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22:14:10 【

1、阅读题  阅读题(13分)
太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群众在旷场高声说话?
震惊沉睡的山脉?城市从远方?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太阳向我滚来?
于是我的心胸?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生命呼吸?陈腐的灵魂?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搁弃在河畔?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它去?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第一节的中心句是“太阳向我滚来”,前面的状语从哪些方面作了修饰?这一连串的修饰写出了怎样的日出景象?(4分)
从?方面作了修饰,把日出的景象写得?。
2.“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这几句诗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3.太阳的象征意义是?,诗歌通过?
等意象来反衬太阳,通过一系列?的动态意象来正面烘托太阳,使其象征意义格外鲜明。(4分)
4.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显得?,从诗的风格看这首诗显得?。(2分)
A.雄浑
B.细腻
C.清新
D.含蓄


参考答案:
1.时间、方位、情状动人心魄、气象恢弘2.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心扉,使诗人消除了悲观情绪,萌生出坚强信念。可自由联想阐述。 3.光明、永生、未来;?坟茔、黑暗、死亡;?万物复苏 4.雄浑 清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唐多令
(南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小题1: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从“寒沙”“中秋”“新愁”等词可知本诗的感情基调应是哀伤的。再从“故人今在否”“终不似,少年游”可得出“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之情”。再结合注释,作者与辛弃疾是友人,那么其词风应与辛词类似,所以可推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的内容。
点评:鉴赏诗歌的主旨有多种方法,其中结合注释、作者、写作背景是很得要的方法,本题就必须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小题2:本题对比手法应该比较好理解,词中有“旧江山”“新愁”的对比,“终不似,少年游”这是今昔的对比,再结合上片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雨霖铃》是典型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实,下片写虚。其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即虚景。本词中“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也是想象之景,所以本题扣教材较紧,有利于考生课内知识的迁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瑶瑟①怨
【唐】温庭筠
冰簟②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③去,十二楼④中月自明。
【注释】①瑶瑟:对瑟的美称。②冰簟: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③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④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小题1】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十二楼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4分)
【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也认为“自”用得很好。(1分)“自”是徒自、空自的意思,(1分)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1分)“自”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中主人公的孤寂与怨思。(1分)
【小题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第一句借冰凉的竹席和洒满月光的床,写出主人公因伤离念远难以成眠,又寻梦不成的忧怨。(1分)第二句展现了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只偶尔有几缕漂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1分)第三句雁叫更增添了清冷孤寂的情调,突出女子的思念,(1分)第四句借徒自照临高楼的明月,表现主人公的孤寂落寞与别离之思。(1分)(可根据上述得分点给分,也可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自”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自”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自”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先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注释,抓住关键词具体描述句意及表现的内容、情感,然后分析如何写景的,最后得出寓情于景的写法。例如,“冰簟”“银床”“梦不成”环境描写烘托出了诗人无法睡眠的情形;“如水”“云轻”渲染出了清冷的氛围,故烘托出诗人内心孤寂的情感;“雁叫”“月明”衬托出了诗人的思念及别离的情思。由此可得出诗人运用借景生情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游 月 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小题1:这首诗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答:
小题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1分,答出一种即可)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或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2分)
小题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第二句“林下泉声静自来”,可见是以动衬静。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小题2:试题分析:诗歌的意境包含着“意”和“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本题而言,诗人主要选取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宁静幽雅的氛围;第二首要求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回答:这首诗,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是直抒胸臆。因此,诗的最后一联,是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抓手。
点评: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我们鉴赏诗词,首先要注意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然后透过意象和意境揣摩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当然,意象也不是解读诗歌的唯一介质,有些诗歌的解读还要非意象词语。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注】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小题1:请对第二句中的“遍”字进行赏析。(5分)
小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遍,处处,说明笛声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应是此起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营造了一种壮阔而又悲凉的氛围。
小题1: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山一带大雪过后,寒风凛冽。三十万征人在月下沙漠中行军北上,偏偏此时又听到了悲怆的笛声,不由得回首望月,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本题解析:这是有关诗歌的鉴赏考点。诗词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1)这是对诗词“炼字”赏析,说明笛声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应是此起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营造了一种壮阔而又悲凉的氛围。(2)这是对诗词手法进行鉴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