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2019-07-03 21:25:50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 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 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小题1: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4分) 小题2: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小题4: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是“她”眼中英雄形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小题2: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表现出作者失望的心情;和英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英雄的伟大 小题3:结构上,和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升华了主题,表现出作者的心灵被英雄深深的震撼,进一步表现了英雄的伟大形象。 小题4: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也可以谈“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一辈子”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之?缘 胡盛梅 不久前,在美国国家美术馆学会为到访的中国博物馆专家们举行的招待会上,我偶然结识了柯珠恩女士。她是一位高大的艺术大师。相互介绍后,柯珠恩告诉我: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美术馆正举行一场中国现代美术展,并递给我展览的目录。 翻开印刷精美的目录,我顿时被刘海粟的《松树》、叶浅予的《拉萨舞步》、陈家泠的《荷》、宋文治的《黄山》等作品所吸引。而真正让我对柯珠恩产生兴趣的是,这些参展的30多件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全部来自柯珠恩和她的丈夫科恩教授的私人收藏。最近,他们夫妇将这些珍藏多年的作品全部赠送给柯珠恩的母校——史密斯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此次展览正是为了庆祝他们的这一善举而举办的。 交谈中我得知,柯珠恩是一位美术史学家兼摄影师。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她却对中国艺术有着长久的深厚感情。早在1960年她就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那时候,虽然美中两国还互不往来,但美国一些博物馆里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柯珠恩。同时,她也渴望了解中国的现代美术,甚至梦想到中国去亲眼看看那里的艺术景象。直到1972年,也就是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后不久,柯珠恩有幸随当时仍在哈佛大学执教的丈夫科恩到访中国,有机会在中国欣赏到了中国的现代艺术。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柯珠恩成了中国的常客,还在北京住过两年。在中国的那些日子里,她的丈夫科恩教授忙于讲学,她则忙于研究中国的绘画艺术。她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走访了许多画家,深为这些画家们的精湛技艺和纯朴气质所打动。她感慨地告诉我,中国的很多画家尽管绘画技艺精湛无比,但待人谦和,对待她这位中国绘画的热爱者是那样热情和宽厚。她的很多珍贵藏画都是画家们赠送的。 柯珠恩想把中国的现代绘画和画家们介绍到美国。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绘画在美国几乎无人问津,她却坚信这些艺术作品会在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欣赏。1982年,在母校史密斯学院美术馆,她第一次组织举办了中国现代绘画展,让中国画家有机会向美国人民展示中国绘画的美妙,让美国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中国的现代绘画艺术。除了多次在美国组织举办中国绘画展,柯珠恩还于1985年参与筹划了一项富有意义的活动,即在北京展出一组关于纽约的摄影作品,让北京人了解纽约的市民及市容,藉此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 柯珠恩崇尚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同是也赞赏中国画家对中国画的创作所做的创新,包括绘画的媒介、技巧和构思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她还把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变化编辑成书在美国发表。1987年,她撰写出版了《新中国绘画:1949—1986年》一书,成为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之一。 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为柯珠恩的摄影创作提供了无穷灵感。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她常看到烟雾缭绕的山峰、栩栩如生的花鸟、盈盈袅娜的美女、温文儒雅的学者……渐渐地,中国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了她摄影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最近,她的一组摄影作品被命名为“荷之眼”。她说,古往今来,荷花始终是中国绘画大师们非常喜欢的一个主题,一幅幅水墨画所描绘出的荷花的千姿百态令人神往,“荷之眼”这组作品的选题也源于此。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为目录的印刷精美所吸引,更为这位高大的艺术大师柯珠恩女士的善举所感动。 B.柯珠恩女士虽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她对中国艺术有着长久的深厚感情。 C.柯珠恩谦虚好学,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走访了许多画家,她的很多珍贵藏画都是画家们赠送的。 D.中国的绘画艺术为柯珠恩的摄影创作提供了灵感,中国的山水民情成了她的创作源泉。
| E.柯珠恩在增进美中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是唯一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一位高大的艺术大师”?(6分) 小题3:柯珠恩对中国艺术的深厚感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陈述。(6分) 小题4:“艺术没有国界”,就此说法请你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2: ①从实际出发,柯珠恩女士确实身材高大,也是一位艺术大师。 ②她目光高远、远见卓识,与众不同。先行者之一。 ③在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方面,艺术高超,是一位艺术大师,是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之一。 小题3: ①早在1960年她就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 ②1972年随丈夫到访中国,欣赏中国现代艺术。 ③她成了中国的常客,还在北京住过两年,以研究中国绘画艺术。 ④她与许多画家交往,深为这些画家们的精湛技艺和纯朴气质所打动。 ⑤1982年在母校美术馆第一次组织举办了中国现代绘画展。 ⑥1985年参与筹划了在北京展出关于纽约的摄影作品。 ⑦1987年撰写出版了《新中国绘画:1949——1986年》。 ⑧中国的山水和人民生活成了她的创作源泉,摄影作品被命名为“荷之眼”。(一点1分,答出六点满分) 小题4:示例:这个说法非常正确(或“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 ①就是在中美关系非常紧张的时期,柯珠恩也在研究中国美术史,渴望了解中国的现代美术。 ②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及中国的山水民情帮助柯珠恩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③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各种艺术得以在世界范围广泛交流,才出现了我国目前的音乐、美术、杂技、魔术等艺术形式的大繁荣与大发展。(观点2分,结合文本4分,联系实际2分) (若有其它观点,能做到理由充分、自圆其说者,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A项,“作者为目录的印刷精美所吸引”错,原文是“ 翻开印刷精美的目录,我顿时被刘海粟的《松树》、叶浅予的《拉萨舞步》、陈家泠的《荷》、宋文治的《黄山》等作品所吸引。”因此应是:为印刷精美的目录下的作品所吸引。E项,“是唯一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错,原文是“成为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之一”, “唯一”表达绝对。 小题2:本题的解答,应着眼于句中的“高大”这一关键词。说其“高大”,从表层意义来看,是因为柯珠恩女士确实身材高大,也是一位艺术大师。从深层含义来看,是因为她站得高看得远,再者就是技艺高。 小题3:本题是信息的筛选,筛选的对象是柯珠恩对中国艺术的深厚感情主要表现。本题较为简单,只要抓住筛选对象,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对梳理后所得的关键句稍加取舍即可得到答案。 小题4:首先对“艺术没有国界”这一说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即这句话是对还是没有道理。然后就要说明理由,其难点在于既要结合文本内容,即柯珠恩对中国艺术的深厚感情的主要表现,还要结合现实来作说明。而这现实部分可能有一些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藩台听了这话,越想越气。本来躺在床上抽大烟,站起身来,把烟枪一丢,豁琅一声,打碎一只茶碗,泼了一床的茶,褥子潮了一大块。三荷包见他来的凶猛,只当是他哥动手要打他。说时迟,那时快,他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将来。何藩台初意丢掉烟枪之后,原想奔出去找师爷,替他打禀帖给抚台告病。今见兄弟撒起泼来,一面竭力抵挡,一面嘴里说:“你打死我罢!”起先他兄弟俩斗嘴的时候,一众家人都在外间,静悄悄的不敢则声。等到后头闹大了,就有几个年纪大些的二爷进来相劝老爷放手;一个从身后抱住三老爷,想把他拖开,谁知用了多大的力也拖不开。还有几个小跟班,不敢进来劝,立刻奔到后堂告诉太太说:“老爷同了三老爷打架,拉着辫子不放。”太太听了,这一吓非同小可!也不及穿裙子,也不要老妈子搀,独自一个奔到花厅。众跟班看见,连忙打帘子让太太进去。只见他哥儿俩还是揪在一块,不曾分开。太太急得没法,拼着自己身体,奔向前去,使尽生平气力,想拉开他两个。那里拉得动!一个说:“你打死我罢!”一个说: “要死死在一块儿!”太太急得淌眼泪说:“到底怎么样!”嘴里如此说,心上到底帮着自己的丈夫,竭力的把他丈夫往旁边拉。何藩台一看太太这个样子,心早已软了,连忙一松手,往旁边一张椅子上坐下。 那三荷包却不陡防他哥此刻松手,仍旧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等到他哥坐下,他却扑了一个空,齐头拿头顶在他嫂子肚皮上。他嫂子是女人,又有了三个月的身孕,本是没有气力的,被他叔子一头撞来,刚正撞在肚皮上。只听得太太啊唷一声,跟手咕咚一声,就跌在地下。三荷包也爬下了,刚刚磕在太太身上。何藩台看了,又气又急:气的是兄弟不讲理;急的是太太有了三个月的身孕,自己已经一把胡子的人了,这个填房太太是去年娶的,如今才有了喜,倘或因此小产,那可不是玩的。当时也就顾不得别的了,只好亲自过来,一手把兄弟拉起,却用两只手去拉他太太。谁知拉死拉不起。只见太太坐在地下,一手摸着肚皮,一手托着腮,低着头,闭着眼,皱着眉头;那头上的汗珠子比黄豆还大。何藩台问他怎样,只是摇头说不出话。何藩台发急道:“真正不知道我是那一辈子造下的孽,碰着你们这些孽障!”三荷包见此光景,搭讪着就溜之乎也。 1.三荷包为什么采取“先下手为强”?结合第一段文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弟二人打架,旁人有何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集中表现了二人的矛盾冲突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脱、一卷、一扑,干净利索,面前的哥哥存他看来是眼中钉、肉中刺,因为哥哥使他的发财梦落空。(意对即可) 2.对其他人的描写表现了两人争斗之激烈,矛盾之深。年纪大些的二爷“用了多大的力也拖不开”,小跟班“不敢进来劝”,太太“使尽生平气力,想拉开他两个。那里拉得动!”(意对即可) 3.在二人的心目中,金钱至上,利益唯高,为了金钱和利益,什么风险也不顾,什么后果也不想。骨肉亲情如此,那社会上的其他事情便可想而知了。 (意对即可) 4.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大打出手,闹得人仰马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的沐浴 (1)为母亲沐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 (2)母亲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嘴角含着一朵淡淡的笑容,仿佛刚刚睡去。 (3)哦,母亲即将远行,去那一片永远宁静的净土,作为儿女的我们来为她做临行天的梳洗。 ? (4)默默地松开蓬松的发髻,我的手在颤抖,心更无法平静。沐浴过多少阳光风雨,堆砌过多少羞怯秀丽,编织过多少人生梦幻的秀发云髻,全都被漫漫的岁月漂白了。 (5)我知道辛勤而省俭的母亲似乎从来都没善待过自己的头发,平日连香皂都舍不得多抹几下。今天我们特意住了一锅清香四溢的檀木热水,掺合这飘柔香波。轻轻搓揉,洗去发髻间每一颗结垢,剔去云髻上每一粒沙尘?,让她一尘不染地上路,去寻找等待他多时的夫君。 (6)骨骼本来就粗壮的手脚,因为肌肉萎缩,青筋暴涨,更峥嵘如古松了。渔家女出身的母亲,三岁丧父,九岁失母,从小跟着叔叔在风波浪涛中涛海为生。当过童养媳,放过牛羊,后来,又随着逃荒大军躲过日本鬼子的炮火,跋涉过万水千山。看着手掌上的每一朵茧花,脚板上的每一道裂痕,无不在诉说着生命的艰辛和苦难。 ? (7)凑忽,脚踝上一道长长的伤疤,如同一团火焰酌亮了我的眼睛。记得我考上中学那年,大哥正在读大学,弟妹又笑,这是勉强糊口的我们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再苦,孩子的书一定要念,我们眼睛瞎,可不能误了孩子的前程”母亲斩钉截铁的对父亲说。于是父亲风雨无阻地奔波在乡间小路上。母亲更是起三更睡半夜,跑码头,摆地摊,种菜养猪,一有空闲别了柴刀上山砍柴卖。一天傍晚,刚从溪边码头卸货会俩的母亲,顾不上满头汗水,拿起柴刀又要上山去。我忍不住跟了去,母亲去砍一棵高大的木荷树,那树长得东倒西歪的,倒下时,一根粗壮的树丫打在她的脚踝上,顿时鲜血如注…… ? (8)是的,这伤疤将永远被母亲带去了,我轻轻地用湿毛巾擦拭着,泪水又一次模糊了双眼。 ? (9)大姐小心翼翼地?揭开母亲身上的蓝布衫,啊,母亲裸露在我们的面前,蜡黄的肌肤,起伏的胸廊,那丰满秀美的曲线哪里去了?母亲说过,我小时像羊羔一样,喜欢跪在地上吃奶,母亲曾很自豪地向左邻右舍夸我,说这孩子将来一定孝顺。作为女儿的我,真的懂孝道,真的孝敬过父母吗?“古来父母多痴心!”母亲,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曾经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哺育过子女。那丰满的乳房却被我们一群兄弟姐妹吸干了,变得那么干瘪、松散,紧紧贴在瘦骨嶙峋的胸脯上,我小时候喂奶,常常顽皮地用乳牙咬着喷香的奶头,让母亲痛的怜爱地打着我粉嫩的脸蛋。母亲,还能让我吸一口那甘甜的乳汁,接受一次你怜爱的打么? (10)岁月无情,人生如露。母亲静静躺在灵床上。没有花花绿绿的贡品,没有凄凄惨惨的挽联,甚至不敢大声放悲。浮云,悲啼会使死者的灵魂贪恋尘世,进不了圣洁的天国。眼前唯有三炷清香,一缕若有若无的诵经声,和着两行无声的泪。但人又怎能不依恋尘世?回望生命的轨迹,无论甘甜还是艰辛,不值得回味、眷恋吗? (11)我慢慢地跪下去,跪在母亲身旁,泪水滑过她的胸脯,母亲即将去那追求了一生的净土,此时此刻,我们在为她作最后一次熟悉,尽最后一次孝心。 ? 1、请用简短的语言写出第(2)段“眼皮微微闭合着,嘴角含着一朵淡淡笑容,仿佛刚刚睡去”一句所蕴含的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巧妙地勾勒了母亲的生命轨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母亲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章两次写到“我”流泪的细节,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文章线索、记叙顺序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母亲走完了值得回味的眷恋的一生,临终时安详满足,坦然恬静,无撼无悔。 2、母亲一生坎坷,历经艰辛和磨难,尝尽人间酸甜苦辣,但坚强勇敢,没有被苦难击倒;母亲勤劳节俭,善良无私。只知道为儿女付出,却从来都没有善待过自己;母亲宽厚慈?,为儿女倾尽心血,无怨无悔,不求汇报。 3、第一次流泪;母亲的“伤疤”让“我”回忆起当年父母为供“我”上学而不辞千辛万苦的情景,流泪是感念母亲无私的爱;第二次流泪,母亲为儿女辛劳一生,付出所有,子女却没有尽到孝心,流泪是对母亲的歉疚。同时,流泪是对母亲表达最诚挚的敬意,最深切的怀念。 4、线所:明线为“最后的沐浴”,暗线为母亲的人生里程。记叙顺序;顺序、插叙。 示例:文章以“最后的沐浴”为主线,为明线,以替母亲沐浴的过程为写作顺序,在细节描写中传达细腻真挚而深切的感情,在明线的叙写中,顺势展开回忆,以插叙的方式串起表现母亲品格的材料,以暗线叙写母亲的人生里程,思路清晰,收放自如,勾勒出母亲坎坷艰辛、人断付出的生命轨迹,表现出母亲坚强勇敢、善良节俭、宽厚无私的品质,歇颂了母爱的博大无私,寄托了对母亲深深的敬意的诚挚的怀念。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1)大约几十万万年以前,当地球还是非常年轻的时候,地面上尽是高山和岩石,既没有平地,也没有泥土。大地上是一片寂寞荒凉的景象,毫无生命的气息。 (2)白天,烈日当空,石头被晒得又热又烫;晚上,受着寒气的袭击,骤然变冷。夏天和冬天相差得很厉害。几千万年过去了,这一热一冷,一胀一缩之间,终于使石头产生了裂缝。 (3)有的时候,阴云密布,大雨滂沱,雨水冲进了石头裂缝里面,有一部分石头就被溶解。 (4)到了寒冷的季节,水凝结成冰,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更容易把石头胀破。 (5)狂风吹起了,像疯子一样,吹得飞沙走石,连大石都摇动了。 (6)还有冰川的作用,也给石头施上很大的压力,使它们破碎。 (7)就是这样:日晒、雨打、风吹和冰川的作用,几千万年过去了,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大石块变成了小石块,小石块变成石子,石子变成沙子,沙子变成泥土。 (8)a、日子久了,山谷就变成平地。b、这是风化过程。c、这些沙子和泥土,被大水冲洗而下,慢慢地沉积在山谷里。d、从此,漫山遍野都是泥土。 (9)但是呀,泥土还不是土壤,泥土只是制作土壤的原料。要泥土变成土壤,还得经过生物界的劳动。 (10)微生物是第一批土壤的劳动者。在生命开始那一天,它们就参加建设土壤的工作了。微生物是极小极小的生物,它们的代表是原虫、藻类、真菌、放线菌和鼎鼎大名的细菌。 (11)这些微生物繁殖力非常强盛,只要有一点水分和养料,就会迅速地繁殖起来。它们对于养料的要求并不高,有时有点硫磺和铁粉就可以充饥,有时能吸取到空气中的氮也可以养活自己,于是泥土里就有了氮的化合物的成分。同时,泥土也变得疏松了些。这是泥土变成土壤的第一步。 (12)但是,微生物的能力究竟有限,它们身子很小,不能改变泥土的整个面貌,只能为比它们大一点的生物铺平生活的道路。经过若干年以后,另外一种比较高级的生物——像地衣之类的东西——就在泥土里出现了。它们的生活条件稍微高一点,它们死后,泥土里的有机质和腐植质的成分又多了一些,泥土也变得更肥沃一些。 (13)随着生物的进化,苔藓类和羊齿类的植物相继出现了。 (14)每一次更高一级的生物的出现,都给泥土带来了新的有机质和腐植质的内容。 (15)这样,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泥土就变成了土壤。 (16)如果没有生物界的劳动,泥土变成土壤是不能想象的。 (17)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泥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生物,都会影响土壤的性质。 (18)对于植物的生活来说,随着自然的发展,有时候土地会变得更加肥沃,有时候土壤也会变得贫瘠。 (19)农民带着锄头和犁耙来同土壤打交道,要它们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要它们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在人的管理下,土壤正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 1、第(7)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其中的“日晒”、“雨打”、“风吹”和“冰川”四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 ? 2、阅读第(8)段,仔细揣摩句间的联系,将打乱顺序的a、b、c、d四句按正确的程序排列应该是 ? 3、读完全文,你知道了泥土变成土壤必须的条件是??,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的性质呢? 4、“但是,微生物的能力究竟有限,它们身子很小,不能改变泥土的整个面貌,只能为比它们大一点的生物铺平生活的道路。经过若干年以后,另外一种比较高级的生物——像地衣之类的东西——就在泥土里出现了。”这段话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小结上文(承上);不能调换,因为该句是总说句,是小结(2)-(6)段的内容(先写“日晒”,再写“雨打”,然后写“风吹”,最后写“冰川”的)其表述顺序是一致的,前后照应,语意连贯。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2、c、a、d、b 3、生物界的劳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泥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生物 4、这些词语不能去掉,因为“只能”一词限制说明微生物所作用的对象仅仅是“比它们大一点的生物”,表明其“能力究竟有限,不能改变泥土的整个面貌”的特点;“若干年”是一种概说,说明经过的时间不确切;“比较”放在“高级”一词的前面是表现其高级的程度,只是比微生物高级一点,但不是最高级的生物;它们恰恰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性的特点。
本题解析: 1、 (2)-(6)段的内容是先写“日晒”,再写“雨打”,然后写“风吹”,最后写“冰川”的。为了与之呼应,所以不能调换。 2、按风化的过程(逻辑事理顺序) 3、据10-19段的顺序回答。 4、限定语多为表示可能、情态、范围、频度等的副词,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角度来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