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7-03 21:44:51 【

1、阅读题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参考答案: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做人)要以忠和信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做到恰当为可贵。古代那些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做得恰当。但是,若有行不通的地方,还一味地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本题解析: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品格。 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是因为“和”是有原则的,凡事都讲“和”,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是行不通的。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金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小题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之下:使做……的下属
B.勿杀我幸:希望
C.州兵烬罹:遭受
D.留守叶衡重之雅:认为……高雅。

小题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3分)?(?)
①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②京大怒,欲杀弃疾?③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④京令弃疾奉表归宋 ?⑤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⑥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⑤⑥
小题3: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
(2)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回复使命呢?”(得分点:“缘”、“ 期”、“复命”各一分。)(2)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辛弃疾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得分点: “方”、“不及”“行在”各一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正确。题中,D项的“雅”解释错误,这里在句中作为程度副词,修饰“重”,应该解释为“非常”、“很”。
小题2:解答此题,应紧扣题干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这个要求,对题中提供的六句话进行筛选。不难发现②、④都不是表现辛弃疾的内容,故不能选。
小题3: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照,以发现正误。题中,A项中“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和“ 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都是对句中省略的主语和代词理解的错误;“辛弃疾奉命追逃”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缘”相当于“因为”;“期”是“料到、预想到”之意;“复命”即“回复使命”。第(2)句中的“方”是表时间的副词,相当于“正、正在”;“不及”即“追不上、没追上”之意;“行在”表示“皇帝所在”,即皇帝。
【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金人,立即追赶并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史。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 有 之 父 兄 当 以 为 忧 不 可 以 为 喜 也 切 须 常 加 简 束 令 熟 读 经 学 训 以 宽 厚 恭 谨 勿 令 与 浮 薄 者 游 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选自《陆游家训》)


参考答案: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需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本,理解文意。断句时也可参考文本中句末停顿,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此题断句部分是阐述前文论点(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假设前提,停顿;“以为忧(喜)”对举——停顿,“也”句末停顿;下文从正反两面指出教育方法。
译文:才思敏捷的年轻人,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值得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规定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后悔。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是寡人过也?②臣请人,与同命
B.①乱易整,不武?②而乃手共搏之
C.①若不阙秦,将取之?②子亦有不利
D.①今人有大功击之?②于是荆轲遂就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言”的意思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的“言”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察纳雅言
C.广故数言欲亡
D.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