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21:30:2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题(13分)
太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群众在旷场高声说话?
震惊沉睡的山脉?城市从远方?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太阳向我滚来?
于是我的心胸?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生命呼吸?陈腐的灵魂?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搁弃在河畔?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它去?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第一节的中心句是“太阳向我滚来”,前面的状语从哪些方面作了修饰?这一连串的修饰写出了怎样的日出景象?(4分)
从?方面作了修饰,把日出的景象写得?。
2.“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这几句诗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3.太阳的象征意义是?,诗歌通过?
等意象来反衬太阳,通过一系列?的动态意象来正面烘托太阳,使其象征意义格外鲜明。(4分)
4.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显得?,从诗的风格看这首诗显得?。(2分)
A.雄浑
B.细腻
C.清新
D.含蓄


参考答案:
1.时间、方位、情状动人心魄、气象恢弘2.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心扉,使诗人消除了悲观情绪,萌生出坚强信念。可自由联想阐述。 3.光明、永生、未来;?坟茔、黑暗、死亡;?万物复苏 4.雄浑 清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题目。(8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襄邑道中
南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小题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4分)
小题2: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小题2:(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本题解析:
小题1: 李诗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陈诗第一句“飞花两岸照船红”,写船在红花夹岸的河道上走。由于船只顺风航行,船速较快,就产生了这种“飞花两岸”的错觉。第二句“百里榆堤半日风”,直接写船只顺风航行。“半日风”告诉我们,行船半日,是有风力相助的;由此我们可以猜想,这船是在扬帆航行。“百里榆堤”又告诉我们,船才走了半日,就走过“百里”了,可见船速之快。第三四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人写的是仰望天上云朵时的感受。我的船在向东走,天上的云朵也随着风势,和我同步向东飘移啊!——这句诗,其实说的也是说他的船行速度很快。
小题2: 李诗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陈诗写他在从开封到襄邑(现在河南睢县)去的一次旅行。通观全诗,这是一首很好的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自己在航行时欢快的感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诗文阅读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山又几重。
小题1:下面选项是对此诗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本诗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突然。
B.颔联是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是完全相同的。
C.颈联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D.尾联转入“言别”。“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

小题2:下面选项是对此词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中的“寒”字突出了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翠”字是词人特意为了配合这种寒凉的秋意而虚想出的颜色。
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向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
D.“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
小题3:.给诗歌最后一句的空格上选一最佳选项?(①晓 ②秋 ③千)(1分);请说出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②秋。 理由:①点明时令;②秋天与悲伤联系紧密,这里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


本题解析:
小题1:两者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
小题1: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题1:理解季节与情感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其对应性,请从“乱”与“齐”这两个字上概括雨中与雨后两幅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雨水四虐;青草齐整。
(2)答案: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将暴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李与翠绿齐整的青草对比,暗示了桃李虽艳丽而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很朴素而生命力甚强的哲理,赞扬了青草难以摧毁的顽强精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