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李愬①仆射二首(其一)
王建
和雪翻营②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③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注】①李愬:善骑射,有谋略。元和九年,吴元济据淮西叛乱。元和十二年十月,李想率精兵乘大风雪夜袭,攻入蔡州,生擒吴元济。此诗即咏其事。②翻营:全营。③火号:举火报警的信号。
1.这首诗描写了唐军的一次军事行动。从诗中看,这次军事行动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规模浩大、雪夜奇袭、军纪严明、大获全胜。(意对即可)
2.表达了对指挥这次战斗的李想和骁勇善战的唐朝将士的赞美之情。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以环境的恶劣来衬托唐朝将士,同时,以“马无声”来衬托军纪严明。后两句没有写攻城部队如何英勇战斗,而是选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来描写:后续部队还没有投入战斗,先头部队已经大获全胜了。这就衬托出了将士们的骁勇。(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小题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5分)
小题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描写了傍晚时分 (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
枝)鹤飞蝉鸣的景象。(2分)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3
分)
小题2:①内容上,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4分)②形式上,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
字,结构严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二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这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一个“投”字,一个“过”字,一个“孤”字,一个“别”字,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答时要简要回答。
小题2:答题时可从内容及结构方面鉴赏。尾联指出: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参考答案: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本题解析:
①这道题比较简单,从诗歌中提取要的信息就好:第一首主要的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所以作者寻找桃源;第二首,写的是作者对美丽春天的追寻,抒发的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②第一首:首句从桃花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并用一“寻”字写出是“避秦”的好地方。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欢渡着幸福的年月,无忧无虑,连后来的汉及魏晋这些朝代都不知道, “桃红又是一年春”,是靠桃树开花,才知又是一年。三四两句,作者又从实景出发,“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一开,万一随流水出洞口,再有渔人发现怎么办呢?如果我在那里,就决不会让桃花落入水中。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桃源的向往。当然,这种桃源佳景,只是向往而已,当时世上除了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过着动荡不定生活,哪还有这样的乐园呢?
第二首: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小题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高 , “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2分诗人描绘了一幅坐着马车,挂着
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反衬了现实的凄凉 ,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
兴衰无常的感慨。2分
小题1:颔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2分)“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2分)
小题1:颈联由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
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意对即可)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