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21:00:0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2010年第1期《小说月报》)
小题1:文章第四段写妻子和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2:文章为何要以“千叶瓶”为题?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3:结合小说的主题,谈谈小说的现实意义。?(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小说第四段写妻子女儿的活,表明她们认为花瓶破了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与“他”的 “大急”形成了对比,(2分)突出了“他”对花瓶的珍惜,对不小心玷污花瓶的后悔(2分)
小题2:因为千叶瓶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千叶瓶展开叙述。(2分)开篇先对千叶瓶做了简单介绍,写回忆录时不小心在千叶瓶上“画了一个弯道”,然后将其修补成一片绿叶,又接二连三地画绿叶,并引发主人公的回忆,再至后文与友人谈及千叶瓶。(2分)“千叶瓶”,将主人公所经历的事串联起来,使文章脉络分明,结构清晰。(1分)
小题3:小说围绕给家中的花瓶画绿叶展开,通过画绿叶过程中主人公心灵、行为的改变,建议人们应该积极地对待失误,涵养心灵、反思自我。(3分)
其体现的现实意义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名利而忙碌着,追求外在的物欲,无暇顾及自己的心灵,此时要给自己的心灵覆盖绿色,让心灵获得滋养,获得丰润,获得提升,回归自己的本性;同时,要反思自己的一切过错,找回生活的真谛,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充实,感受生活的温馨和价值。(3分)以上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妻子和女儿的话和他的对花瓶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他对花瓶的珍惜,又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千叶瓶”是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线索,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通过“千叶瓶”贯穿在一起。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可以挖掘人物的言行的社会意义。其次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在分析现实意义时,要联系小说的主题来谈,要言之有据,要有真情实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现代京剧《沙家浜》的选段《智斗》,完成下面的题。 ?
  主要人物:阿庆嫂——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
  刁德一——忠义救国军参谋长
  胡传魁——忠义救国军司令
  胡传魁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白)胡司令,这么点儿小事儿,您别净挂在嘴边儿上,当时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还是真有点儿后怕呀。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胡司令,抽一支!
  刁德一 这个女人那,不寻常。
  阿庆嫂 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刁德一,搞得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刁德一 阿庆嫂,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 ?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阿庆嫂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荫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用详。
  阿庆嫂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阿庆嫂讲话很得体,把自己对胡传魁的恩惠轻轻带过,淋漓尽致地刻画出阿庆嫂谦虚、亲切、平和、不居功、不自傲的女老板形象。
B.胡传魁是个土匪出身的草包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义气,这一点被刁德一利用,做了挡箭牌。
C.刁德一险诈狡黠,说话绵里藏针,多次表面上称赞阿庆嫂,实际上是在下圈套试探。
D.阿庆嫂唱词中的“大树”指的是新四军,被刁德一抓住话柄,说阿庆嫂要“背靠”新四军这棵“大树好乘凉”,可谓别有用心!
E.这段唱词翻对白虽然简短却十分干练,堪称心理较量的经典:刁德一、胡传魁、阿庆嫂各怀心思,又不动声色;内心涌动,却表面平静;互相猜忌,又外显谦和。?
2.刁德一说:“这个女人那,不寻常。”这句话可谓话里有话,请分析其深层含意。
?
3.刁德一问及阿庆嫂是否抗日,她是怎样巧妙回答的??
?
4.阿庆嫂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历来为人称道,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作简要赏析。(200字左右)
?


参考答案:1.BD
2.“这个女人那,不寻常”,这是一句含有弦外之音的潜台词;表面上是夸奖阿庆嫂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机警从容,而实际上是对眼前这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八面玲珑的老板娘身份的怀疑。
3.面对“自己是否抗日”的两难问题,阿庆嫂机智地选择了一个突破口——江湖义气。她巧妙地用“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回避了“抗日”这个问题,连“舍己救人”也轻轻带过。她大讲江湖义气,表明自己救胡传魁的动机只是纯粹地攀附权贵,并非跟抗日相关联——真可谓心计过人,智高一筹。
4.示例:在这里,阿庆嫂再次滴水不漏地应对了刁德一的刁难:我既然是个做生意的,“来的都是客”,我第一不知道客人的身份,第二我也不关心客人的身份,这两层意思就把刁德一的所有刁难都挡回去了。谁来喝茶都是喝,喝完了就走人,我也不关心客人走了以后怎么样。“人一走,茶就凉”向刁德一表明:当地有没有新四军,我阿庆嫂是不关心的,即便是有,我阿庆嫂也不会主动去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新四军“背靠大树好乘凉”。——阿庆嫂的奇妙回答,让居心叵测的刁德一竹篮打水,一无所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过河(周涛)
①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②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③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儿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固执于己见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踢磕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限。
④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⑤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⑥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⑦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挽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 ______________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⑧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⑨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⑩此事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小题1:为何我最初觉得马“愚蠢”,后来又说它“不愚蠢,倒是灵性大的过分”?
?
7、老太太示意我扶她上马鞍,我却以为她的神经“不对劲儿”,请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段表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
8、文章在写法上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条列举出三处对比。
?
?
?
9、有人认为这位老太太身上有一种令人感动的胡杨树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精神的主要内涵。
相关链接:胡杨树是生长在沙漠恶劣环境中的一种树。作家余秋雨曾经赞美它说,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


参考答案:小题:觉得它“愚蠢”是因为这马不敢过河,怕水;说它“灵性大”,是因为我从它的表现看出来,“它完全懂得骑在它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谁是真正的骑手;说它“过分”是说我觉得它先前是在欺负我。小题:示例: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得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尚且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马跨进河水?小题:示例:①我骑着马时,它的前后反应不同,走平原,“极轻快而平稳”,看到河流就不敢走了。②我骑它与老太太骑它时,马的表现不同。③老太太在马下和骑在马上的精神状态不一样。④我对老太太前后的态度不同。小题:老太太虽然枯瘦衰老,到了垂暮之年,连上马、过桥都需要别人搀扶,但是,一旦上马,就立刻精神矍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马背上的民族的那种雄强的生命意识,那种无坚不摧的个性精神,那种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执著的气概,让人感动。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小说第一章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第一章:中产阶级的面孔)


参考答案:
小说第一章主要叙述了主人公葛朗台生活环境以及他的发家史,作为索漠城最有钱的富翁,他却住着一栋破旧的房子,从来都不买菜和肉,而是让佃户送来;他做生意工于心计,常常装聋作哑,欺骗顾客,索漠城没有一个人没受过他的算计。这些叙写表现了葛朗台视钱如命、吝啬、狡猾、工于心计、贪婪的性格特征,塑造了19世纪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爆发户的典型。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构思的故事情节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雨落大海
鲍尔吉·原野
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水有水的愿景,最自由的领地莫过于海。雨落进海里,才伸手,就有海的千万只手抓住它,一起荡漾。谁说荡漾不是自由?自由正在随波逐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可以绿,可以蓝,可以灰,夜晚变成半透明的琉璃黑。雨落进海里,就开始周游世界的旅程,从不担心干涸。
我在泰国南部的皮皮岛潜泳,才知道海底有比陆上更美的景物。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绚丽的热带鱼游来游去,一鱼眼神天真,一鱼唇如梦露。它们幼稚地、梦幻地游动,并不问自己往哪里游,就像鸟儿也不知自己往哪儿飞。
人到了海底却成了怪物,胳膊腿儿太长,没有美丽的鳞,只有裤衩,脑袋戴着泳镜和长鼻子呼吸器。可怜的鱼和贝类以为人就长这德行,这真是误会。我巴不得卸下呼吸器给它们展示嘴脸,但不行,还没修炼到那个份儿上,还没掌握用鳃呼吸水中氧气的要领。海底美啊,比九寨沟和西湖都美。假如我有机会当上一个军阀,就把军阀府邸修在海底,找我办事的人要穿潜水服游过来。海里的细沙雪白柔软,海葵像花儿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
上天造海底时分外用心,运用了美术家全部的匠心。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像鹦鹉满天飞。上天造人为什么留一手,没让人像鸟和鱼那么漂亮?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除了眼睛和须发,其余的皮肤都是单色,要靠衣服显示自己不单调。海里一片斑斓,上天造海底世界的时候,手边的色彩一定很富裕。
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雨水最怕落在黄土高坡,“啪”,一半蒸发,一半被土吸走,雨就是这么死的,就义。雨在海里见到城墙般的巨浪,它不知道水还可以造出城墙,转瞬垮塌,变成浪的碉堡、浪的山峰。雨点从浪尖往下看,谷底深不可测,雨冲下去依然是水。浪用怀抱兜着所有的水,摔不死也砸不扁。雨在浪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
雨在云里遨游时,往下看海如万顷碧玉,它不知那是海,但知道那不是树,也不是土。雨接近了海,先感受到透明的风的拨弄。风把雨混合编队,像撒黄豆一样撒进海里。海的脸溅出一层麻子,又被风抚平。海鸥在浪尖叼着鱼飞。浪涛冲到最高处,卷起纷乱的白边。俯瞰海,看不清它的图案,大海没有耐心把一张画画完,画一半就抹去另画,象形的图案转为抽象的图案。雨钻进海里,舒服啊!海水清凉,雨抱着鲸鱼的身体潜入海水最深处,鱼群的腹侧如闪闪的刀光,海草头发飞旋似女巫。往上看,太阳融化了,像蛋黄摊在海的外层,晃晃悠悠。海里不需要视力,不需要躲藏。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不怕蒸发,雨水进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想念陆地。?(摘自2013年2月1日《广州日报》)
小题1:“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雨落大海的原因。(6分)
小题3:综观全文,作者运用了哪些的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6分)
小题4: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深刻含义”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开门见山,点明标题“雨落大海”;(2)引领全文,引出下文 “雨落大海”的原因;(3)设置悬念,引人深思,激发阅读兴趣。(3分)
小题2:(1)海是最自由的领地;(2)海里有比陆地更美的景物;(3)海底舒服温暖,没有死的恐惧。(6分)
小题3:(1)拟人的手法:把雨人格化,赋予雨丰富的情感,有利于抒情,对雨的描写更形象生动。(2)对比的手法:海底的美与陆地的美比较,海中景色鲜明与人的肤色单一对比,海底的舒服与陆地的恐惧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雨落大海的美丽、自由与舒服。(3)比喻的手法:如盆景和不透明冰糖的珊瑚,像花儿的海葵与章鱼,如城墙、碉堡、山峰的浪,如刀光的鱼群腹侧,似女巫头发的海草等等,更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海底景色的鲜艳美丽。(6分)
小题4:(1)作者把大海比喻为雨的枕头和被褥,形象地说明了海是雨温暖舒服的家,这里没有蒸发与死亡的恐惧,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平安和舒适温暖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自由平安和舒适温暖的生活是当下浮躁社会中的人们应该追求的本真生活,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精神归宿。在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要扫除心灵的荒芜,去建造自由平等、舒适温馨的精神家园。(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计分)(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点题,引出下文 ,激发阅读兴趣。
小题2:雨落大海,就可以随波荡漾,周游世界,自由自在 ;雨落大海,还可以欣赏到海底的美,那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景物,都是陆地无法比的。雨落大海,牢牢抱成团,不会蒸发,不担心干涸。
小题3:拟人、对比、比喻。“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把雨人格化,并赋予丰富情感;“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海底与陆地的美比较,海中景色与人的肤色对比,海底的舒服与陆地的恐惧对比;“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海葵像花儿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更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海底景色的鲜艳美丽。
小题4:雨落大海,就可以随波荡漾,周游世界,自由自在 ;雨落大海,牢牢抱成团,不会蒸发,不担心干涸。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海是雨温暖舒服的家。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平安和舒适温暖生活。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今天,我们更要寻求自由平等、舒适温馨的幸福。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