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
清平乐·太山上作①
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公元1236年3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词。②醯鸡:醯,读Xi。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1.?这首词的上片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视觉听觉相结合。视觉上写夕阳照遍眼前的山峦河流,听觉上写峡谷松林间悲壮的风声。
? 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泰山苍莽壮观雄浑阔大的景象,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慨。
2.?①对泰山壮观景色的赞叹。②因故国沦亡而生出的悲伤苦闷之情。③对世事得失的淡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哭晁卿衡①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京,征帆一片绕蓬壶②。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③。
注①李白的日本朋友,名晁衡。②蓬壶,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岛。③苍梧,山名,在淮安府东北海中。
诗题中的“哭”字,显现了诗人对失去好友的深切悲痛。这样的感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诗人在第三、四句中运用比兴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对好友的无限怀念之情。第三句以“明月”比晁衡,流露出对品德高洁的好友不幸遇难的无限惋惜;
第四句又用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含蓄深沉,悲剧气氛浓郁,令人回味无穷。(总说2分,第三句以比喻表惋惜2分,第四句以拟人寓悲情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台 城① 台 城
韦 庄 刘禹锡
江雨霏霏江草齐, 台城六代竞豪华,
六朝如梦鸟空啼。 结绮临春事最奢。
无情最是台城柳, 万户千门成野草,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一名苑城,古代建康宫旧址,六朝皇帝于此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漏阁。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
【小题1】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最是“无情”?(4分)
【小题2】这两首诗同是吊古伤今,所用的艺术手法却各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六朝繁华早已不在,而台城柳却依然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以台城柳的繁荣茂盛与六朝旧地如今的荒凉破败对比,诗人说它无情。(答出柳树的繁盛和六朝的繁华不在的大意即可。)
【小题2】
韦诗: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触)。
刘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本题解析:
【小题1】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第一首: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第二首:在艺术上,怀古诗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比较委婉。就这首诗歌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抒情议论与描写结合。诗人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以此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其次,典故的运用,增强诗歌的含蓄美,这在第四句表现得极为明确。再次,用词准确精到,表意深厚。比如,“台城六代竞豪华”中的“竞”字的运用。最后,时空跨越,增强诗歌的意境之美。这在第三句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上句描写了山中月色的皎洁,下句写山间的流水潺潺,动静结合,勾勒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世界,为第三联表达内心的情感营造了氛围。(意对即可)
(2)一方面展现了诗人登临庐山的洒脱胸襟,对淡泊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世俗桎梏的不满与不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2.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