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本题解析:
(1)“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化出。“老至”句承“独潸然”,“春归”句承“新岁切”,脉络细致,情意深沉。诗人有感年华“老至”,反遭贬而“居人下”。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仍滞留炎南天畔,升迁无望,故有时不我待、春归我先之感。悲愤郁积,不能自己,因此连续以四句伤情语抒发。“乡心”点明作者的思乡之情。“天畔”表明客居他乡。“老至居人后”表明人老位卑。“已似长沙傅”由贾谊的典故表明自己被贬。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庭中有奇树》为“古诗十九首”之九,为我国东汉晚期作品,作者不详。②滋:当“繁”解释。“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小题1:这首诗与《涉江采芙蓉》都涉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2分)
小题2:“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3分)
小题3: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小题2:“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小题3:可贵。这花本来没什么稀罕,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注意到题干中“动作细节”一语,根据诗中所写主人公的动作去寻找细节,就不难得出答案是“攀条折其荣”一句,然后再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感情即可。
小题2:解答此题,分析诗句中用的最好的字眼,最好在动词或形容词上下功夫。于是,此句中的动词“盈”就会跳入答案之列。然后对这个字的意思进行解释,最后分析其作用。
小题3:要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必须将结尾所写的内容结合全诗主题分析。结尾第一句问“此物何足贵”,意思是问这东西有啥值得珍贵,答案就要先予回答,然后分析原因。这花本来没什么稀罕,主人公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
谢 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小题1】诗的颔联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之情感的?(4分)
【小题2】颈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②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4分。每点2分)
【小题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1分),表现了对兄弟的深厚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6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2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颔联写别后情形,“儿女大”可见离家时日之久,“弟兄孤”显手足之情深。颔联写别后情形,兄弟一别数年,天各一方,表现了无限思念之情和感叹光阴流逝的惆怅之感。“儿女大”本是值得欣慰的,但儿女已大,“儿女大”见出诗人离家时日久,弟兄却不能相聚,又不免令人伤感和遗憾。“弟兄孤”显手足之情深,一个“孤”字把骨肉不能团圆的孤单寂寞描写得淋漓尽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颈联触景伤怀,将自己孤寂无奈思念情怀,融入秋风萧瑟夜雨残灯之境,并寄希望于梦中弟兄相见,感人至深。秋天到,树木凋零,心中的悲愁不知有多少,夜雨中,残灯下,相见之梦不知是有是无。瑟瑟秋木,草木凋落,秋景的肃杀、凄凉使人产生不尽的缠绵感伤的乡愁,“愁多少”和“梦有无”相对,将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融为一体,话短而意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
南朝·梁?何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①,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释】①巩洛:河南洛阳一带,此处代指京城。
小题1:请简析“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在诗中的作用。(4分)
小题2:“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点明因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又倍增羁旅落寂之感;(2分)②此联情景相映,诗篇后四句的归隐之叹由此生发而出,是前四句写景过渡到后四句抒情的桥梁。(2分)
小题2:
“尔情”和“予念”形成鲜明对照,(1分)鲜明地表现了诸君一意干求功名,追求富贵,(1分)而诗人却无留恋之意,一心归隐,(1分)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向往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旅人”一联点明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倍增羁旅落寞之感。此联情景相映,后半的归隐之叹由这旅人忧思生发而出,故此联实为由上半的写景过渡到下半的抒情的桥梁。
小题2:“尔情深巩洛”,写三人对京都眷恋情深。西晋潘岳有《在怀县作》诗二首,其二云:“信美非吾土,祗搅怀归志。眷然顾巩洛,山川邈离异。愿言旋旧乡,畏此简书忌。”潘诗抒发了对首都洛阳的怀恋之情。而何逊此诗中的“巩洛”实指梁朝的首都建康。南朝人虽偏安江左一隅,但仍喜以中原的地名来称呼其地,更何况南方还设立了不少北方的侨置州郡。如东晋时号荆州为“陕西”,刺荆州曰“分陕”(参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陕西》)。何逊诗中这类例子也不少。如《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诗》:“昼悲在异县,夜梦还洛汭。洛汭何悠悠,起望登西楼。”《赠江长史别诗》:“安得生羽毛,从君入宛许。”《初发新林诗》:“回首泣亲宾,中天望宛许。帝城犹隐约,家国无处所。”洛汭、宛许这些中原地名在何逊诗中都用来指建康一带的京畿地区。又其《赠族人秣陵兄弟诗》云:“洛令初解巾。”题下注:“何思澄为秣陵令。”显然诗人径以“洛(阳)令”代指“秣陵令”。《范广州宅联句》诗中范云诗云:“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也是以洛阳指京都建康。联系诗题可以推想,此诗当作于建康,题中三人也都是供职于建康者。诗人此处的言外之意是,诸君宦情不薄,而我却毫无恋栈之意,一心归隐江湖。“尔情”和“予念”适成鲜明对照,形成反衬。何逊诗中发抒怀归之思的诗句触目即是,如《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伊余本羁客,重睽复心赏。望乡虽一路,怀归成二想。”《赠诸游旧诗》:“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时见睥睨荣利、耿介自守之意,是即梁武帝所谓“何逊不逊”。最后一联以陈述对归隐的向往作结。怎样才有机会得遂志愿,分道扬镳,摆脱这游宦羁旅的生涯?这一问题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渴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答: ?
?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1分);“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2分)。
(2)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每种感情1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鉴赏
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