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2019-07-03 22:02:5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李愬①仆射二首(其一)
王建
和雪翻营②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③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注】①李愬:善骑射,有谋略。元和九年,吴元济据淮西叛乱。元和十二年十月,李想率精兵乘大风雪夜袭,攻入蔡州,生擒吴元济。此诗即咏其事。②翻营:全营。③火号:举火报警的信号。
1.这首诗描写了唐军的一次军事行动。从诗中看,这次军事行动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规模浩大、雪夜奇袭、军纪严明、大获全胜。(意对即可)
2.表达了对指挥这次战斗的李想和骁勇善战的唐朝将士的赞美之情。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以环境的恶劣来衬托唐朝将士,同时,以“马无声”来衬托军纪严明。后两句没有写攻城部队如何英勇战斗,而是选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来描写:后续部队还没有投入战斗,先头部队已经大获全胜了。这就衬托出了将士们的骁勇。(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小题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5分)
小题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描写了傍晚时分 (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
枝)鹤飞蝉鸣的景象。(2分)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3
分)
小题2:①内容上,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4分)②形式上,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
字,结构严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二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这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一个“投”字,一个“过”字,一个“孤”字,一个“别”字,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答时要简要回答。
小题2:答题时可从内容及结构方面鉴赏。尾联指出: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参考答案: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本题解析:
①这道题比较简单,从诗歌中提取要的信息就好:第一首主要的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所以作者寻找桃源;第二首,写的是作者对美丽春天的追寻,抒发的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②第一首:首句从桃花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并用一“寻”字写出是“避秦”的好地方。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欢渡着幸福的年月,无忧无虑,连后来的汉及魏晋这些朝代都不知道, “桃红又是一年春”,是靠桃树开花,才知又是一年。三四两句,作者又从实景出发,“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一开,万一随流水出洞口,再有渔人发现怎么办呢?如果我在那里,就决不会让桃花落入水中。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桃源的向往。当然,这种桃源佳景,只是向往而已,当时世上除了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过着动荡不定生活,哪还有这样的乐园呢?
第二首: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小题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高 , “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2分诗人描绘了一幅坐着马车,挂着
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反衬了现实的凄凉 ,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
兴衰无常的感慨。2分
小题1:颔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2分)“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2分)
小题1:颈联由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
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意对即可)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