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A.光械治其家僮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统以土豪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C.乃除资政殿学士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D.至江州而卒吾尝终日而思矣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
(1)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因攀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
(2)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而获罪,被定案。
小题4:答:①刚正不阿,秉公执法;②顾全大局,不计名利;③不畏权贵,敢于直谏;④深谋远虑,行事周密;⑤爱抚吏民,深得民心。(每点1分,共5分。答到其他要点,只要文中有,也同样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折:斥责,指责。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原文前句“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秦桧用“郑亿年”是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没有背人暗地操作,所以“告发”不和文意,应为指摘,揭短的意思。
小题2:A.代词,他的/语气词,表选择,还是。B.介词,用/介词,把。C.副词,终于、才。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地。这是一道考核文言虚词的题目,文言虚词注意区分用法和意义,平时注意积累,记忆重点典型例句。
小题3: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要词语:(1)以——凭借,附——依附,罪堕——中,黠——狡猾,隳——毁掉。(2)仲子——次子,坐陆升之诬——因被陆升之诬告,狱成——被定案。
小题4: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答题时要重点关注与人物有关的重要事件。仔细对读原文总结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年时就不好玩耍,他的父亲李高称赞说:“我的儿子是云间的飞鹤,或许会使我家门兴旺。”父亲去世,他悲痛得像成人一样,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守丧期满,进入太学,考中崇宁五年进士。调任开化令,施政有声望,朝廷召他到都堂考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变更官职,做了平江府常熟县知县。朱勔的父亲朱冲倚仗权势横行无度,李光捆绑了他的家僮治罪。朱冲很生气,暗示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因此而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皇帝从临安移驾到建康,授任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要率军经过,李光先入州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打开城门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没有敢哗变的。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最近,于是修理城池,积聚军粮,登记地方百姓,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的人,用土豪来统率,得到保甲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处地方,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当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的花费,最终靠此来补充。政事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者说:“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说:“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当时秦桧开始倡议和议,准备张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民心。皇上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议论就会自动停息。”于是用了李光。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因攀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李光本意认为只是可以趁和议之机作自治的打算。后来秦桧建议撤掉河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和谈不可依恃,守备不能撤除。秦桧憎恶他。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当面反对。又与秦桧在皇上面前辩论,于是说:“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心怀奸恶,贻误国家,不能不明察。”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离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我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我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于是才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任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年冬天,御史中丞万俟禼指责李光暗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过了四年,移置琼州。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为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被定案;吕愿中又告发李光与胡铨诗赋唱和,讥谤朝政,调至昌化军。他议论文章考证历史,怡然自得。年过八十,笔力精健。又过了三年,才因为郊祭之恩,复官任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到江州去世。孝宗即位后,追任为资政殿学士,赐谥号为“庄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伍,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醉矣。薄莫,先生酒解,而公犹僵卧,气息然,呼之不醒,大惊,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惟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窍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顷闻巨啸,四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为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杯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灸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饮矣。?
? ——(节选自张孝纯《乌有先生历险记》)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莫,先生酒解 莫:通“暮”
B.微司命,孰能生之 微:如果没有
C.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 速:迅速?
D.艺桑麻五谷以为生 艺:种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惟读书是务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B.故人过我而死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何乃太区区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有先生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朝廷多次授官,他都不愿意上任;亡是公向来与乌有先生友善,分别一年了,非常想念,就跑去拜访他。
B.两个老头相见后非常高兴,亡是公喝得酩酊大醉,呼之不醒;乌有先生无计不施,最后和妻子合计,要亲自去请子虚长者来救治。
C.作者设置乌有先生在请子虚长者的途中遇到老虎这一情节,意在突出行途环境恶劣,衬托乌有先生救治朋友不怕艰险的优秀品质。
D.这篇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朋友有难处应倾力相助,同时做事应量力而行,力求避免给他人添加麻烦。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A
4.(1)您的话很符合我的想法,如果能让他活下来,我为什么还吝惜自己这把老骨头?如果有什么灾祸,我本来就应该不推辞。
? (2)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里的修筑供观赏游览场所的富豪人家,以及靠种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中供养起来。
? (3)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停止过运动变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简堂集序
归庄①
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③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④,终不能致于康庄。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⑤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虽退之、子瞻、子固⑥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
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归庄:明末清初人。本文作于明末。②太仆府君:作者的曾祖归有光,嘉靖进士,曾为南京太仆寺丞;“府君”,旧时对已故先辈的敬称。③浦江、乌伤:指宋濂(浦江人)、王祎(乌伤人)。④披榛翦茀:榛,丛生的灌木;茀,杂草。⑤拘墟者:拘学浅陋者。⑥退之、子瞻、子固:分别是韩愈、苏轼、曾巩的字。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去嘉定为近 去:距离
B.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 趋:趋向、爱好
C.不得尽其才以为恨恨:怨恨
D.不当序先生之文 序:为……写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顾以盛名奔走天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或能而不暇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巽甫先生与作者家族渊源很深:其文得作者先曾祖的家传。
B.马巽甫先生很有才学,“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却不遇于当世,一直到老仍是一介书生。
C.作者认为,马巽甫先生的文章多是代人执笔,所以瞻前顾后,以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
D.作者认为,求人写文章的,应该只看文章的好坏而不应看重他的地位;代人写文章也要看对方的为人,而不可轻易随便代写。
小题4:(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3分)
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3分)
译文:
②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4分)
译文:
参考答案:小题1:C(恨:遗憾)
小题1:D(A.助词,的 / 动词,往? B.介词,凭借 / 连词,因为? C.代词,他 /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D.连词,表转折,却)
小题1:C(张冠李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是说万历年间那些号称文章家的人的文章)
小题1:(1)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古时请别人写文章的人,只论那人文章的好坏;假如他的文章能够流传后代,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的。(“惟”1分,“苟”1分,“虽”1分)
②只有先生坚守师学不变,他难道不正是人们所说的“不被世俗迷惑,坚守自己信仰”的人吗?(“独”1分,“惑于流俗”被动句1分,“岂……耶”反问句1分,大意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我去世的曾任南京太仆寺丞的曾祖父(归有光),以前住在安亭,这是昆山、嘉定的交界地带,距离嘉定比较近。当时手执经书向曾祖父请教学问的人,嘉定人居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位先生讲授传播曾祖父的学识。娄子柔的高足弟子叫马巽甫,《简堂集》就是他所著的。马先生与我父兄都有交往,我曾经屡次和他见面,向他请教,仍然很少读到他的文章。去年我到嘉定,马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应之拿出先生的文集,请我作一篇序言;我得到集子后认真阅读,知道了先生学问的来龙去脉。如果追根溯源,从我曾祖父那里得到的居多。本朝文章,自宋濂、王祎开一代风气,往上(可以)和唐宋诸大家匹敌。读宋、王两公的文章,体会到文章是不可以随便做的。可是后来的学者,情趣爱好不同,只是凭借盛名奔走于天下。到了嘉靖中世,几乎不再知有宋、王两公的了。我的曾祖父一个人奋起而要振兴唐宋古文。万历末年的时候,号称文章家的那些人,与嘉靖时期的许多人虽然趋向不同,但文章都是走入了偏道,(即使)砍去丛生的草木,到底不能走上文章的正统大道。然而人之常情喜欢求新,都追求、归附到那边去了。只有马先生坚守师学不变,难道他不正是人们所说的“不被世俗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信仰”的人吗?先生的文章,大都详尽、整齐、博雅而有精细的构思,至于其中的起承转合的变化,不是那些拘学浅陋的人所能理解的。
还有使我更有感触的。古时请别人写文章的人,只论那人文章的好坏(而不看他的地位);假如他的文章能够传给后代,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的 。而善写文章的人,也要看请他写文章的那个人事迹值不值得流传,而不轻易给人写文章。现在一般的人求人写文章,只看对方是否地位尊贵,而不看他的文章如何。平常没有名声的人,往往买达官贵族的文章,然后刻在钟鼎石碑上面,或写在屏风幛子上面,以此为荣耀。可是达官贵族不一定会作文章,或者能作却没有时间,于是就找人代作来应付。一方面达官贵族因为有人代作,就轻率地答应别人;另一方面代人提笔者又因为不是署自己的名,也就随便去写;于是天下的文章一天天多起来。我看《简堂集》中代有名官员写的文章占十分之六七,我既笑世俗之人的鄙陋,又感叹先生的不得意。即使是韩愈、苏轼、曾巩的文集中代人所作而能流传至今的文章,到底不多见。并且依先生的才能和学问,如果文章都是自由而为,不必为瞻前顾后而拘谨,一定能自吐胸中的奇气,应当不止于这种水平。我曾经为曾祖父叹息,凭借如此出众的文才,到老才考中一个进士,又处在下位,不能参加编修国史,记述元老大臣的事迹,不能尽他自己的才能,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更何况马先生终老于一介书生呢!将来的人看到先生写的文章,欣赏之余,应当不胜感慨了。
我学问浅陋,本不够格为马先生的文集作序,因为马应之坚持请求,不能放弃,又因为先生的文章得到我家先曾祖的家传,所以不能推辞,就写了这篇序。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理解虚词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