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7-03 21:36:3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
啸傲东轩②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①裛(yì):古同“浥”,沾湿。②轩:窗。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写带露采菊,时间在清晨;七、八句写倦鸟归林,时间在傍晚。 ?
B.?“忘忧物”指酒,“泛”是纵情饮酒的意思,透出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 ?
C.?“壶自倾”有斟酒之意,还有酒壶倾尽之意,写出诗人独酌时间之长。 ?
D.?末尾两句即有对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也体现了归隐后的悠然自得。?
2.?作为陶渊明诗歌的常见意象,秋菊、归鸟有何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分别结合陶渊明其他诗文简要分析。(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秋菊象征高洁,表达了诗人对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人性的追求;相关诗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悠闲采菊,抬头见山,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菊寓高洁,采菊更突出了作者追求和向往;“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借“三径”荒,“松菊”存,指出作者虽生活条件坚苦,但仍决心归隐,表明白己清高的心境,高洁的风尚。?
  归鸟象征退隐,表达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的向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表明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表明他厌倦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生活,渴望返归田园的心情。表露自己的高洁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小题1:两首词分别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答:
小题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差异?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李词塑造了一个为显示自己美貌而大胆率真向情郎撒娇(或“让情郎对比自己和鲜花谁更美”)的娇憨纯真的女子形象,(2分)秦词塑造了一个因思念远去的爱人而凄凉、愁闷、懒散无力(或“孤独无依、愁眉不展,困倚危楼”)的思妇形象(2分)。
小题2:李词通过写女子买花,担心情郎觉得自己没有春花美丽,便把春花插在鬓角向情郎撒娇让情郎品评的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女子与情郎相会时那种甜蜜又有些隐隐担忧的复杂而细腻的情感。(2分)秦词通过写爱人远去天涯,自己孤独无依无人嘘寒问暖,只好呆呆看着小篆香慢慢燃尽,春去秋,无力地独倚高楼,愁眉不展,看大雁飞尽的一系列动作,抒发了女子孤独寂寞、愁肠百结、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找出与人物性格相关的关键词及句子,进行分析。李词中关键词“花”、“泪”“怕”“ 徒要教郎比并看”;秦词中关键词句“凄凉”“断肠”“ 过尽飞鸿字字愁”然后,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出人物形象。
小题2:要抓住表现两个人物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行对比分析。李词中的“怕” “徒要教郎比并看”表现出担心而甜蜜的复杂思绪;秦词中的“凄凉”“飞鸿”“愁”等关键词表现出思念,孤独的思绪。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8分)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小题1:
“不语垂鞭”一句刻画出词人怎样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一句刻画出了词人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默默无言,充满愁烦,无力地提着马鞭,缓缓行走的形象。(4分)
小题2:这两句借景抒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景物做了描绘。“衰草连天”是眼见实景,衰败的秋草直达天涯,就像自己的离愁别绪,连绵不断。“雁声远向”是耳闻,听到雁声长鸣,徒增愁绪。“衰草”“雁声”给人以凄凉肃杀之感,作者借此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愁苦情怀。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出人物形象,首先,要理解“不语垂鞭”四个字,“不语”指不说话,默默不语,显示出心情抑郁、忧愁;“垂鞭”指垂下马鞭,也是心情抑郁、充满烦闷。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的能力。先分析诗句写“景”的特点,运用了哪些具体的表现手法,再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眼儿媚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
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小题1: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
了阴云四布、雾压朱楼的情景,(1分)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思对即
可)
小题1: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通过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
(1分)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 (春)愁 (烦恼、惆怅等)。(2分)(如果表现手法答"
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也对)(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先找出修辞方法,然后联系诗句具体分析。锁有困之意,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的心情。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诗句中多处写景,景中含情,情中蕴含了春愁,表达了无限惆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别具一格的咏雪诗作于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贬江州时。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夜深”闻“折竹”这一细节描写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是从感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首先,诗人通过一个“冷”字,从感觉角度(触觉)不仅点出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只有雪大才能令空气也变得寒冷。这里不仅空气寒冷,而是已感衾冷,可见雪落时间已久。其次,“复见窗户明”一句从视觉角度说明了夜雪之大。夜深却见窗明,正是深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的光亮。最后两句则从听觉角度表现雪大,只有厚厚的积雪才能将竹枝折断。用的是一种侧面烘托手法表现的夜间大雪。(意对即可)
(2)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