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21:44:5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其家通明——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垒:高大
D.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
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参考答案:1.D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棘刺⑴雕猴
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⑵。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⑶日出,视之晏⑷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⑸之冶者⑹,谓燕王曰:“臣为削者⑺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⑼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⑽取之。”因逃。
(选自《韩非子⑾·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⑴棘刺:一种丛生的小枣树,枝有刺。母猴:即沐猴,又称猕猴,猴的一种。⑵五乘之奉:乘:方圆六里为一乘。韩非这里所说的“乘”,表示六里见方的土地上所上缴的赋税,它是用来作为官员的俸禄的。“五乘之奉”即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奉”通“俸”,俸禄。⑶霁(jì):雨停天晴。⑷晏:天晴无云。⑸台下:与版本二中的“右御”相应,当时朝廷直属的官署名。另:“大赛”版本理解为:郑国的地名。⑹冶者:冶工,铁匠。⑺为削者:做刻刀的人。⑻以削削之:用刻刀来刻削它。⑼治:指雕刻。⑽之舍:到住处去。
⑾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依据法令进行治理。其思想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著有《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子第一个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的编辑起来,《储说》、《说林》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论谈犀利、文势充沛、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尤其是其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寓言“棘刺母猴”中的卫国的骗子抓住燕王爱好细小巧妙的玩物的特点,哄骗燕王说他可以在酸枣树上的刺的尖上刻上沐猴,得到燕王信任并享受高官厚禄,弥天大谎被铁匠识破。寓言告诉人们,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施展骗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发现骗术终有破绽,只要细加分析和追究,一切黑嘴谎言都将原形毕露。
小题1: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养之以五乘之奉
B.诸微物必以削削之
C.王试观客之削
D.人主欲观之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燕王说之
(2)雨霁日出
(3)难以治棘刺之端
小题3:把下面句子中的“削”字,按照用法分类。
臣为削①者也。诸微物必以削②削③之,而所削④必大于削⑤。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
(2)臣请之舍取之。
小题5:文中的燕王是个怎样的人?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C小题2:(1)通“悦”,以……为悦
(2)雨停天晴?(3)事物的一头或一边
小题3:A.①②⑤ B.③④
小题4:(1)各种微小的东西都要用刻刀来雕刻它,而被雕刻的东西必须比刻刀大。
(2)请允许让我到住处去拿它。
小题5:燕王是个嗜奇多欲而又愚笨不堪的人。他喜欢新奇事物,使骗子钻了空子,卫人正是利用他多欲得特点,让他受骗上当。当得知“养卫人”而“不能观其母猴”时又束手无策,显得愚笨无能。


本题解析:
小题1:C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代词,指代卫人。B.代词,指代“”微物。D.代词,指代“刻刀”。)
小题2:(说明:个人拥有的原文版本、古汉语词典以及个人在网上所搜索的资料中,均译为“喜欢”或“高兴”。)
小题3:A(译为:刻刀)B(译为:雕刻)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卫国有个请求给燕王把棘刺的尖端雕刻成母猴的人,燕王很喜欢他,就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养着他。燕王说:“我想看看你在棘刺的尖端上雕刻的母猴。”这个外来的卫国人说:“君主想要看它,必须半年不进入到后宫里面,不喝酒吃肉,在那雨停云散太阳出来的时候,趁那在半晴半阴的时候来观看它,这样棘刺尖端上的母猴才可以看到。”燕王于是就收养了那个卫国人,却又不能观看他雕刻的母猴。郑国有一个在朝廷直属官署中工作的(或:台下)的冶炼工人对燕王说:“我是做刻刀的,各种微小的东西都要用刻刀来雕刻它,而被雕刻的东西必须比刻刀大。现在荆棘的尖端容不下刻刀的锋刃,所以他很难用刻刀来雕刻棘刺的尖端。燕王不妨去看看他的刻刀,那么能不能在棘刺尖刻母猴就可以知道了。”燕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国人说:“你雕刻棘刺,是用刻刀来刻它的吗?”那个卫国人说:“用刻刀刻的。”燕王说:“我想看看这刻刀。”那卫国人说:“请允许让我到住处去拿它。”他于是便趁机逃跑了。
(补充:寓言告诉人们,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施展骗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发现骗术终有破绽,只要细加分析和追究,一切黑嘴谎言都将原形毕露。)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者,鹯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⑥。’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注解】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④鹯(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 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小题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不想要的却强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却从不满足,这样必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
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顾及百姓的需求。
C.不施仁政,便如同驱赶百姓;实施仁政,百姓便蜂拥而至。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没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D.引用《诗》,是为了说明平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小题:
C


本题解析:
小题:
这对比是为了说明实施仁政的重要性,而不是仁德的君王的重要性。)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读解
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 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 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 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 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 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共19分)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勣 ⑤李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草隶,善属文精妙
B.太宗地渭北 曲从、偏私
C.文约理足够
D.每为我儿陈事,必人心了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隐太子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②引为流觞曲水
B.①将至御座下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
C.①谮于高祖②顷之未发,太子迟
D.①由是如晦并被驱斥②刘备天下枭雄,操有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B.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具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C.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D.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5分)
(2)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好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
(2)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


本题解析:
小题1:工:擅长,善于
小题1:①连词,因为 ②介词,把 B.副词,才 C.代词,他 D.介词,跟
小题1:被高祖李渊所驱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首先翻译关键字,如与译为和,潜译为暗地里,申结译为相互结合,死力可译为竭尽力量,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连接起来。(2)翻译关键字,以译为凭借,可不译,注意求备取人和己长格物格式相似,译为不以求全来选人,不以自己的长处要求人,隔,本意隔阂,在这里可译为排斥,然后联接起来。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好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
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柳芳说: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总共有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为贤相。可是无法形容他的伟大,德行可说是相当高深了。所以太宗平定外祸内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圭、魏征劝谏国君,而房玄龄、杜如晦让位给他们,李世勣、李靖善于统御部众而房玄龄、杜如晦采用他们的意见,使得政治得到太平,却把善处归给国君。说他们是唐宗室大臣,是很恰当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②: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学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①枢密韩太尉:指韩琦,字稚圭,北宋名臣,官至宰相。时任枢密使,掌军事大权,因职权相当于汉代的太尉,故称韩太尉。本篇着重表达了仰慕之情,论述了作为一个文学家,其眼界修养对文章风格的影响。②执事:指侍从左右的人。旧时书信中常用“执事”或“左右”称对方,意谓不敢直陈,只能向左右执事人员陈述,以示尊敬。
1.下面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得观贤人之光耀/愿:希望。
B.非有取于斗升之/禄:俸禄。
C.太尉以才略天下/冠:超过。
D.将以益其文/治:钻研。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辙“虚心请教”的一项是(?)
①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②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③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
④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⑤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⑥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见到了名山,见到了黄河而没有见到韩太尉是一种遗憾。
B.作者认为韩太尉高高在上,文中表达了自己想求见又非常害怕见面的心情。
C.在第二段中作者表明自己不是醉心功名之人,回家等待朝廷选拔是一件乐事。
D.文末再次表明志向,自己将进一步钻研学问,并且学习治理政事,希望太尉能够屈尊指教。
4.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
数?年?之?间?将?以?益?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5.①这两个人,难道是曾经拿笔学习过写作这样的文章吗?
  ②况且人在学习方面,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