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22:14:10 【

1、阅读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不必讶异,                你记得也好,
更无须欢喜——              最好你忘掉,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相当实际的词语作标题,那样使诗中形象与意象之间的张力消失殆尽。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7分)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3分)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4分)


参考答案:⑴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1分),“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1分)。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1分)。⑵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并不显得清冷、空寂。因为“花”在“落”(1分),“鸦”在“飞”(1分),“人”在“归”(1分),三个动词化寂为动,富有生机。(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小题1】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有人说,这首诗的落脚点在“寂寞”二字上,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动写静或反衬(1分)。②作者夜中不能寐,起望西园。远处传来的泉水声,还有那一时的鸟儿喧哗声,打破了这沉寂的夜晚(1分)。作者以动写静,反衬出这中夜的寂静(1分)。从而表达出作者当时谪居僻远之地的孤独、愁苦、无人理解之情(1分)。
【小题2】①同意(1分)。②诗人用“露”、“月”、“泉”、“鸟”这一组意象营造出凄清、冷寞的意境(1分)。诗人在中夜时分起望西园,寒月下的夜景使诗人触景生情,一种谪居偏僻之地的孤独之情袭上心头(2分)。(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颈联“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响”“喧”以泉水的响声和山林鸟鸣声来表现夜的宁静,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着注释及写作背景,从环境描写渲染的氛围角度来体会。由注释“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可知,应从诗人的愁苦、孤独等角度作答;从环境描写的角度,作者以动写静,反衬出这中夜的寂静与偏僻,自然表现出了作者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实际上是一道炼字的题,解答此题,应该抓住“寂寞”一词所表现出的意境,然后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诗人“寂寞”之情。这首诗歌运用“露”、“月”、“泉”、“鸟”等一系列的意象来渲染寂静、凄清的氛围,自然是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②,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计日”一词在诗中什么意思?有何作用?(3分)
答:?▲?▲
(2)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3)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答案计日,即算计着日子。(1分)突出时间的短暂,借此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不得不离别的无奈(2分)
(2)(4分)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2分)
(3)(3分)答案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 (1分)。作者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情的深厚。(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汪国真的《假如你不够快乐》,完成小题。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 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小题1:结合诗歌内容指出“稀释”和“覆盖”两个词语的意思。(3分)
稀释:?⑵ 覆盖:
小题2:“忧愁”是什么?诗人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忧愁?(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用博大的胸怀对待忧愁从而低降忧愁的程度。⑵用快乐驱遣忧愁。
小题1:忧愁是一个人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产生的苦闷。打开尘封的门窗,走向生命的原野。


本题解析:小题1:(1)稀释:本意是在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变小,这里指用博大的胸怀将忧愁降低。(2)覆盖:本意是遮盖;掩盖。这里是指用快乐驱遣忧愁。
小题2:忧愁是一个人因遭遇困难或不顺心的事而苦闷。打开尘封的门窗,走向生命的原野。只要拥有一颗博大、宽容、善良的心就能获得快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