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下面两首诗词有相近的主旨,采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 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所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风雨渡扬子江
吴敬梓
几日秣陵住,扁舟东复东。
浓云千树合,骤雨一江空。
往事随流水,吾生类转蓬。
相逢湖海客,乡语尽难通。
小题1:请简要回答诗中的“空”字有几重意蕴。?(4分)
小题2:诗歌颈联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三重意蕴:一是风雨之中扬子江上的空远之景;二是诗人四处漂泊、无处可依的空寂之情;三是繁华已去之空荡。(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小题1:比喻。诗人将自己比作“转蓬”,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己漂泊江湖,无处可依的人生况味。(修辞1分,解说1分,作用2分)如果学生答“往事随流水”用了比喻,把往事当作可随水流走的具体事物来写,写出世事变迁之快,也对。可视情况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炼字。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题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小题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 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小题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至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应该从环境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角度分析作答,环境描写在诗歌中一般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现情感的作用,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关键诗句从以上几点作用的角度分析,二诗均通过节日的典型景象描写来烘托氛围,借以表达抒发某种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角度答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对写法,以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是文学常识题,可根据积累答出即可。“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 河?金陵怀古(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①佳丽地:指金陵(今江苏南京市)。②南朝:指偏安江左的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③山围:出自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日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髻鬟:女人的发髻。此处喻山峦秀美。⑤莫愁:南朝一女子名。
(1)张炎评论该词说:“采唐诗融化如己出者,事其所长”(《词源》卷下),请就这句话,结合原词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答:?
?
?
(2) 你认为“断崖树,犹倒倚”一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全词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
?
?
?
参考答案:
(1)引用唐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成句化用而成。(如举《莫愁乐》、《鼓吹曲》也对)通过这些诗意,表达出自己人世沧桑的感喟之情,极为熨贴,而不露痕迹。(大概意思对即可。)
(2)“犹”字,强调景色依然,使眼前实景,带上浓厚的历史色彩。表达出作者景物依然而人事已非的叹喟,引发自己物是人非,人世沧桑的情感。由“犹”字带动全句,联系起过去之景与眼前之景,以及由景过渡到情,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题解析:
这首词系咏史怀古,这类题材的作品引起人们注目而在词坛上有影响的,在北宋首推王安石的《桂枝香》和周邦彦的《西河》。两首词的题目都叫《金陵怀古》,抒情寄慨却各有不同 。全词共分三叠。第一叠开头两句是这首词的“总纲”,描写金陵的山川名胜,。第二叠仰视山崖,写“断崖树”三句,接写“空余旧迹”,感慨沉 重,逼出“夜深”两句。词人禁不住道出感人肺腑的“伤心”二字,凭吊历史名城的遗迹。悲慨苍凉之情,远超上叠。第三叠写眼前景物。“怒涛寂寞打孤城,风墙遥度天际。”二句,“怒涛”、“风墙”意象则象征着历史无情的冲击和荡涤,直将故国盛事推送“风墙”于天际,消逝于永恒的寂寞,隐蕴吊古惆怅之情。“寂寞”二字透出历史迁逝,人亡物换,故国繁荣与孤城幽寂的荒凉,“风墙遥度天际”的征帆远去的景象增加了凄凉的气氛。后用《乌衣巷》诗境结尾,抒发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之感。本词如题,是怀古之作。这是首怀古诗,作者即景抒情。追怀古昔,抒发了人间沧桑和物是人非的感叹。情和景、历史和现实、他诗和己词,全部有机融合浑然天成。
译文:故都胜地的繁荣景象,如今还有谁曾记忆?青山依旧绕着故都,江边美人发鬓般的髻鬟还束着。怒涛无人问津,只好拍打着孤城,风樯船帆正在驶向遥远的地方。枯藤老树还倒挂在悬崖边。过去莫愁女的游艇,如今还有谁在手中看着?此地空留以前的旧迹,苍苍郁郁,半壁古营垒淹没在浓雾里。夜深时月光照过矮樯,望着东流的淮水,我感伤不已。当年热闹繁盛的酒楼戏馆,如今又在何处表演?今天那些冷清的里巷,曾经是那些王公贵族的豪宅。燕子飞进寻常百姓的家里,在夕阳之下,叙说今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队之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银花:元夜彩灯中蜡烛的烛花。
小题1: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6分)
小题2: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一句将客观景象拟人化(拟人)(2分)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1分)形象而强烈地表现出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本应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但整个城市却陷入阴冷森严的气氛之中,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3分)
小题2:结尾三句作者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是用虚笔轻轻一点,让读者自己想象当年京城的繁华景象,感受作者现在山中的孤寒岁月,体味作者当年坚持于海上的悲壮坚贞之情。(3分)这样留给读者想象和体味的空间,更增添了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的情致。(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