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7-03 22:10:14 【

1、阅读题  下面两首诗词有相近的主旨,采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风雨渡扬子江
吴敬梓
几日秣陵住,扁舟东复东。
浓云千树合,骤雨一江空。
往事随流水,吾生类转蓬。
相逢湖海客,乡语尽难通。
小题1:请简要回答诗中的“空”字有几重意蕴。?(4分)
小题2:诗歌颈联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题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小题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 河?金陵怀古(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①佳丽地:指金陵(今江苏南京市)。②南朝:指偏安江左的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③山围:出自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日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髻鬟:女人的发髻。此处喻山峦秀美。⑤莫愁:南朝一女子名。
(1)张炎评论该词说:“采唐诗融化如己出者,事其所长”(《词源》卷下),请就这句话,结合原词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答:?
?
?
(2) 你认为“断崖树,犹倒倚”一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全词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
?
?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队之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银花:元夜彩灯中蜡烛的烛花。
小题1: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6分)
小题2: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