淙声响彻整个洼地,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2我打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这首先应该归咎于它的名称。当父母对我进行基督教的启蒙教育时,我便从他们那里听说过地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们当地的“地狱”简直和真正的地狱一模一样,只不过在它的深处少一堆不熄灭的大火罢了。
○3有那么一次,那时候我还不到六岁,父亲要我到那里去放牧。这对我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考验,因为在这之前我还从未独自一人去过那里。当时我真想大哭一场。父亲看出了这一点,他笑了笑,给我打气说:“这个‘地狱’里没有鬼。快去吧!”
○4母亲心疼我,赶紧来安慰我。“你没看见吗,他怕‘地狱’呀!”她对父亲说。
○5然而,我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怜悯。我只好赶着牲口,尽量放慢脚步,一点点走近这个可怕的地方。我本来打算把牲口停留在山坡上,这不过是枉费心机。一瞬间牲口群便隐没在洼地里了。我无可奈何,只好跟着下去,生怕那几头母牛会从沟谷走进树林里去。
○6我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在“地狱”的底部坐下来,也不敢回头看四周。响彻整个洼地的淙淙声使我觉得好像有人在耍妖术。我越来越害怕,都被吓呆了,终于控制不住,大声哭叫着跑开了。跑到上面我还收不住脚步,一直顺着田野,泪流满面地朝父母正在耕种的地头跑去。
○7“出什么事了?”父亲大吃一惊。
○8“牲口不见了,所有的牲口……”
○9父亲的脸色陡然变得铁青,接着温和地挥了挥手说:
○10“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一起去看看。”
○11我怀着沉重而内疚的心情跟在父亲背后,慢吞吞地向“地狱”走去。来到可以看到整个洼地的坡坎上,父亲一眼就看到这个小小的畜群还在低处。他十分惊讶地收住脚步,开始点数:“一、二、三……九……”九头牲口都在下面老老实实地吃青草。
○12“你这是怎么搞的,做梦了吧,小伙子?”父亲觉得很奇怪。但刹那间他像是悟出了我撒谎的缘由,怒气冲冲地说:“你撒谎,就叫你入地狱!”
○13我好不容易才听出父亲说了些什么,因为恐惧又攫住了我的心。我号啕大哭,浑身哆嗦了好一阵,一直也平静不下来。我又可怜,又绝望,只好揪着心等待天黑回家时刻的到来。
○14回到家的时候,我哭成了个泪人儿,狼狈得很。父亲笑了,母亲却说:“以后你不要再叫他去‘地狱’了,他年纪还小呢,要是吓出毛病来,一辈子可就成了傻瓜。”
○15打这以后,果真不再叫我到“地狱”去放牧了。不过我对这个地方依旧像当初那样惧怕。
○16有一次,正好是星期六黄昏,父母坐在我们家的门槛上,若有所思地翘首望着春天晴朗的天空,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
○17“哎呀,我真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可惜哪里也找不着。”
○18“是呀,眼下找铃兰是晚了一些。要有也就是在‘地狱’里了。”
○19一听到“地狱”这两个字,我全身不禁打了个寒颤。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这个可怕的地方老在我眼前浮现。在我内心深处却回响着母亲的叹息声。铃兰花和“地狱”,这是多么不相容的两件事物啊!我特别喜欢铃兰,寻遍了我家前后的所有坡地和沟谷,可我却不知道它们也长在“地狱”里。
○20早上我起得格外早。我通常都是一早就去放牧。天天早上都要别人把我叫醒,然后把我从被窝里拽出来。今天我可是自己起的床,踮着脚就出了家门。
○21我来到了院子里站下,仿佛还处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尽管这对我还是下意识的感觉。春日的早晨已经到来。远方的波霍尔耶山背后,火红的朝霞烧红了半爿天,朝阳眼瞅着就要擦出它圆圆的脸蛋了。阳光照到佩查山顶,给它抹上了一层绛紫色。青草、树木和灌木林上都披覆着露水,它们现在还只是忽闪忽闪地微微发亮,等到旭日东升,它们在阳光下黄澄澄的像金粒和珍珠那样闪光时,又会有另外一番景象。
○22蓦地,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我从坡坎上恐惧地往昏暗的洼地瞥了一眼,为了不看它,就紧闭着双眼往下走,心里盘算着在底部的山岩旁一定会找到铃兰花。一直走到了底部,我才睁开眼睛。
○23我看见了许多芬芳馥郁的铃兰花,于是动手大把大把地采起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我怀着一种兴奋而难过的心情,谛听着潺潺的流水,和它那叫人不寒而栗的回声,这声音在清晨的宁静里听起来比平日更响。我捧了一大把铃兰花,赶紧走出了“地狱”。我一口气往家里跑去,等跑到家,刚赶上母亲正要出门。
○24这时,天边的红日已经把它的第一束光辉投进我们家的院子,把院子装扮得绚丽多彩。母亲伫立在霞光里,周身通红,漂亮极了,犹如下凡的天仙。我捧着铃兰向她跑去,一边还得意地大喊着:“妈妈,妈妈……铃兰……”
○25母亲的脸上漾起了欣喜的微笑;她满心高兴地伸手接过花束,捧到脸边。但在吸进那浓郁而清新的花香之前,她先看了看我:“你为什么哭,我的孩子?……”
○26我刚才因为害怕而涌出的大颗泪珠还噙在眼里,但陶醉在胜利之中竟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母亲猜到了我的壮举,她慈祥而温和地摸了摸我的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前三段通过主观感受的描写渲染“我”自幼形成的恐惧心理,意在表明我过于胆小、懦弱,因而父母千方百计想让我克服这种恐惧。
B.“父母坐在我们家的门槛上,若有所思地翘首望着春天晴朗的天空”,暗示了父母对于上次让我到“地狱”放牛失败后的深刻反思,父母的良苦用心,跃然纸上。
C.“蓦地,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句中“一股神奇的力量” 包含着我对铃兰花的渴望,更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可见美与爱的力量多么神奇!
D.“我”第二次去“地狱”,“一直走到了底部,我才睁开眼睛”,采摘了铃兰花之后“也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这些描写既符合人物的自身实际,又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
E.美丽、圣洁的铃兰花生长在“地狱”里,这可以说是个“悖理”的事,但事实是那么不可改变地存在着:地狱深处有铃兰。作者如此安排,重在表明大自然处处有美丑共生的特点。
小题2:将文中画线句子和第1段的景物描写进行比照,说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3:文章一直到第17段才开始提及铃兰花,之前一直写“我”对“地狱”的恐惧,为什么作者却以“铃兰花”为题?(4分)
小题4:作者沃兰茨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有人认为《铃兰花》就是一个父母引导孩子战胜恐惧的故事。文章叙述了“我”在父母的刻意安排下两次去“地狱”的经历,请比较“我”两次“地狱”之行的不同,据此谈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父母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E
小题2:第1段对地狱的描写,景色是晦暗的、可怖的;而划线句“我”所见之景变得明亮、美丽、温暖(1分)。所见景物的变化烘托出人物心理由先前的“恐怖万端”转为“兴奋期待”(2分),同时暗示“我”会获得成功(1分)。
小题3: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采铃兰花(1分),铃兰花是“我”战胜恐惧的关键,是“我”完成由“恐惧”到“勇敢”的飞跃的重要因素(1分);同时铃兰花象征着父母和孩子之间无私的爱,正因为人间有爱,才有了温暖,才有了“我”战胜自我、最终超越自我的力量(2分)。
小题4:“我”先后去过“地狱”两次。第一次是“父亲要我到那里去放牧”,强行逼“我”前去的。结果我被吓哭了跑回来,受到父亲的责骂。第二次是母亲想带一束铃兰去教堂,我冲破恐惧自觉自愿前去的。结果是我鼓起勇气采到铃兰花,手捧铃兰花献给母亲,得到了母亲慈祥而温和的抚摸。(2分)
父亲和母亲对“我”培养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想利用“地狱”培养“我”的勇气,他们对“我”的爱的本质是相同的。但父母教育和施爱的方式不同,父亲以硬性任务考验“我”的勇气,母亲用善良柔情唤醒“我”的勇气。(2分)可见,过于简单的做法、强硬的态度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可取的,会适得其反。教育孩子应如母亲般慈祥温和,懂得教育的策略,用充满智慧的爱去激发孩子战胜困难和恐惧的勇气,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世间的挚爱可以唤醒人性中一切美好的东西。(2分)
(得到的启发也可以是:人生的“地狱”无处不在,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许多考验,家长在引导孩子勇敢面对考验,促其成长时,应多注意调动孩子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内在的责任感,这比逼迫更有力量。)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A“主观感受的描写”错,不仅是主观感受,第一段还有对“地狱”阴森环境的客观描写,而且前半部分对“地狱”的阴森和“我”自幼形成的恐惧心理的渲染,主要目的是为下文“我”战胜恐惧作了有力的铺垫,突出“爱的力量”之大,“我”所付出的努力之大。E用意主要不是表明美丑共生。结合一战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为:当黑暗扭曲人们心灵时,我们应看到“地狱”深处还有一大片馥郁芬芳的铃兰,看到希望。由害怕“地狱”到勇于采摘“铃兰花”是作者心理由阴暗到光明的转变,也借此颂扬了“爱的力量”。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此题要求将画线部分景物描写与第一段景物描写进行比较,从而分析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解读此题,我们明显看到两处景物描写是形成对比的,第一段景物描写的特征是晦暗、可怖的,渲染了一种让“我”恐惧的气氛,而画线部分景物的特征是明亮、美丽、温暖的,景物描写是为人物描写服务的,前后对比,表现出“我”从此前对“地狱”的恐惧到战胜恐惧充满期待,也为后文“我”成功地采到铃兰花作了铺垫。
小题3:本题考查探究文章的创作意图。本文写了“我”两次到“地狱”的经历,第一次是失败的,而失败的经历是为第二次的成功作铺垫和衬托的,所以本文的造型事件是采铃兰花,而这一中心事件又是“我”战胜恐惧的关键,是“我”从“恐惧”到“勇敢”的飞跃。同时,铃兰花把父母和孩子之间无私的爱联系起来,是这种爱的象征。所以以“铃兰花”命题,与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题思想一致。解读此题,重点是把前后两件事的特征及关系和铃兰花在文中的中心作用表述清楚,只能围绕为什么去阐述。
小题4:本题考查个性化两件文本的能力。按照题干要求,首先要明确分析文中“我”两次“地狱”之行的不同背景和结果。虽然可以个性化解读从本文中得到的“启发”,但必须按照题干的思路围绕“《铃兰花》就是一个父母引导孩子战胜恐惧的故事。文章叙述了‘我’在父母的刻意安排下两次去‘地狱’的经历”去解读。学生由于没有教育子女的经验,只能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父母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来看,在文本中找答案的方法比较可行。文中父亲采用的方法是强制性的,结果是失败;而母亲的方法是诱导性的,结果是成功。所以结论是用诱导的方法教育孩子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更好。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